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云 程霞 陶象男 孫悝
關鍵詞: 細菌感染性肺炎;血清降鈣素原;超敏C反應蛋白;中性粒細胞
【中圖分類號】 ?R722.1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6--01
新生兒感染性肺炎是指在臨床出現(xiàn)的一類因病原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病毒等)感染導致的一類常見的肺部疾病??梢砸l(fā)呼吸衰竭嚴重威脅患兒生命安全[1-2] 。研究表明,PCT、hs-CRP、中性粒細胞水平均是細菌感染性疾病的有效監(jiān)測指標[3]。本研究收集我院120例新生兒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比較肺炎患兒早期 PCT、hs-CRP 和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水平,研究 PCT、hs-CRP和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對于新生兒感染性肺炎疾病的早期診斷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 2019 年 1 月至2020年 6 月于我院新生兒科住院的 120例患兒,其中有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兒為觀察組61 例,男性30例、女性31例,平均年齡(14.2±3.5天),平均體重(4.79±1.5kg)診斷標準依據(jù)第 5 版 《實用新生兒學》標準,入院前已治療過的患兒除外。非細菌感染的患兒為對照組59例,男性30例、女性29例,平均年齡(13.8±4.1天),平均體重(4.95±1.8kg)。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日齡、體重、性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兒在入院 2 小時內(nèi)和第7天采集外周靜脈血,分別檢測PCT、hs-CRP、中性粒細胞三項指標。其中,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用邁瑞全自動五分類血細胞分析儀器檢測,試劑為邁瑞血細胞配套試劑;PCT、hs-CRP采用美國貝克曼DX800全自動生化儀檢測,試劑是寧波美康生物檢測試劑。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 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 ± s)表示,兩組間結果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進行 χ2檢驗。 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PCT、hs-CRP 和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靈敏度、特異度比較 三項聯(lián)合診斷的敏感性、特異性高于單個或兩項聯(lián)合(P < 0.05)見表1。
臨床上新生兒細菌感染性肺炎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近幾年呈現(xiàn)逐年增加的趨勢。目前,對于篩查是否細菌感染性肺炎細菌培養(yǎng)仍然是診斷的“金標準”,但由于現(xiàn)如今的微生物培養(yǎng)的較長周期,不適用于新生兒細菌感染性肺炎的早期診斷。本研究對PCT、hs-CRP 和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三項指標單個和聯(lián)合的特異度和靈敏度比較,結果顯示在單一指標中,PCT的特異度最高,hs-CRP的靈敏度最高。而三項聯(lián)合診斷的敏感性、特異性高于單個或兩項聯(lián)合,這與國內(nèi)相關報道相一致[4-5]。
綜上所述,PCT、hs - CRP和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在新生兒感染性疾病早期均具有一定的臨床診斷價值,臨床在早期診斷新生兒細菌感染性肺炎時,可同時檢測PCT 、hs - CRP 與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以提高診斷效率,為精準、早期的治療疾病、評價療效、判斷預后提供有力的證據(jù)。
參考文獻:
[1] 田月玲,王凱,田秋慧等.匹多莫德對細菌感染性肺炎患兒炎性因子的影響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18):4213-4215.
[2] 董林.新生兒肺炎的常見病原菌調(diào)查及耐藥情況分析[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8,47(17):2021-2023.
[3] YANG A, LIU J, YUE L, et al. Neutrophil CD64 combined with PCT,CRP and WBC improves the sensitivity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of neonatal sepsis [J]. Clin Chem Lab Med, 2016, 54 (2) : 345-351.
[4] 賀夢悅.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及白細胞聯(lián)合檢測診斷新生兒感染性肺炎的價值分析[J].黑龍江醫(yī)學,2020,44(2):234-235.
[5] 趙睿,袁昆,張躍棟,等.IL-6、IL-8、CRP、PCT聯(lián)合檢測在兒童感染性疾病中的診斷價值及臨床可報告范圍研究[J]. 醫(yī)學動物防制,2022,38(02):197-200.
[作者簡介]劉曉云(1978~),女,本科,學士,主管檢驗師.
[作者單位]蚌埠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 檢驗科,安徽 蚌埠 233030
[基金項目]蚌埠醫(yī)學院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BYKY2019148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