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能
摘 要:在小學知識體系中,小學科學被認為是最能開發(fā)學生思維的重要學科,對小學生的成長是有積極的助力作用的。在科學探索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做與思”這種策略的價值,深刻地將科學精神深入活動中去,以此推動學生發(fā)展,發(fā)揮科學課程的優(yōu)勢,促進學生的綜合性發(fā)展。本文結合我國當前基礎科學教育的現狀展開分析,總結出其中的精髓與方法,并提出部分改善意見,以期豐富小學教育中的科學素養(yǎng)成分。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做與思;措施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17-0113-04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Doing and Thinking" in Scienc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CHEN Wenneng (Beidou Central Primary School, Zhang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In the primary school knowledge system, primary school science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subject that can develop students' thinking, and it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scientific exploration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clearly recognize the value of the strategy of "doing and thinking", and deeply integrate the scientific spirit into activities, so as to promote students' development,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science courses, and promo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sexu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asic science education in my country, summarizes the essence and method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in order to enrich the scientific literacy in primary education.
【Keywords】Primary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Doing and thinking;? Measures
小學階段是幼兒轉變?yōu)閮和倪^渡期,這時也是認知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進行科學探索的最佳起點。在新的驅動力下,想要讓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必須將新的創(chuàng)新思維融入小學科學教育中,使學生能夠在這條路上找到更適合自己發(fā)展的契機?;A的科學教育不僅僅需要學生積極參與,教師應將豐富的學習內容融入教學方法中,建立做與思相結合的有效教學策略,逐步培養(yǎng)小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意識,培養(yǎng)科學趣味,豐富他們的思維,讓他們的大腦里充滿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不僅引導他們主動觀察,更需要使用適當的科學知識來解釋這些現象,達到探究創(chuàng)新的目的??茖W教育可以有效激發(fā)小學生的好奇心,培養(yǎng)他們對知識的強烈興趣,鼓勵良好習慣養(yǎng)成,它是實現學生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工具。為提高小學科學教育質量,教師應以“做與思”為教學指導思想,充分應用,引導學生運用綜合技能在教學方法下有效提高“做”和“思”的綜合應用能力,實現全面發(fā)展,適應新課改對小學科學教育的要求,緊緊圍繞教育改革政策這條主線,促進我國小學現代化教育快速發(fā)展。
隨著小學生心理素質的不斷提高,他們的行為與自己的思維開始有了相互的反應,能夠開始跟隨自己的思維進行有效學習。在小學科學教育中,教師應適當引導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培養(yǎng)科學實驗技能,尤其是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上面,逐漸融入有效的德育思想。一方面,教師自身水平因此得到一定的提升;另一方面,能夠逐漸提升學生學習的心態(tài),積極做到做與思的有效結合,從而引導學生學會主動觀察事物、主動獨立思考、建立良好的知識體系,在科學探索道路上能夠建立深刻的探索精神。因此,在小學科學教育中融合“做與思”是非常有必要的。
1.“做與思”教學理念的概述
