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軒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度日益提高。如何做好對外宣傳,真實有力地講好中國故事對于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具有重要意義。但部分西方媒體總戴著“有色眼鏡”去看中國的發(fā)展,因此,讓世界了解真實的中國已經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那么,在互聯(lián)網信息傳播高速更迭的時代背景下,怎樣讓敘事主體和表述方式更恰當合理,讓理念和話語更通俗易懂、清晰明了就成為能否讓世界人民更準確地了解中國的關鍵所在。
短視頻“強傳播”優(yōu)勢分析
互聯(lián)網時代傳播特點
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深度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軌跡,對人們接受和理解信息的方式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互聯(lián)網帶來的信息化發(fā)展讓曾經的觀眾,也就是信息的接收者從被動走向了主動,為個性化的理解和傳播創(chuàng)造了開端。這讓所有置身于網絡之中的用戶都可以進行實時交流,使互聯(lián)網傳播者的身份產生了“大眾化”的發(fā)展傾向。但也正因為網絡信息本身所存在的片段性、遮蔽性以及信息創(chuàng)造和傳播者的大眾傾向帶來的用戶思想觀念的差異性,在一定程度上使信息的真實性在傳播過程中受到了影響。而視頻,尤其是近幾年出現的短視頻,就成了互聯(lián)網信息傳播新特征的體現形式。
2019年《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中提到:“信息化為我們帶來了難得的機遇。我們要把握國際傳播領域移動化、社交化、可視化的趨勢,在構建對外傳播話語體系上下功夫?!苯陙?,短視頻發(fā)展速度迅猛是互聯(lián)網的一個重要特征,同時這也成為傳播領域的重要變革形式。信息網絡時代的到來,使得人人都可以發(fā)表個人觀點,也進一步擴大了外宣平臺。對外宣傳應當抓住機遇,提升國際傳播能力。
短視頻媒體優(yōu)勢
1.制作、傳播便捷
相比傳統(tǒng)媒體采寫編排而言,短視頻在成本方面的優(yōu)勢非常明顯。它無需太高超的拍攝技巧,也不用準備昂貴的設備,制作人員需要做的只是將事件現場的真實畫面拍攝下來。在移動設備普及的背景下,短視頻的制作只需要通過智能手機等終端進行,并利用一些應用軟件進行簡單的編輯和制作,即可上傳至互聯(lián)網平臺,普通用戶也能在現場將第一手資料分享給網民,這為來華留學生以短視頻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提供了路徑。
2.內容新穎,時效性強
短視頻的內容選擇相對自由,能夠將信息更加真實、全面地呈獻給受眾。短視頻的創(chuàng)作主體在創(chuàng)作時,通常會從比較個性化的視角出發(fā),為視頻注入多元思維和創(chuàng)意。
留學生“他視角”優(yōu)勢分析
當前中國語言文化 “走出去”的方式較為單一,主體主要是國家相關單位或地方,政府傳播方式也多以官方宣傳為主。但是在“泛媒體化”的“Z世代”,官方宣傳在走入外國民眾引發(fā)共鳴的文化傳播方面,已經存在明顯不足。只有發(fā)展多種新的主體力量對其進行補充,才能實現多點開花、多路徑前進。在充分利用國內資源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揮民間與個人的力量,從而形成對官方傳播的有效補充,將會是有效打破當前傳播困境的良好選擇。
來華留學生作為表達方式前衛(wèi)的“新一代”,能夠在中華文化對外傳播方面發(fā)揮重要的作用,成為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力量。在中國的學習和生活經歷讓來華留學生能夠有機會了解中國的真實情況,有助于改變中國在更多國外網友眼中負面的刻板印象。筆者對所在專業(yè)的100名留學生做了調查,結果顯示他們中有高達93.7%的人認為來中國后看到的實際情況和之前聽到的情況存在巨大差距,并有近90%的人愿意將自己在中國的真實感受講給自己國家的群眾。基于此,我們可以嘗試讓他們從“聽講者”轉變?yōu)椤爸v述者”,利用“他方視角”來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八揭暯恰?,指的是以外國人的視角來觀察當代中國發(fā)展,并通過外國人熟悉的思維邏輯與表達方式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他方視角”通常受意識形態(tài)、語言文化差異等客觀因素的影響較少,可以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從而實現“中話外說”的有效外宣。由此,我們發(fā)現“作為國際人文交流主體的來華留學生在對外講述中國故事、傳播國家形象方面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良好的本國群眾基礎
