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雪影
就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而言,學校的音樂課堂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下面就“雙減”政策背景下音樂教師如何優(yōu)化音樂教學策略,構(gòu)建高效的音樂課堂談一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活用教材,讓教學內(nèi)容更豐富
教材是教學內(nèi)容的重要載體。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
1. 優(yōu)化整合教材內(nèi)容。
教師要用整體聯(lián)系的觀點研讀教材,把本節(jié)音樂課知識與其他相關音樂知識、人類的社會生活、各種文化藝術整合在一起。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太陽出來了”一課時,筆者注意到這是一首根據(jù)彝族民歌改編的童聲合唱歌曲,學生在此之前就學唱過彝族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阿細跳月》,于是課前筆者這樣導入:“彝族其實離我們很近,就在我們身邊,你聽……”學生演唱《彝家娃娃真幸?!?,隨后伴著《阿細跳月》的音樂,師生一起復習彝族舞蹈基本動作“三踏一跳”,再引入本課要學習的歌曲《太陽出來了》。這樣將教材進行縱向整合,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深化了學生對彝族音樂的理解。
2. 補充拓展教材資源。
教學資源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教師可以在系統(tǒng)把握教材的基礎上,補充地方教材資源。一年級上冊“動畫城”這一單元的“一個師傅仨徒弟”是國產(chǎn)動畫片《西游記》的主題歌。而順昌縣的齊天大圣信俗文化已經(jīng)延續(xù)千年,如今順昌更是在大力推廣大圣文化。因此在歌曲學習后,筆者向?qū)W生介紹了順昌寶山的寶峰猿祖、八戒思歸等自然景觀,還有南天門、雙圣廟等人文景點,最后聆聽了原創(chuàng)歌曲《戀順昌》。這樣將教材資源從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從課本拓展到實際生活,既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又豐富了教學資源,做到既憑借教材,又跳出教材。
二、巧用道具,讓音樂課堂更活躍
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教師借助豐富多彩、形象直觀的道具進行教學,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還能有效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和創(chuàng)造。
1. 使用音樂道具,表現(xiàn)歌曲情緒。
在音樂課上恰當使用一些音樂道具,能很好地營造課堂氣氛,讓學生迅速融入音樂學習中。以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欣賞課“森林與小鳥”教學為例,伴著音樂,學生用蛙鳴器模仿青蛙的叫聲,用鳥笛模仿鳥鳴,用沙鐘模仿風吹樹葉的沙沙聲,這一切都讓學生感受到大森林清晨的美好和寧靜。在這些音樂道具的輔助教學下,學生感受到歌曲所要表達的情緒,無形中也提高了學習效率。
2. 使用生活道具,學習音樂知識。
音樂知識枯燥乏味,學生不易理解掌握。但是要提高學生藝術素質(zhì),音樂知識又必不可少。如何高效地學習音樂知識,是很多教師的關注點。適當?shù)厥褂蒙畹谰?,是一個方法。在認識“音的長短”時,如何跟二年級的學生講抽象的音的長短,感受不同的時值?有位教師用了一個好辦法,將毛線裝在一個盒子里,請一個學生用“啊”拉長音,當他的聲音停止時,教師剪斷毛線,再請另一個學生拉長音,同樣在他聲音停止時剪斷毛線。這時將兩段毛線一比較,就可以看出哪位學生的音更長,學生很快就理解了音的長短。這樣把抽象的音樂知識用直觀形象的生活道具講解出來,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就學會了音樂知識。
3. 使用身體樂器,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
身體樂器就是把身體當打擊樂器來演奏,也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聲勢”。運用聲勢,無須借助抽象的概念,每個兒童都能自然地使用,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節(jié)奏感、聽辨能力、反應能力、記憶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性能力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比如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大雨和小雨”一課,在唱會歌曲后,筆者與學生一起創(chuàng)編風雨交加的場景:夏天的午后,天空中烏云密布,刮起了一陣大風(學生嘴里發(fā)出“呼”聲),一道閃電劃過天際,響起隆隆的雷聲(學生跺腳表現(xiàn)雷聲),“嘩”的一聲天上下起了大雨(學生用力拍手),大雨變成了小雨(拍手聲漸弱),雨停了,雨點從屋檐上滴下來(學生彈舌)。整個活動過程學生興致盎然,積極參與,有效提高了聲勢創(chuàng)編能力。
三、善用媒體,讓音樂學習更高效
教學中,利用多媒體使音樂形象具體化,音樂知識簡單化,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音樂學習更加高效。
1. 音畫呈現(xiàn),創(chuàng)設音樂情境。
音樂多媒體課件集聲像圖文于一體,可以很好地呈現(xiàn)音樂意境。在音樂欣賞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一邊聆聽音樂,一邊觀看視頻資料,對音樂形象有初步感知后,再進行仔細聆聽,能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如三年級欣賞課“森林的歌聲”,伴著音樂旋律,畫面呈現(xiàn)清晨陽光透過樹林照射在森林中的小木屋上,小鹿在快樂地奔跑,小鳥在空中飛翔,小馬悠閑地喝著水,池塘邊野花盛開,蛙鳴聲聲,這聲音和光影把學生帶入到童話世界中。學生深深地融入歌曲的情境之中。這樣的教學達到了音樂育人的目的。
2. 現(xiàn)代技術,輔助識譜教學。
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認識音符和視唱樂譜是難點。對此,音樂教師可以借助現(xiàn)代技術手段,解決這個難點。如低年級認識音符時,筆者用課件出示彩色鋼琴,將每個唱名用小動物形象標記上去,讓學生上來選擇,教師唱一個唱名,學生如果選擇正確,琴鍵上的小動物會跳下來鼓掌,如此反復訓練幾次,學生很快就記住唱名和音高順序了。在中高年級視唱樂譜時,學生容易出現(xiàn)節(jié)奏、速度不穩(wěn)定的現(xiàn)象,此時教師可以用課件模仿卡拉OK中歌詞色塊填充的方式,唱到哪個音符,色塊跟到哪個音符。這樣教學后,學生的節(jié)奏和速度就基本穩(wěn)定了。
四、趣用圖譜,讓音樂形象更直觀
近幾年許多優(yōu)秀的音樂課堂,都選用了圖形譜作為教學輔助手段,用圖畫或符號將音樂形象直觀地表現(xiàn)出來,使課堂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低年級學生在歌曲學習時,使用圖形譜可以幫助學生建立音高概念,感受歌曲旋律的高低起伏和節(jié)奏的疏松與密集。如歌曲《詠鵝》一課,教師在黑板上用簡筆畫出鵝抬頭、低頭、伸長脖子的各種造型,如“12 35 | 5 - |”旋律是上行的,就在抬頭那幅圖沿著脖子將旋律標注上,以此類推,再配合畫旋律線,學生一目了然,很快就分清旋律走向了。可見,在欣賞教學中使用圖形譜,可以使復雜抽象的音樂形象變得清晰直觀,增加了學生學習音樂的信心。
總之,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音樂教師更要聚焦課堂,不斷優(yōu)化課堂教學具體環(huán)節(jié),向有限的課堂時間要效率、要效果,努力打造高效課堂,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與藝術素養(yǎng)。
(作者單位:福建省順昌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