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阿 琴
一個久違了的朋友突然有了我的聯(lián)絡(luò)方式。友誼從心底浮到眼前。不想在手機狹小的光屏上敲那么有歲月的“長篇”。就由衷地說,我給你發(fā)E-mail吧。因為長談、敘舊,都是要有心情和環(huán)境的。于是,某個晚上,認認真真地把多少年來,從未走遠的友誼和情感傾瀉在了鍵盤上。
發(fā)送。然后等待……
可是,他又快捷地讓手機興奮起來,而且無論從情緒還是內(nèi)容,絕非一時半會兒就能結(jié)束的。
那份等待的美麗,被徹底摧毀。
我似乎忘記了我們正處于一個快捷到?jīng)]有等待、無需等待的時代。人們都樂此不疲地享受著微信交流,瞬間就會變陌生為“朋友”,變遙遠不再為“天涯”。當然還可以連語言都省略了,你只需一個“表情”,他再回你一個“表情”,就妥妥了?,F(xiàn)在連“表情”也能鮮活地跳動了起來,且“表情”應(yīng)有盡有。一個朋友說,在他們小學同學的“群”里,大家長期使用“表情”你來我往,卻沒有一句交流……這些閃電般的快捷和速度,恐怕讓“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也汗顏。
可我卻依然喜歡郵箱。在一個有陽光沒陽光、或者下著雨不下雨都沒關(guān)系的午后,抑或精疲力盡百無聊賴的黃昏,當心情被一些枯燥的“牙齒”啃噬著,不經(jīng)意間點擊郵箱,一個陌生又親切的發(fā)件人,一個平常又醒目的“主題”會令你眼前一亮,心頭一暖。于是,喜出望外,安靜地讀那封既在預料之中,又出乎預料之外的來信或回復;很喜歡那一潭閃爍波紋的圖片,靜靜的沒有一個字,卻讓我感動,原來深愛是可以無語的;很喜歡“拆開”信,眼睛被那些似畫面一樣的語言鎖住,心中有溫暖彌漫升騰。文字可以不必太斟酌,但間或必要有一點幽默,即使偶爾多了幾句廢話也無妨。很喜歡這樣的交流,就像會過日子的鄉(xiāng)下女人,不溫不火,細水長流。喜歡友誼以這種文明又私密的方式延續(xù)。像發(fā)球,一發(fā)一接,打過來,回過去。安靜,綿長。感動深藏在每一個回合里。
曾經(jīng)在我的第一本散文集《永遠的景色》出版后,一位很有學問、兄長般的先生,竟然將集子里的文章一篇不落地、用打油詩的樣式,寫了他的讀后感。打開郵件,細細品讀,心里盡是歡喜。
兩年前,我隨一行人士在江南調(diào)研。在杭州偶遇一個郵筒,一身“戎裝”已經(jīng)斑駁,清冷孤寂地站在街道深處的角落里。我走進它,撫摸它。依然可見它的胸前認真負責地“抱著”每天的開啟時間。那一刻,我真的有些動情。我們都曾經(jīng)那么熱愛寫信,寄信,收信,讀信。
我很喜歡寫信、讀信的那份空間的寧靜和心靈的熨帖。我喜歡這樣的享受。
小時候我對信的認識,是從郵遞員手里接過千里迢迢而來的、寫著家長名字的信。那時候,街道還沒有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活動,不管住在幾樓,統(tǒng)統(tǒng)沒有信箱。辛苦的郵遞員只好站在一樓,仰著脖子大聲呼喊信封上的名字。聽到喊聲,我會從三樓噔噔噔地飛速跑下去,拿了信,獻寶一樣地跑回家。然后在一旁瞅著母親讀她媽、她弟弟來自另一個城市的親情時流著眼淚微笑的樣子。后來,小哥響應(yīng)國家號召下鄉(xiāng)到莊河的青年點,母親的心也跟到了莊河。牽掛與日俱增。母親每每伏案寫信,抬頭必是:吾兒,見字如面!讀過私塾的母親把字寫得很周正,且繁體。她把“兒行千里母擔憂”的惦記、囑咐和鼓勵,一起密密麻麻地讓信封都鼓了起來。再把一張八分錢的郵票粘了又粘,按了又按,然后非常莊重地投進了郵筒里。此后的日子,母親便支愣著耳朵盼著郵遞員的喊聲。我的青年時代也有過通信的經(jīng)歷。盡管全社會的日子都過得不容樂觀,可是貧困并沒有削減寫信交流的熱情。將信投進郵筒時,也把心情一起寄走了。拆開回信的那一刻,也打開了另一端的親情、友情和心情。
盼望來信,是生活中的一份等待的心情。有時候等待到被信“折磨”,現(xiàn)在想起來也非常美好。曾經(jīng),在我最需要家書的時候,我沒有了父母。在美國的小哥和我保持了很長時間的通信。辦公室里一個喜愛集郵的同事,為了那些美國的郵票,總是積極地幫我取信。為了我能經(jīng)常接到信,小哥幾乎是剛剛發(fā)走了一封,就著手寫第二封了。讀他的來信幾乎成了我的節(jié)日。趕上手頭有工作或者人多的時候,我寧愿忍著不看,等到終于可以獨自享受讀信空間的時候,再拆開……到現(xiàn)在,我還保留著許多我們那個時期的通信。
在如今的“微”時代,我的電腦里還保留著一個E-mail文件夾。我為這個文件夾起了一個名字叫做“心情驛站”,那里面保存著我和朋友們的信件。來來往往,或短或長,有的已經(jīng)達到幾萬字了。曾經(jīng)和我用這樣的形式交流的人,有大朋友也有小朋友,有近在咫尺的一個機關(guān)、一層辦公樓里的,也有不在身邊的,更有幾十年的舊交。在這樣的交流里,傾訴、支撐、啟發(fā)、鼓勵、互勉。盡管這世界上你認識的人并不少,但是能直面的畢竟不多。而面對每一份心情的時候,都是只屬于你和他(她)的、唯一的感覺。如果說距離,那么不論實際距離有多遠,我以為在打開信的那一刻,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距離的美感。這種感覺絕非一通電話,一段“私聊”,幾個“表情”所能完成或抵達的。這樣的交流是靜態(tài)的,思考的,留有太多空間的,所以美好。我們可以就一本書,一個社會現(xiàn)象,一個觀點,一種陰霾的情緒,一份動搖的情感……把心敞開來晾曬。信任、安全,不必擔心后果。機關(guān)的一位愛好文學的女友說,最心儀的事情就是找到了說話的對手。于是我們把思想、心態(tài)、高興和不高興都敲打在鍵盤上,發(fā)送。在這樣的往來中,我們認識了人性的真實和太多的不完美,感受了生命的善良、脆弱和孤獨。生命也因為相互滲透而美麗起來。
插圖:齊 鑫
在手機、短信、微信可以解決緊急需求之后,還是喜歡寫信、讀信的那份安靜與喜悅,還是喜歡多使用一下E-mail。要知道,寫信、讀信的感覺是一種不會被取代的享受。當然,這是我的感受。若是再有心情,將每份交流粘貼起來,稍加整理,留做他日再讀,肯定更是一番滋味了。
歲月走過,身影漸行漸瘦。偶爾需要打發(fā)一下斜陽西下的心情的時候,落照里,翻閱幾封曾經(jīng)等待的舊信,就像打開了人生塵封的老酒,它會和你一起抵御那一刻的生命的蒼涼。疲憊的心,必是被一份恬靜、一份溫暖擁著。
因為,書信有歲月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