來華留學生作為一種特殊群體,面對新的環(huán)境最能客觀真實地了解一個國家的形象。例如,筆者的留學生同學小衛(wèi)(化名)結合自己在廈門生活五年的真實經歷拍攝了短視頻《非洲留學生:我在中國挺好的》,不僅在其自己的海外賬號上獲得大量點贊,也被《人民日報》、Facebook、Twitter、YouTube賬號發(fā)布。通過官方平臺擴大的外宣刷新了更多關注中國的海外民眾對中國鄉(xiāng)村振興的真實認知。尤其是在小衛(wèi)的祖國安哥拉,家鄉(xiāng)的人們對他在中國的生活表達了羨慕之情。截至2021年12月,該視頻播放量已達15251次。此視頻發(fā)布時間正是美國圓桌會議之時,非洲留學生真實有力的回應打破了文化的隔閡,讓其祖國的民眾進一步了解了中國。
由此可見,來華留學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通過在中國的學習和生活,他們能夠切實感受到中國的風土人情,同時又具備良好的本國群眾基礎,二者的融合使來華留學生成為提升海外網友對中國認知的重要紐帶。
出色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留學生親歷中國,又無縫連接本國,他們講述中國故事的方式與視角,和本國受眾的想法與需求是吻合的,這就讓他們講述的中國故事更接地氣。來華留學生具備出色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能打破不同民族語言文化之間的隔閡,實現無障礙高效的溝通和傳播。借助留學生之聲,將他們來華的所見所聞傳播出去,構建多元的話語場地域,在提升國家正面形象層面大有可為。
筆者印尼的朋友小白(化名)在來到中國前并不了解中國,甚至在海外媒體上看到了關于中國的大量不實報道。但是來到中國后,她感受到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先進性與科學性。2021年兩會期間,她和其他留學生一同觀看全國兩會,并拍攝了短視頻《留學生眼中的兩會關鍵詞》,與不同國家留學生分享對于中國兩會的看法。其中,來自愛爾蘭的留學生將中歐合作與自己祖國的發(fā)展相結合,來講述自己的真實感受。這條視頻被多國留學生轉載并發(fā)布在他們的海外個人社交賬號上,收獲近萬點贊和評論。同時,這條視頻也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在線發(fā)布。民間和官方平臺的多元合作一方面能充分發(fā)揮留學生在其本國的可信度與感召力,另一方面也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為留學生提供良好的傳播環(huán)境。
可信度高的真實故事
留學生講述中國故事,在本質上可以說是“非官方性”的傳播。他們講述中國故事通常是自發(fā)的,接地氣的,帶有真情實感的,很容易獲得本國觀眾和其他國際觀眾的認同。這是一種更加柔性的傳播,特別是當某些國外媒體對中國進行歪曲報道時,留學生“真人秀”形式的直接講述此時就會更具說服力,“潤物細無聲”,在無形中起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形象的作用。
同時,留學生的短視頻傳播通常以記錄日常生活為切入點,采用“微觀敘事”的方式,在內容上更加通俗易懂,平易近人。這種“故事化”的溝通是傳遞信息、引發(fā)共鳴最有效的形式。尤其在對外宣傳中,很少有人會拒絕一個好的故事。而“好故事”的一個鮮明特征即關注社會中發(fā)生的平凡故事,運用日常語言記錄日常生活,傳達真摯情感。在傳播主體方面,來華留學生在這方面具有非常突出的優(yōu)勢。
如抖音短視頻平臺上一位來自韓國的留學生博主“宰成一米達”,他所經營的個人賬號擁有十幾萬粉絲,以幽默的方式分享自己來中國前后的對比,在表現中韓文化差異的同時,也向海外觀眾展示了便利舒適的中國民眾生活,真實地反映了韓國留學生來華的實況實景。
以短視頻為媒介講好中國故事的可行路徑初步分析
豐富中國故事感知形式,呈現中國故事全景
講好中國故事,必須首先明確要講什么。這就要求我們增強主體性、堅定文化自信,積極地在國際舞臺上發(fā)出中國聲音,展現真實立體的中國全貌。
在主題方面,應該跟隨新聞熱點,把握國際輿情,以更加準確和更具有高度的視角切入“中國故事”的講述。鼓勵留學生深入中國城市、鄉(xiāng)村參觀拍攝中國社會發(fā)展、民俗文化,尋訪中國鄉(xiāng)村振興,扎根課堂學習非遺技藝,街采外國青年和中國民眾。在拍攝中學習、在學習中領悟,也在拍攝的過程中逐漸成為知華、友華、愛華的文化傳播者。更好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向世界推介更多能夠展示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yōu)秀文化。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堅實根基。通過打造體驗式課堂,為留學生提供“沉浸式”課程體驗,讓留學生通過參與各種中華文化課堂,親身體驗中華文化。在課堂上留學生既了解了中華文化,也獲得了相應的認知與情感提升,由此激發(fā)來華留學生拍攝中華文化相關視頻的積極性。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組織來華留學生走出去,通過實踐研學的形式到中國各地學習不同的文化,既可以拓寬短視頻主題的寬度,也能挖掘其深度。實踐研學可以讓留學生全民感受中國的社會發(fā)展進程,提升親近感,開闊視野,也讓短視頻呈現出多樣性、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
發(fā)揮留學生主體作用,增強“他視角”講述方式的說服力
