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夷
隨著中國大門的打開,西方文化的不斷深入,在90年代,東方主義,多元主義,女權主義出現(xiàn),而對巴特爾為代表的結構語言和以德里達為代表的解構主義哲學相對減少,但是中國當時缺少這些理論支撐,導致當時的作品相對來說膚淺和媚俗,當時的中國藝術家不再往作品中注入精神食糧,而是追求感官上的刺激,簡單地滿足欲望,背后含義卻是空洞而蒼白,藝術不再是精神食糧,反而變成了人們的精神垃圾。最近的幾年里,中國當代藝術趨向日常化,似乎也在消費了藝術的精神性和崇高性,甚至是藝術的純潔度。藝術所最終追求的“美”現(xiàn)在已經(jīng)變成“丑”,當代藝術也在這些時候,被所謂的人文精神所消費。但在中國當代藝術出現(xiàn)后,也無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了“媚俗化”這一引人注意的文化現(xiàn)象。
一、當代中國油畫中的媚俗化產(chǎn)生原因
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政壇出現(xiàn)了一種表面學習西方藝術模式的中國政治波普文化,它只是對當時西方的簡單抄襲和模仿,并沒有真正的去符合中國國情,從中國國情實際出發(fā),也沒有真正的去了解西方政治制度的精神內(nèi)涵。在當時的中國,人民的溫飽問題還是頭等大事,更別說精神層面的文化和內(nèi)核,所以來說,當時的波普藝術只是中國的自作孽藝術文化,而且也沒有商業(yè)消費的鋪墊,只是簡單去批判政治文化,由此產(chǎn)生了當時所謂“奇怪”的中國政治波普[1]。
中國的政治波普藝術的第一人——王廣義,在20世紀90年代,王廣義很大的影響了中國,“大批判”系列也由此誕生出來,他把商品和文化融合起來,并且開始思考商品入侵下的文化滲透問題,他用可口可樂的標志和工農(nóng)兵畫在一起,他希望用這兩句文化來表達自己對當時中國的思考,讓人們?nèi)ニ伎?。當時的中國正處于改革開放時期,商品化和文化的大量涌入,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在現(xiàn)在的社會,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一方面文化深入社會每一個階層,另一個方面也導致了社會被消費文化所主導,人們的衣食住行都得到了改變,更重要的是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藝術家們固有思維受到?jīng)_擊,油畫界也受到巨大沖擊,消費文化的滲入為藝術提供了方法和技術,王廣義的《大批判》系列也是如此,他選擇了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可口可樂瓶子和香煙符號;另外一位藝術家李邦耀也是如此,他也選擇了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的玩具和汽車來作為創(chuàng)作素材進行創(chuàng)作,這些都表現(xiàn)出了消費文化的滲入文化的表現(xiàn)[2]。
二、當代中國油畫媚俗化傾向的表現(xiàn)
(一)對中國身份符號的販賣——泛化政治波普
中國當代油畫的媚俗化傾向表現(xiàn),在畫面上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到,在畫面的空間趨向平面化,造型方式更加圖示化,更加易懂化,畫面也更加中國化和易懂化,是大眾的文化的產(chǎn)物[3]。當時的卡通畫家熊莉鈞的《皮西米亞風》就是用鮮亮的顏色,歡快的人物表情來表現(xiàn),畫面中他對于時尚敏銳的嗅覺和敏銳的,透明感的人物、虛擬的水花、大透視的背景,她緊密抓住了當時時代的脈搏和節(jié)奏性,結合自己的成長環(huán)境,因此他的藝術也受到了所謂的現(xiàn)實主義的影響。王廣義和“光頭”方力鈞也是一樣,都受到了大批量的生產(chǎn)的影響,受到政治意識形態(tài)媚俗化影響,他們似乎都成為了販賣中國文化的藝術家。
1990年左右,改革開放之后流行文化也隨之而來,文化環(huán)境的改變,中國藝術家在受到美國波普主義的影響,也受到了改變,他們將現(xiàn)實中的圖像轉變成藝術再創(chuàng)造,廣泛應用于藝術作品中,并且他們也開啟了把圖像共同拼接在一起來轉化,并且賦予新的含義。當然中國的“圖像轉換”是藝術家進入市場的一種策略和機制,慢慢也演變成了他們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種手段。但是也出現(xiàn)了一種現(xiàn)象,市場上流行哪種“圖像”,藝術家就生產(chǎn)哪種“圖像”。這樣的藝術也逐漸膚淺化,媚俗化。這些都得益于大眾文化的蓬勃發(fā)展[4]。
(二)時尚的媚俗化——跟隨潮流的風向標
藝術家們將不同空間的,不同時空,不同場景的人物進行拼接或者錯位粘合在一起,變換色調,變換造型,空間錯位,這些轉換賦予了他們新的意義,新的含義。藝術家華繼明也是如此,他用不斷復制,挪用并且篡改來進行再創(chuàng)作,這些堆積出來的圖像也變成了藝術品,但是這種創(chuàng)作手法讓作品沒有任何批判性,但是卻失去了真實性[5-6]。
當然我們不能去否認,在這個消費時代,藝術家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藝術作品,并且也不單單是藝術品,他們結合了大眾文化和消費文化,但是這樣做的后果便是讓藝術失去了活力和新鮮力,藝術所創(chuàng)造的也便是媚俗藝術,藝術家們失去了藝術判斷和文化立場。張大力認為,藝術家不能去解釋自己的藝術作品,是非常不尊重學術精神的。
(三)審美媚俗——滿足消費快感的低級趣味