小學科學發(fā)展的時間雖然還比較短,但是隨著對自然學科與社會人文關系的深入研究,小學科學作為一門新的學科在未來發(fā)展中有著巨大潛能,可以說是源于小學生本質發(fā)展的學科。通過從“做與思”字面意思就能看出來,它要求“做”和“思”二者要結合起來,一方面是動手能力,“做”是讓學生加強動手能力,需要實際操作開展探索性活動;“思”是動腦能力,學生要運用自己的知識和想象力,另一方面,在實踐技能基礎上,制訂各種實踐計劃,然后深入思考問題。
結合這兩個實踐教育讓學生在實踐技能和思維能力上有長足的進步,而這兩種技能也可以進行互補,提升整體素養(yǎng)。
經過近些年的發(fā)展,這個學科在教學中得到了有效發(fā)展,但仔細觀察它的教學實踐結果還是可以看出來還存在一定問題的。其中最大的問題是老師不信任學生,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實質還沒有理解通透,在教學生的時候,他們仍然癡迷于“動手”教學,不敢讓學生自己去探索,這勢必會給學生的思維造成障礙,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而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對學生的思維和理解能力缺乏信心。隨著小學教學方法的日趨完善,許多教師開始已經意識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積極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實驗教學也得到了普及,這種方法既符合小學生的發(fā)展特點,還能滿足他們的個性需求,激發(fā)學習活力,產生興趣,在教學中產生良好的效果。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在開展實驗教學時,無法將“做與思”有效地融入教學,降低教學效益。
2.“做與思”在科學教育中的作用
(1)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
新課改中明確提出“快樂學習”的學習理念,倡導為學生創(chuàng)造快樂的學習環(huán)境,以此帶動學習科學的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如果只把科學內容用解釋講述的方式教給學生,難免會使課堂氣氛變得沉悶。通過實驗教學,結合“做與思”的教學模式,能讓學生在科學教育中占據主導地位,讓課堂學習氛圍不再枯燥,師生能夠建立平等交流的機會,學生的認知也將發(fā)生很大變化,他們對學習更加有激情。
(2)讓學生感受科學學科的特有魅力
科學科目不同于其他學科,它更多的是側重自然發(fā)展的科學現象與科學行為,來源于各種復雜的自然變化,簡單地闡述也是難以向學生解釋清楚的,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得不采取一些不同于傳統課堂授課的方式,比如說,通過課堂實驗活動來教學生,或者借助多媒體教學方式等,這些都可以打破教師在大量講解中下很大功夫,可以更輕松地向學生展示各種自然變化,尤其是自然界各種出乎意料的自然現象,能夠有效地吊起學生的胃口,讓學生的學習更加專心,讓學生更好地感受科學學科的獨特之美,感受到它獨有的魅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3.小學科學教育中“做與思”相結合的重要性
在教授基礎科學科目時,教師讓學生“做與思”融為一體是非常重要的?!白觥笔侵笇W生在課堂上的實踐,只有通過學生的動手實驗操作,才能了解規(guī)律,對課程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才能達到實驗探究的目的。同時“思”也很重要,如果學生只用他們的手而不用他們的大腦,這種學習方式是最沒實用性的,對所教的學習課程是難以吸收和消化的,教學流于形式,學習相對機械化。只有讓學生把動手和動腦相結合,才可以保障他們在研究問題的時候保持自己的思維,形成自己的邏輯,敢于不斷地去回答老師的問題,可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同時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發(fā)揮。隨著新教學理念的滲透,教師在科學教學中越來越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學生“做與思”的完美結合在課堂效益上有了鮮明體現。
4.對小學科學教育中“做與思”融合的思考
(1)創(chuàng)新引導,啟動學生“做與思”的融合意識
搞好小學科學教育,教師必須運用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有效地調動小學生的參與感,真正激發(fā)和激活小學“做與思”的融合感,使“做和思”可以在小學科學教育過程中有效應用和實施。小學科學教育要真正創(chuàng)新,教師需要運用提問的層次設計,引導小學生融入“做與思”的思維中來。教師要深入解讀科學課程中的知識和話題,根據教學內容和話題的不同層次,分層次地去備題,從淺到深地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逐步深入了解科學研究課程。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有效地啟發(fā)小學生的思維邏輯。此外,開展分層次的提問方式,教師可以有效地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實現分層教學,從而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有效引導,讓不同的學生在教學中收獲知識,快速成長。
(2)多元提問,激發(fā)學生“做與思”的融合思想
