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名
詩意是一種簡約的美,是一種克制的美,是一種充滿想象的美。寥寥數(shù)語勾畫出了生活的圖景,欲說還休,散發(fā)出了人生的韻味,讓人禁不住想象,這想象中包含著自己的過往與未來。自古以來,人們一直追求詩意的生活??梢哉f,詩意是流淌在人們骨子里的審美準則。
紫砂壺作為藝術(shù)的一種形式,從一開始就與詩意密不可分。從壺的制作到使用、鑒賞,人們通過不懈的努力讓紫砂浸在詩意中,并且不斷有有心人在細枝末節(jié)上精益求精。當我觀賞完吳震的《梅樁》《提松聞香》等作品時,就覺得吳震是有心人,是有心人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有心、有情、有詩意。
吳震的壺器型周正、肌理豐盈、骨肉亭勻、比例協(xié)調(diào),但是最奪人眼球的是與器型融為一體的畫面,仿若漫不經(jīng)心的點綴,卻讓整個壺生動起來。這種恰如其分,該是經(jīng)過怎樣的深思熟慮和精益求精的推敲呢?就好像在詩句中用了一個絕妙的詞語,讓一種情緒往心縫里鉆,從而產(chǎn)生共鳴。
吳震的作品做工精細,保留著紫砂傳統(tǒng)的韻味。同時也有探索,讓觀者耳目一新。吳震將中國山水畫元素融入壺中,為壺的美增加了層次感。比如,作品《梅樁》以梅入形,形態(tài)自然而有力度,以梅樁為壺型,壺把、壺鈕、壺流均為樹樁衍生出的枝干,或彎或直,銜接自然,毫無違和感。最令人驚喜之處在于壺鈕附近的幾朵寫意的梅花,讓《梅樁》的老氣橫秋煥發(fā)出了生機。色彩的對比,出其不意的細節(jié),帶給觀者無盡的想象。都說梅花香自苦寒來,那是不是《梅樁》中所有的力量都是為了那一抹紅的綻放呢?
《梅樁》(一) 吳 震/作
《提松聞香》 吳 震/作
《梅樁》(二) 吳 震/作
藝術(shù)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詩意的展現(xiàn)需要創(chuàng)作者進行細致的觀察并擁有高超的表達技巧,使簡單的意象蘊含無窮的意義,作品《提松聞香》就是這樣的代表。松樹是我們常見的事物,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賦予了松樹豐富的含義,松樹也成了無數(shù)藝術(shù)家喜歡的意象,無論是詩詞,還是書畫,抑或是其他的藝術(shù)形式中都有體現(xiàn)。要運用這樣簡單的意象表達出新意是很有難度的,而吳震卻勇于嘗試,并且形成了自己的語言,創(chuàng)作了多個作品。我們看到的《提松聞香》,采用了技術(shù)難度較大的提梁的壺型,整體的壺型很好地描繪出松樹頑強的精神風貌。它不是我們?nèi)粘R姷降乃蓸湫蜗?,而是?jīng)過了一種藝術(shù)化的處理,但是當映入眼簾的時候卻沒有任何突兀。尤其是對中國山水畫墨色的運用,更顯現(xiàn)了松樹的生機和活力,彰顯出那種斑駁的面目對新生的渴望與期待。欣賞了這件作品時,我已經(jīng)開始忽略器型了。因為它這種自然,總讓思緒飄蕩在自然中,似乎這不僅僅是一件藝術(shù)品,更是通向自然的一個契機。
吳震總能在作品中有出人意料的表達,這也正是他的過人之處。傳承紫砂文化,賦予紫砂歷史的厚重,探索紫砂的語言與空間,這是他作品的靈魂。人們追求詩意的心沒有改變,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對精神世界的追求也在不斷提高。從這一點上來說,吳震的探索與發(fā)展是成功的。
看過吳震的作品后,有一句話浮現(xiàn)在腦海中:翩翩詩意入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