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羽
《趵突泉詩》元·趙孟頫紙本 33.1cm×83.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鷗波,中年曾署孟俯,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入元后累官至翰林院學(xué)士,卒后追封魏國公,謚號文敏。趙孟頫博學(xué)多才,對詩文、書畫、經(jīng)濟、樂律、鑒賞,無不精善,尤以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chuàng)元代新畫風(fēng),被稱為“元人冠冕”。其書取法鐘繇、“二王”、李邕、趙構(gòu)等,諸體皆擅,以楷書、行書著稱。其書風(fēng)遒媚秀逸,結(jié)體嚴整、筆法圓熟,獨創(chuàng)“趙體”書,與唐代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quán)并稱“楷書四大家”。趙孟頫傳世書跡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賦》《膽巴碑》《歸去來兮辭》《蘭亭十三跋》《赤壁賦》《道德經(jīng)》等。
《趵突泉詩》系一首七言律詩,作于元貞元年(1295年)十二月,是趙孟頫存世墨跡中罕見的大字佳作,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其文曰:“趵突泉。濼水發(fā)源天下無,平地涌出白玉壺。谷虛久恐元氣泄,歲旱不愁東???。云霧潤蒸華不注,波瀾聲震大明湖。時來泉上濯塵土,冰雪滿懷清興孤。右二題皆濟南近郭佳處,公瑾家故齊也,遂為書此。孟頫。”
題款中的“公瑾”,即祖籍濟南的名士周密(1232-1298,字公謹,號草窗等),宋末元初著名文學(xué)家、學(xué)者。自從祖父隨高宗南渡后,一家客居吳興,再未回過故鄉(xiāng)。周密雖生于南方,但始終心系家鄉(xiāng),常以“歷下周密”“齊人”“華不注人”署名。入元以后,他棄官歸隱,更加懷念故鄉(xiāng),常借詩詞來排遣愁悶。趙孟頫辭官返回吳興后,結(jié)識了周密并成為忘年交,二人常常一起討論丹青與文學(xué)。行書《趵突泉詩》便是趙孟頫為思鄉(xiāng)心切的周密所書,同時還贈有一幅描繪濟南華不注山和鵲山一帶秋景的《鵲華秋色圖》。
《趵突泉詩》所述“右二題”,今僅存其一,可見卷前已有遺失。趙孟頫除碑版用大字外,在詩翰作品中極為少見,因而此作愈顯珍貴。他從不囿于一家之法,不僅吸收了唐代李邕的筆法,而且廣泛地汲取了隋唐以至六朝碑版大字的營養(yǎng),使自己的大字更加挺拔遒勁。在寫大字行書時,這種涵養(yǎng)功夫自然流露出來。
通過這件作品,可以看出趙孟頫行書技法的精熟,一筆一畫,都體現(xiàn)出其細膩精到的手上功夫:一、結(jié)字整體趨于圓潤,與柳體的瘦骨形成鮮明的對比,體勢略傾而不欹側(cè),筆畫舒展而不恣肆;二、以中鋒行筆,線條沉著均勻,墨色飽滿酣暢;三、在章法方面,通篇氣韻飄逸而蕭散,沒有太多變化,絕無李邕的險峭、欹側(cè)之態(tài),而是更含蓄、溫潤,更有書卷氣??傊?,無論是細節(jié)還是整體,就像是在娓娓道來,自然而平靜,給人一種輕松和諧的活躍之感。
趙孟頫自5歲學(xué)書,幾無間日。直至去世前猶觀書作字,可謂對書法的酷愛達到情有獨鐘的地步。他倡導(dǎo)師法古人,強調(diào)“書畫同源”,是唐以后書法的集大成者,對當時及后世影響很大。在趙孟頫的行書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名家的書法特點,這并非簡單的糅合,而是結(jié)合這些優(yōu)點進行的有機組合。他在繼承傳統(tǒng)書法的基礎(chǔ)上,刪繁就簡,變古為今,其用筆不含渾,不故弄玄虛,起筆、運筆、收筆的筆路十分清楚,易懂易循,因而很多習(xí)書者將其書法作為入門法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