在小學科學教育中,教師在引導學生思考的同時,要有效地設計問題,加強師生互動,不僅可以將知識傳授給小學生,還可以發(fā)揮他們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分層提問提高師生溝通交流頻率,教師可以在科學探索中逐步引導學生提問和深入思考,從淺到深系統地學習科學知識,開闊視野,拓寬思維空間,練習發(fā)散思維,快速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更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多元提問的方式實質上是將“做”與“思”兩種思維相融合的過程,在“做”中思考事物的真相,反復總結,驗證結果;在“思”中,腳踏實地,科學實踐,用真理來指導下次實踐。
例如,在教授“溫度”這個課時,筆者利用日常用品開展輔助實驗教學。筆者先為學生準備兩人一個一次性紙杯和一個溫度計,讓學生參與到實驗過程中來,帶著問題進入實驗過程,“溫度的變化是怎樣的?”“溫度是一種什么樣的存在?”通過學生親自去量水溫,感受水溫的逐漸變化,實現做與思的同步。在實驗結束后,讓學生自己發(fā)表觀點,自我總結,教師給予評價,積極地與學生產生交流。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影響水溫變化的外部環(huán)境應考慮哪些因素?如何掌握讀取溫度計的方法?水溫變化與哪些因素有關系?多元化提問促進學生“做與思”有效融合。
(3)鼓勵互動,激發(fā)學生“做與思”的融合個性
為做好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有效提高基礎科學課程的質量,在教育過程中應注意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同時也要鼓勵學生之間產生交流互動。良好的互動不是簡簡單單的提問,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要形成思維,學生在面對問題時能夠準確把握教師給出的信息,同時還要能自己產生新的觀點,能夠與其他同學產生有效溝通,提高每個人對實驗結果的理解??紤]到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既要按照教師的指導進行思考,同時還要逐漸形成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形成自主學習意識,這也就要求教師能夠巧妙地運用自己的教學技巧,有效地抓住小學生的學習重點,把握他們的學習思路不偏移,激發(fā)他們的個性。在鼓勵學生互動交流過程中,教師要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發(fā)展特性,對不同的表現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解,從學生的本質出發(fā)觀察學生的思維問題,進行有區(qū)別的差異化對待,針對不同的學生應用相對應的教學方法,設定不同層次的學習任務,鼓勵每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進步和成長。例如,在“吸熱散熱”這個專題中,組織分層分組試驗,在實驗前期通過問題方式尋找學生的共性特點,把具有相同類型需求的學生放在一組,根據他們的學習需求來布置問題,有針對性地去幫助學生認識問題、思考問題。
(4)融入生活,塑造學生“做與思”的融合理念
教師要注重將日常生活元素充分融入進來,盡量選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輕松接觸的課題,通過營造熟悉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能夠降低心理難度,獲取更多求知欲望,能夠更好地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組織科學教學時可以以生活中的現象為教學情境,讓學生更深入地體驗和感知知識的原理和本質內涵。將小學生熟悉的生活因素融入課堂教學中,在溝通上沒有那么多溝通障礙,學生在心理上也能夠形成好的實際應用觀念,在學習和實驗過程中掌握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方法,滿足個性需求,凸顯個人能力的發(fā)展,能夠滿足個人的榮譽感,帶動學習的積極性。
5.小學科學教育中“做與思”相結合的具體措施
(1)通過實驗設備引導學生思考和操作
實驗是科學探究的主要載體,可以適當降低難度,也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各種科學現象。在傳統教學中,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經常用視頻等其他方式替代了實驗過程,或者教師的一頓操作就把實驗做完了,學生承擔了觀眾的角色,在這種方法下即使教師經常為學生進行示范實驗,學生也很難掌握相應的知識點,自己體會不到動手過程中出現的其他問題,得出的是總體上的結論,這種方法勢必會影響實驗教育的效果。因此,為了提升學習技能,有必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實踐環(huán)境完善學生的實驗教學。想要在這方面有所改善,首先要加強實驗器材構建的意識,這種思維不能過于局限,并不一定要求有多大的實驗設備完成各種實驗教學,這個問題需要教師來思考,可以借助一些小的生活中的工具進行實驗,降低實驗難度。在為學生提供合適的實驗設備的同時,可以通過對準備實驗設備的思考讓學生來把握實驗的前提,這也是在發(fā)散學生思維的過程,同時也可以讓學生來準備實驗設備,真正做到自己動手。
(2)分層分類開展小組教學
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在實驗中遇到問題,也可以通過小組探究來解決。在小組探究過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科學知識,使學生培養(yǎng)科學探索精神。
