☉張?zhí)祢?/p>
我媽年輕時在鑄造機械廠上班,天天和車床、壓模、配件打交道。有的工友很調(diào)皮,喜歡給別人起外號,所起的外號大都和工作有關(guān):黑不溜秋的叫“鑄件”,敦敦實實的叫“鍛件”,而長得端正的被稱作“標準件”。這種無傷大雅的外號總是讓人會心一笑,被叫的人也不會惱。
來源于生活的比喻都是非常生動的,而且常帶有強烈的時代和環(huán)境特征。比如,形容不讓人睡覺的“熬鷹”、形容殘酷搜刮的“榨取”,都是來自生活的語言,顯得鮮活且貼切。明朝的宣德爐色澤多樣,古人形容它的顏色,常會調(diào)用動植物或生活用品之名:朱砂斑、葡萄斑、蟹甲青、鱔魚黃。一說這類詞語,你立刻就能想象出宣德爐的大致顏色了。形容玉石的“羊脂”也很傳神,讓人一下子就能聯(lián)想到它潔白的顏色和溫潤的質(zhì)地。
明朝是昆曲的鼎盛時期,其作者都是文人雅士。但隨著觀眾階層和欣賞水平的變化,昆曲開始走下坡路。到了清乾隆年間,徽班進京,這種更接地氣的戲曲形式讓京城人民大開眼界。昆曲變得小眾起來,后來干脆成為兩部京劇劇目之間的串場戲。觀眾一看要演昆曲,紛紛起身去買零食、上廁所。此時,昆曲被人戲稱為“車前子”——車前子本是一味中草藥,主治小便不利、目赤腫痛等癥,利尿功效顯著。這個比喻確實有些刻薄,但也很形象,讓人忍不住發(fā)笑。昆曲有“百戲之祖”之稱,當年也有人拿清香、淡雅的蘭花比喻昆曲,從“蘭花”最終淪落為“車前子”,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可能是每天都和傳統(tǒng)文化打交道的緣故,京劇演員們所做的很多比喻都很貼切。《舊京伶界漫談》就提過這樣一個比喻:主角、配角和相關(guān)人員配合得好,有一個比喻叫“紅花綠葉”,而京劇演員則單獨有一句行話,叫“一棵菜”,就是要所有參演人員像一棵大白菜那樣一層一層抱得緊緊的,演員之間協(xié)調(diào)配合得滴水不漏。所以,大角兒都很在意底包(配合名角的參演演員),他們通常都有自己的固定班底,人員的挑選和要求也非常嚴格。京劇還有“灑狗血”之說,這是形容戲演得過火?!盀⒐费笔堑朗總兂龝r的把戲,演戲演到這份兒上自然顯得矯揉造作了。
有一些比喻至今還在沿用,比如“賽貂蟬”“小諸葛”。但形容心境慌亂的“十五個吊桶——七上八下”,形容熱情過度的“剃頭挑子——一頭熱”,這些冷門的比喻都不大被人提起了。木心曾經(jīng)說《紅樓夢》中的詩“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很多比喻也是這樣,脫離了原有的時代和環(huán)境,聽起來就會讓人一頭霧水,解釋起來還得大費周章,已很難與現(xiàn)代人產(chǎn)生太多的共鳴了。
(斗百草摘自《三聯(lián)生活周刊》2021年第43期,高馬得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