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惠芬
如果有天堂,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阿根廷]博爾赫斯
拿起《閱讀的旅程》,最先吸引我的是這本書的書名。懷著期待,再細看此書,又發(fā)現(xiàn)一個獨到之處:在封面和首頁上,作者把文章的四個章節(jié)“走上閱讀之路”“開啟童書閱讀”“親近經(jīng)典讀本”“閱讀的力量”配以簡筆畫,匯成了一張旅程單,讓讀者感受到閱讀就如登山,亦如在書林間穿行,別有意韻在其中。
旅程總是令人期待的,或許有不期而遇的收獲,結識一些新的朋友,抑或會產(chǎn)生出不同的人生感悟,讓你欲罷不能。
閱讀,也是一種旅程?轉而一想,確實如此。閱讀能讓我們有不期而遇的收獲,隨著書一頁一頁翻過,你會隨著書中的文字一起沉浮,共同呼吸。在書中,你或許能找到世界上另一個自己,他一直以一種詩意的、溫暖的方式存在著。“除了岸上的白楊樹,有另外一個世界可能更真實存在,就是湖水里頭白楊樹的倒影?!卑验喿x一本書的時光比作是一段旅程,比作是那段旅程所度過的時光,竟也是如此妥帖。
于是,作為教師的我們總是在思考:教師為什么要閱讀?閱讀什么?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無論是知名的作家、藝術家,還是智慧的學者、憂郁的詩人,心中都有一座獨屬于自己的圖書館。那是他們的精神家園,里面安放著所有影響過他們、感動過他們的故事、靈魂、光榮與夢想。
每位教師更應有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作者在自序中寫道:希望有更多的教師也像我一樣,每天能翻閱一本書,為孩子朗讀一段文字,在豐富自己內(nèi)心的同時,用自己的學識與人格影響別人,培養(yǎng)出更多愛讀書、有思想的學生。因此,閱讀從個人角度而言,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從社會角度而言,是一種生產(chǎn)力。對于教師來說,讀書與其說是一種生活習慣,不如說是一種職業(yè)態(tài)度。
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文中寫道:“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nèi)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一些優(yōu)秀教師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們在持之以恒地讀書?!?/p>
教師是否真的沒有時間讀書?真正的名師無不達到了知性閱讀的境界,并把閱讀作為一輩子的事。閱讀源自內(nèi)心,你也就明白了為何需要閱讀,你也就會沉入其中,傾聽大師獨特的理解和表述,你的視界會逐漸敞亮,內(nèi)心會走向澄明。
讀什么?一直是我們在糾結的?,F(xiàn)在的書太多了,紛擾著我們的眼睛。閱讀是人的心靈與民族偉大智慧相結合的過程,我們需要把有限的時間用在閱讀經(jīng)典上。因為經(jīng)典的作品歷經(jīng)歲月淘洗,千錘百煉,甚至積淀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價值觀念、人格精神和審美意識。對學生人格的養(yǎng)成和情操的陶冶,對民族精神的養(yǎng)育,都有其他任何手段所無法代替的作用。因此,閱讀經(jīng)典才能開啟你的智慧,啟發(fā)你的理想,燃燒你的激情。
讀書是最好的修煉。教師需要閱讀教育經(jīng)典,那是一種心靈的回溯。它們是一把把鑰匙,是一條條路,更是一個個與眾不同的世界。教育的真諦與本義,其實就蘊藏在那些教育經(jīng)典里。愛讀書的教師上課有底氣,有自信,在課堂上愿意做各種新的嘗試,不怕學生提問。他們的教育智慧來自哪里?很多都來自對教育經(jīng)典的鉆研與思考中。
學校是學生閱讀的最佳場所,理應承擔起推動學生閱讀經(jīng)典的責任。教師,是指引學生讀懂人生的人。你的教育教學如果是為了學生,那么學生就是你的后代;如果是為了人類,那么人類就是你的后代。老師們首先要愛上經(jīng)典名著,深刻閱讀。陶行知、朱自清、錢穆等教育家都是以其博學多識引領許多學生走上文學之路的。對于教師來說,要把閱讀作為一輩子的事,持之以恒地閱讀,汲取學術專著的營養(yǎng)。
“閱讀不能改變?nèi)松拈L度,但可以改變?nèi)松膶挾?。閱讀不能改變?nèi)松钠瘘c,但可以改變?nèi)松慕K點?!比松且粭l長長的路,人生也是一條曲折的路。一杯清茶,一束暖陽,一本良書,人生亦會變得溫暖又清雅。讀書是一條正途,沿之走下去,你會看到美麗的風景,人生亦有可能奏出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