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每一種文化,乃至每一個階層和宗教群體,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和傳播習慣,要想改變其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就必須深刻把握其特征,開展有針對性的傳播。因此,講好中國故事,必須把握受眾的思維特點,走近受眾的日常生活,根據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內容與方式方法,深入淺出地闡釋中國的價值理念。
郭可老師在《當代對外傳播》中談到,我們在強調媒體重要性的同時,也應該“兼顧非媒體性的對外傳播渠道”,即人際傳播的重要性,民間個體傳播的非官方性往往更易被接受。留學生熟悉民眾思維模式、語言習慣和文化背景,可以實現用國外受眾聽得懂、聽得進去、能接受和愿意接受的方式進行傳播。用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讓他國觀眾逐步改變對中國的刻板印象,從而了解真正的中國。在華留學生身處中國,親眼見證了中國社會百態(tài),在歸國“二次傳播”中可以正本清源,成為兩國間文化互通和民心相通的重要使者。
讓不同國家的來華留學生從各自的視角出發(fā),采用各自國家民眾喜聞樂見的講述方式表達其自身實時實地、真實客觀的感受。讓短視頻的風格更具有“真人秀”的特征。保留留學生對于在中國所見、所知、所感的原始感受,利用他們作為“了解此刻中國”最可信媒介的優(yōu)勢,從“他視角”第一感受者的視角出發(fā),更好地發(fā)揮出留學生的主體作用。
此外,還可以根據留學生的國別、漢語水平以及專業(yè)等各方面的不同,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人盡其用,盡量做到讓不同的留學生都可以講好自己的中國故事。
短視頻產品在國內外互聯(lián)網視聽類產品中迅速崛起,對新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tài)產生了深刻影響。如何利用好短視頻優(yōu)勢,發(fā)揮好留學生在短視頻制作中的作用是未來講好中國故事需要深刻思考的問題。
同時,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是一項需要多方資源有效整合的大工程,留學生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應該深入思考和挖掘潛在的發(fā)展空間,進一步擴大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平臺與表現方式,讓“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從更多角度,在更多領域落地開花。
只有堅持多向的資源整合和路徑探索,才能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更好地向全球展現現代中國,讓世界上更多的人聽到中國的聲音,更好地展示出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努力塑造出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參考文獻
[1]王端,林左天.借力來華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09):29-31.
[2]楊菲.新聞類短視頻傳播優(yōu)勢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21,42(17):3-5.
[3]徐文.短視頻時代新聞傳播的發(fā)展趨勢[J].傳播力研究,2018,2(31):50+52.
[4]樊弋滋.融媒體背景下短視頻在傳統(tǒng)媒體行業(yè)的優(yōu)勢探究[J].傳播力研究,2019,3(25):128.
[5]史曉輝.傳統(tǒng)媒體開發(fā)短視頻有優(yōu)勢[J].當代電視,2018(05):78+77.
[6]馬春燕.來華留學生:中國故事講述者與國家形象宣傳員[J].社會科學論壇,2017(12):220-229.
[7]張佳佳.來華留學生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優(yōu)勢及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20(21):145-146.
[8]袁海萍.芻議高校向來華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6(12):20-22.
[9]習近平.習近平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強調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 創(chuàng)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yōu)秀作品[EB/OL].(2014-10-15)[2022-04-27].https://news.cntv.cn/2014/10/15/ VIDE1413379256056658.shtml.
[10]胡正榮.國際傳播的三個關鍵:全媒體·一國一策·精準化[J].對外傳播,2017(08):10-11.
[11]馬春燕.中國故事的“他方”講述與傳播初探——以來華留學生為視角[J].理論導刊,2017(08):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