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田
2021年12月15日,貝爾·胡克斯在家人和朋友陪伴下度過最后的時光。她安詳離去,但那“驚人的勇氣”和“深刻的智慧”留在了身后。
胡克斯原名葛勞瑞亞·晉·沃特金,出生于美國肯塔基州的鄉(xiāng)村小鎮(zhèn),父親是清潔工,母親是幫傭。姐弟七人中,只有弟弟擁有獨立的房間。沃特金并不認同這樣的“性別定位”。她十幾歲時開始寫日記,創(chuàng)作詩歌,在文字中表達自己。
20世紀60年代末,肯塔基州的學校實行“黑白混合”。與白人高中生一同求學的沃特金不被重視,這反而促使她發(fā)憤圖強。
憑借全額獎學金邁入斯坦福大學后不久,沃特金用筆名“貝爾·胡克斯”發(fā)表首部詩集《我從不哭泣》。筆名來自外曾祖母姓名的小寫——她以“不怕跟人頂嘴”的形象遠近聞名。沃特金想成為另一個“胡克斯”。
在選修婦女研究課程時,胡克斯察覺到里面沒有任何有關(guān)黑人女性的內(nèi)容。失望之余,胡克斯用六年時間完成著作《我不是一個女人嗎:黑人女性與女權(quán)主義》,揭露歷史及現(xiàn)實中黑人女性位置缺失的現(xiàn)象。最初,沒有出版社愿意出版將“種族”與“反對性別主義”放在一起討論的書籍,直到1981年,才有出版社愿意冒險出版。這本書被視作女性主義的經(jīng)典,十幾年后被列為“二十年內(nèi)美國最有影響的女性寫的書籍”。
1983年起,胡克斯先后在南加州大學、耶魯大學、紐約市立大學等高校任教,尤其注重對學生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與此同時,胡克斯的研究融入文學、電影、社會學和心理學。她將研究范疇擴大到種族、性別和階級,在《黑人的樣子:種族與再現(xiàn)》中深刻分析文藝作品中的黑人形象,在《吃甜薯的姐妹們:黑人女性與自我發(fā)現(xiàn)》審視當代文化與黑人女性的關(guān)系……那期間,胡克斯幾乎每天閱讀一本新書,每年出版一本新書。她用文字試圖喚醒每位女性的覺醒與進步。
進入21 世紀,胡克斯就職于家鄉(xiāng)肯塔基州的博睿雅學院,在寫作上以“愛”與“黑人男性”為主題。2007年,她推出一部極具浪漫色彩的詩集《當天使談論愛情》,更加強調(diào)人與人的密切關(guān)系、男性自我意識等命題共同構(gòu)成女權(quán)主義的觀點。
胡克斯還是一位不知疲倦的社會活動家。她經(jīng)常穿梭在美國各地宣講,也參與不少關(guān)乎美國社會文化現(xiàn)象的紀錄片拍攝。時常有人通過信件、電話等方式聯(lián)絡胡克斯,由衷感謝她“重塑了他們的生活”,這對胡克斯是莫大的慰藉。2018年入選肯塔基州作家名人堂時,胡克斯表示:“我希望我的工作是關(guān)于治愈的?!?/p>
致力于“治愈”黑人女性乃至世界女性的胡克斯,早年曾在《交流·尋愛女人》一書中寫道:“那個永遠不會離開我們的人,我們永遠不會失去的人,就是我們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