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學華
所謂民生,主要是指民眾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tài),以及民眾的基本發(fā)展機會、基本發(fā)展能力和基本權(quán)益保障的狀況等。民生疾苦指民眾生活中遭遇的困難和痛苦。
在我們所學的古詩文中,就有許多愛國詩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著對民生疾苦的關注。
1.站在國家層面,愛國惜民,關注民生疾苦。以杜甫“三吏三別”中的《石壕吏》為例,這首詩通過講述詩人親眼見到石壕官吏乘夜捉人,老婦哭訴家里的男丁均已赴戰(zhàn)場,三男已二死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憐憫。
詩中的老婦主動請纓入伍,詩人對此舉既無奈,又表示了肯定和贊揚。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背景,官吏連夜捉人是為了補充兵力,重新組建部隊,以平息安史之亂,維護唐王朝的統(tǒng)一。所以,詩人旗幟鮮明地肯定了平叛戰(zhàn)爭,甚至對應征者加以勸慰和鼓勵。站在國家層面,這場戰(zhàn)爭是平息叛亂、捍衛(wèi)領土完整、保家衛(wèi)國的。所以詩人也肯定了老婦及其他應征百姓的犧牲精神。民眾的拳拳愛國心讓人心生感慨,但他們的悲苦境遇又讓人萬分同情。
2.站在自身角度,感同身受,體察民生疾苦。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記敘了詩人的親身經(jīng)歷。貧困潦倒的詩人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不料第二年秋天,大風吹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場大雨又接踵而至,浸濕了室內(nèi)衣被。茫茫黑夜,詩人再次失去棲身之所。詩人百感交集,推己及人,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感知到了底層人民因戰(zhàn)亂而遭受的痛苦。
杜甫在這首詩里描寫了他自身的不幸遭遇,但他不是孤立地、單純地描寫他本人的不幸,而是通過描寫自己的遭遇來表現(xiàn)“天下寒士”的共性遭遇,以此展現(xiàn)社會、時代的苦難。他不僅僅是為自身的痛苦而哀嘆、失眠、大聲疾呼,在被狂風驟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腦海里翻涌的不只是“吾廬獨破”,還有“天下寒士”何處棲身的問題,他以自身體察著民生的疾苦。
3.站在旁觀者的視角,悲天憫人,反映民生疾苦。如白居易的《賣炭翁》,描寫了一個燒木炭的老人謀生的不易:伐薪燒炭的艱辛,出行賣炭的艱難,遭遇掠奪的不幸。一車千余斤的炭,原本是生活的全部希望,卻被宮使以“半匹紅紗,一丈綾”為報酬強行“收購”,使原本就困頓的家庭更是陷入了絕境。詩人通過講述賣炭翁的遭遇,以個別事例來反映普遍狀況,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的腐敗本質(zhì),對統(tǒng)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給予了有力的鞭撻與抨擊,表達了詩人對底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由自己的“茅屋為秋風所破”而想到天下寒士,發(fā)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慨嘆;白居易由“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體察到賣炭翁矛盾的心理和生活的艱難不易。兩位詩人都是那個貧富不均、民不聊生的時代里,富有正義感、同情心,能夠堅持道義、秉持良知,站在底層人民的立場上真心實意地體察他們的憂樂悲喜的人道主義者。他們以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方式,為人民艱苦的生活、悲慘的處境吶喊,他們這種關注民生、體察民情的人道主義情懷劃破了歷史的夜空,光照千古。BB58E4E6-2E3B-4957-9A0A-1EB4635BCB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