例如,當教師教授“沸點”這個知識點時,面對這種具有一定危險性的實驗,在課前教師要做好分組分類工作,體現團隊合作的力量,要講述沸點實驗過程中會存在哪些危險,及時詳細地講解各種注意事項,告知相應設備功能和注意事項,說明實驗步驟。在實驗過程中做好分工,讓每個學生能夠學到“沸點”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又有怎樣的危險存在,積極引導學生共同進行相關實驗。在整個實驗過程中,組織小組合作討論實驗步驟,讓每組相互評價實驗結果,共同評估,發(fā)揮“做與思”的積極價值。
(3)用生活實例解決實際問題
在我們的生活中,“科學”這個字眼是非常熟悉的,這個概念也隨處可見,比如說,我們的科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科學成果、科技產品等,科學與我們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我們對科學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大,科學知識在生活各個領域的應用可見一斑。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想要讓學生更好地培養(yǎng)“做與思”的融合,要積極地去用生活中的實例解決實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促進學生的“做與思”思維的成長,積極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生活情境,幫助學生去解決各種“為什么”的問題。
例如,在講述“植物的生長”時,給學生一顆種子,讓學生去種植自己的盆栽,引導學生去觀察植物生長的變化并記錄下來,然后教師再做出自然界植物生長規(guī)律的總結話題,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植物生存所必需的環(huán)境和自然規(guī)律,再聯想到人類的生存規(guī)律,因而養(yǎng)成敬畏生命、關愛自然的品質。
(4)通過多媒體技術激發(fā)學生“做與思”的意識
在遇到一些重難點問題時,通過一般的實驗方法難以解決,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工具,比如,我們常用的多媒體技術。小學科學學科課堂教學時間和空間相對有限,很多教師難以講透結論,對實驗的過程很抽象,因而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這種簡單的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理解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應用多媒體技術教學時要避免學生滋生懶惰心理,這種方法要適當應用,不能有依賴性,而且在教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動筆和動手,同時發(fā)散思維,發(fā)揮動腦的能力,把實驗抽象化,幫助學生形成抽象思維,建立邏輯關系,正確地去認識科學問題。
總的來說,小學科學學科實質上是一門自然學科,對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有很多幫助,但小學科學也是一門實踐性學科,對思維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將“做與思”有效融合起來,能夠充分地在實踐的過程中積極發(fā)散思維,更好地幫助學生對知識結構的理解,對實踐過程的認識,實現對課程知識的理解,也才能在思考中不斷總結學習的規(guī)律和各種自然現象,不斷改進實踐的方式,進一步改善思維方式,依次循環(huán),形成可持續(xù)有序的正循環(huán)。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積極發(fā)揮“領頭羊”的作用,遵循學生主體到位,使學生形成“做與思”的意識,在實踐中提升綜合能力。
6.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生正處于最容易接受知識的關鍵時期,對自然科學的知識內容的熱情很高,這個階段教師要掌握其發(fā)展特點,從他們的個性需求出發(fā),結合“做與思”的教育理念,積極地為學生開展有趣的實驗教育活動,以提高教學實踐性,塑造知識應用型新一代人才,鼓勵他們的發(fā)展以及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以提高學生的基本科學技能,同時,還要圍繞“做與思”積極開展各種教學活動,發(fā)散思維,在生活中學會動手,真正掌握各項科學知識,應用知識,提高學生能力水平。
參考文獻
[1]周麗.做有思想的教師讓教材活起來:基于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教學有效融合的思考[J].新課程·小學,2019(08).
[2]楊峰.小學科學教學中“做與思”有效融合的策略[J].小學生:多元智能大王,2019(02).
[3]尚宗光.小學科學教學中“做與思”有效融合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0(12).
[4]錢芳.小學科學教學中"做與思"有效融合的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2021(16).
[5]呂長世.小學科學教學中“做與思”有效融合的思考與實踐探究[J].考試周刊,2021(19).
[6]田凡.芻議小學科學教學中“做與思”有效融合的策略[J].科學咨詢,2020(11).
[7]莊淑琴.小學科學教學中“做與思”有效融合的策略分析[J].新課程,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