當時的藝術,我們所謂的藝術理論也大都是由西方引進的,在90年代,東方主義,多元主義,女權主義出現(xiàn),而對巴特爾為代表的結構語言和以德里達為代表的解構主義哲學相對減少,但是中國當時缺少這些理論支撐,導致當時的作品相對來說膚淺和媚俗,當時的中國藝術家不再往作品中注入精神食糧,而是追求感官上的刺激,簡單的滿足欲望,背后含義卻是空洞而蒼白,藝術不再是精神食糧,反而變成了人們的精神垃圾。最近的幾年里,中國當代藝術趨向日常化,似乎也在消費了藝術的精神性和崇高性,甚至是藝術的純潔度。藝術所最終追求的“美”現(xiàn)在已經(jīng)變成“丑”,當代藝術也在這些時候,被所謂的人文精神所消費[7-8]。
藝術作品中的暴力和性暗示成了刺激大眾的精神鴉片,觀眾在觀看藝術作品的同時,感官也得到了釋放。一些藝術家為了去吸引大眾的,他們會繼續(xù)選擇政治波普和潑皮現(xiàn)實來表現(xiàn)當下,并且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一些藝術家為了呈現(xiàn)出“驚世駭俗”的作品,呼應這個社會,我們鼓勵一些藝術創(chuàng)造,但我們卻反對把那些藝術作品當初惡俗走向市場的渠道[9]。這些作品都缺乏應有的批判性,畫家們開始本末倒置,許多作品為了丑而丑,為了性而性,為了艷而艷,為了俗而俗,這是非常錯誤的,如果一些藝術家把社會的低俗化去用藝術表現(xiàn)出來,那么藝術創(chuàng)作的未來也會更加低俗和病態(tài)。我們在創(chuàng)造的同時應該更加關注其藝術作品的精神內(nèi)涵,不應該去關注外表。
三、如何看待媚俗化現(xiàn)象對當代中國的影響
當時的中國,藝術呈現(xiàn)多元化的狀態(tài),媚俗化似乎成為了一種時尚,中國油畫上面也出現(xiàn)了這種“潮流”符號,媚俗化慢慢也影響了中國油畫界,也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這也在新的藝術家這里蔓延,產(chǎn)生了新的藝術現(xiàn)象,這已經(jīng)成為了當代中國不可忽視的新潮流[10]。媚俗化的出現(xiàn)似乎是當代中國油畫發(fā)展必經(jīng)的道路一樣,他的出現(xiàn)為中國油畫帶來了新的生機和藝術方向,所以我們正確看待媚俗化藝術對中國的巨大影響和改變,因為一方面媚俗化不僅給中國當代油畫帶來了新的活力和生機,開展了更加廣闊的創(chuàng)作空間,另外一方面來說,在當時個方面不完善的市場條件下,一些媚俗討好藝術會引導人們走向不好的價值觀,我們需要去甄別和分辨。
四、總結
隨著科學技術的蓬勃發(fā)展,大眾媒體的出現(xiàn),讓消費文化滲入到了人們?nèi)粘I畹姆椒綕M面,更多的也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消費文化的出現(xiàn),對藝術家的生活觀念也受到了很大的沖擊,消費文化對中國油畫的創(chuàng)作影響也非常巨大,媚俗化慢慢在90年代變成了一種時尚,一種潮流。
全文總結了當代中國油畫媚俗化傾向的產(chǎn)生原因,演變過程以及表現(xiàn),他用獨特的藝術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當代美術史冊上面,我們要正確認識看待媚俗化對中國當代油畫的改變,這種媚俗化藝術是一種現(xiàn)象,并不是一種流派,我們不要把它當成一種藝術流派看待,媚俗化的出現(xiàn)既是必然也是一種使然,它似乎也是順應了歷史的潮流所出現(xiàn)。當代藝術家不再擔負著沉重的歷史使命和,我們更需要去關注自身的藝術,更加貼近生活,媚俗化雖然是我們所摒棄的,但是它慢慢身上也開始露出它自己的先鋒性,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很多藝術家的為了俗而俗,為了艷而艷的藝術作品,會給觀眾很大的誤導,會去傳遞錯誤的信息,也會導致我們會用錯誤的眼光去觀看藝術作品。面對周邊充滿誘惑的環(huán)境,藝術家們應該保持好自己的尊嚴,不是去接受這些,在新舊文化交融之下,我們要有敏銳的嗅覺,去感知流行文化,不去兜售意識形態(tài)的東西,保持自己的精神獨立、政治獨立,藝術家們受到外來文化的同時,也會接收不好的文化的侵蝕,藝術家們應該時刻思考這些問題,不管世界的意識形態(tài)發(fā)生了多么大的變化,我們都應該保持獨立的思考,清醒的頭腦,保持創(chuàng)作的精神和文化價值。
參考文獻:
[1][美]馬泰·卡林內(nèi)斯庫,顧愛彬譯.現(xiàn)代性的五副面孔[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美]布萊恩·沃利斯,宋曉霞譯.現(xiàn)代主義之后的藝術:對表現(xiàn)的反思[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3][美]格林伯格,秦兆凱譯.前衛(wèi)與庸俗[M].美術觀察,2007.
[4][美]杰姆遜,唐小兵譯.后現(xiàn)代主義與消費社會[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5][美]安迪·沃霍爾,盧慈穎譯.安迪·沃霍爾的哲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6][德]加布里爾·圖勒,鄭建萍譯.藝術還是媚俗[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1.
[7]易英.從英雄歌頌到平凡世界[M].北京:中國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8]河清.藝術的陰謀[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9]何桂彥.對媚俗主義的批判[J].中國書畫,2007(7):177-180.
[10]何桂彥.前衛(wèi)繪畫的死亡:以中國20世紀90年代的繪畫為例[J].畫刊,2009(4):27-29.
指導老師:段亦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