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坂井建雄
◎范 唯譯
每個人都有過小腳趾撞在柜子上的經歷吧?那是一種讓人快要昏過去的疼痛感?;蛟S有些人在撞了很多次之后,會一邊流淚一邊想:要這個沒用的小腳趾干什么!
人類為什么很容易撞到小腳趾呢?事實上,人體內存在一種固有感覺,可以感知自己眼下所處的位置以及身體活動的狀態(tài),并將這些信息傳達給大腦,以調節(jié)人體的平衡狀態(tài),控制身體的動作。
日本機械學會在《人類身體部位研究》中總結道,小腳趾容易撞到的原因是,人類自身感知到的腳掌尺寸比實際的腳掌尺寸窄1/10、在長度上小10~15毫米,合1~2個腳趾大小。也就是說,人類的固有感覺無法正確地感知小腳趾的位置。
那么,小腳趾真的是一個可以被忽略的、毫無用處的部位嗎?
不可否認的是,小腳趾的確存在著退化的傾向。
首先,我們從醫(yī)學角度來分析一下指頭的作用。指頭由身體內側向外側依次被命名為第一指到第五指,通俗的叫法是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在醫(yī)學上,手部的指頭被稱為“手指”,腳部的指頭被稱為“腳趾”,它們是有區(qū)別的。
雖然手指與腳趾是對應的,但腳趾遠比手指短,也無法像手指那樣靈活地活動。靈長類中的猴子可以靈活地使用腳趾攀緣樹枝,人類卻做不到。即便如此,對進化到直立行走的人類來說,腳趾仍是一個重要的身體部位。
舉例來說,在奔跑中,腳掌著地時,所有腳趾都要按順序緊抓地面,如此才能保證著地姿勢的穩(wěn)定性。
因此,田徑運動員要不斷鍛煉腳趾,練習腳趾的活動方法。甚至,為了突出腳趾的作用,商家還推出了便于每一根腳趾活動的跑步專用分趾襪。此外,腳趾與腳底拱狀腳心(醫(yī)學上稱為“足弓”)的肌肉是聯(lián)動的,因此鍛煉這一部分的肌肉是很有必要的。
另外一些報告中提到,因事故或凍傷而失去第五趾的人,想要沿直線走路是有些困難的。與手指相比,腳趾的用處雖然不多,但在遇到意外、身體的微妙平衡被打破時,腳趾作為傳感器的作用就會被人類察覺。因此,即便身體對腳趾固有感覺的靈敏度有所減弱,小腳趾仍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從解剖學的角度來看,人類的腳由14塊趾骨構成,除大腳趾由兩塊趾骨構成外,其他腳趾均由遠節(jié)趾骨、中節(jié)趾骨、近節(jié)趾骨構成。
有趣的是,根據(jù)統(tǒng)計,小腳趾由3塊趾骨構成的人的數(shù)量正在逐漸減少。調查發(fā)現(xiàn),歐美人中有35%~48%的人的小腳趾是由兩塊趾骨構成的,而在日本人當中,這一比例高達75%。
人類腳掌的形狀與猴子的十分相似,但是猴子的腳趾全由3塊趾骨構成。可以說,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腳趾反而在逐漸退化。
這種變化最早是在南方古猿身上出現(xiàn)的。南方古猿生活在距今400萬至200萬年前的非洲,屬于原始人類,具有直立行走的能力。
研究者認為,人屬中最早的一個種——能人就是從南方古猿進化而來的。人類從這一時期開始,放棄了在樹上生活,因此不再需要用長長的腳趾抓握樹枝,也不再需要為便于攀爬而進化出特殊的關節(jié)。
讓我們嘗試一下在不用小手指的情況下抓握物體,你會發(fā)現(xiàn),如果想用很大的力氣抓握物體,必須要有小指的參與。
腳也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在不需要用腳趾攀緣樹枝后,人類小腳趾的重要性開始下降,并逐漸開始退化。
在之后的進化過程中,直立步行所需的新的骨骼及肌肉逐漸取代了小腳趾的那一塊趾骨。
狗、貓的前足有5個腳趾,后足有4個腳趾,前后足的每根腳趾都由3塊趾骨構成。貓與狗的腳掌上都長有肉墊和鉤爪,便于移動及捕獵。
狗是用趾骨支撐身體的,通常用足尖站立。狗前足上的大腳趾被稱為退化的狼爪,是不接觸地面的。
貓的腳趾也是由3塊趾骨構成的,指頭末梢的遠節(jié)趾骨上長著趾甲。由于遠節(jié)趾骨能夠像滑輪一樣轉動,因此貓的趾甲可以向外、向內伸縮。
由此可見,每一種動物的腳趾結構,都在為適應各自的生活環(huán)境而不斷變化。
(九回腸摘自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1個被“淘汰”的人體器官》一書,小黑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