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菲 張利敏 趙梅
消化內鏡治療是目前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治療技術,主要治療對象為胃腸疾病患者,消化內鏡的使用對提升消化內科疾病治療效果價值較高,但消化內鏡屬于侵入性操作,會造成患者一定的不適感,且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造成的風險也開始增加[1]。以往消化內鏡治療期間所采取的護理措施,所取得效果并不理想,無法對治療效果進行控制,且對于患者心理情緒的關注度也較低,這也造成了消化內科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較低[2]。全面綜合性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主要為患者提供全面護理服務,加強護理服務綜合性、科學性,包括患者心理、生理雙方面健康,確保護理質量的同時,加強消化內科的護理服務滿意度[3]。本次研究,主要針對全面綜合性護理模式對消化內鏡治療患者心理應激及護理安全事件的影響進行調查和研究。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3月至2020年8月在我院接受消化內鏡治療的58例患者,以患者入院順序為分組標準;對照組29例患者,其中男15例,女14例;平均年齡(52.26±2.11)歲。研究組29例,其中男16例,女13例;平均年齡(48.57±1.89)歲。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颊呔枰谘芯壳敖邮苊嬲?,并簽署研究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①患者年齡>18歲;②患者均為本院接受消化內鏡治療;③患者均為住院治療;④患者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⑤患者沒有處于深度昏迷狀態(tài)[4]。
1.2.2 排除標準:①患者年齡>70歲;②患者存在嚴重臟器功能衰竭;③患者存在嚴重認知障礙、語言障礙;④患者存在精神疾病病史[5];⑤患者處于深度昏迷狀態(tài);⑥患者無法全程參與研究;⑦患者同時參與其他同類型研究。
1.3 研究方法
1.3.1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基礎護理:對患者基礎資料進行記錄,評估患者病情變化,說明消化內鏡治療流程,解答患者疑問,檢查結束后引導患者返回病房。
1.3.2 研究組:患者接受全面綜合性護理:①健康指導: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需要與患者盡心溝通,對患者說明接受消化內鏡的原因、方式以及注意事項等,并與患者明確接受檢查的時間,幫助患者做檢查前的準備,同時介紹過程中觀察患者情緒變化;②心理干預:在患者接受消化內鏡治療前,首先需要核對患者姓名等資料,并再次介紹檢查流程,在介紹過程中觀察患者反應,評估對患者造成刺激的原因,找到原因為患者進行心理輔導,同時隨時解答患者及其家屬的疑問,提前說明消化內鏡檢查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幫助患者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同時對患者檢查后可能出現(xiàn)不良事件的幾率進行評估;對患者家屬也需要進行心理評估,提前做好家屬心理鋪墊,避免后續(xù)出現(xiàn)糾紛;③檢查準備:接受檢查當天,對患者胃腸道進行評估,并在檢查治療前進行最后一次的心理輔導,幫助患者平穩(wěn)心態(tài),做好檢查準備,對患者進行靜脈通路建立,并將患者送至消化內鏡檢查中心,做好交接手續(xù);④飲食指導:在檢查結束后,協(xié)助患者回到病房,并對患者檢查后的身體狀況、心理狀況進行評估,做好不良事件預防措施;對患者飲食情況進行指導;⑤延續(xù)指導:檢查結束后,指導患者在床邊嘗試身體指導,并逐漸增加鍛煉量,護理人員需要定期對患者情況進行觀測,對患者信息進行全面記錄,隨時對護理計劃進行調整,針對患者出現(xiàn)的問題隨時與醫(yī)師溝通,并立即給予干預;患者出院后,需要為患者建立消化內鏡檢查記錄,并定期對患者隨訪,了解患者的身體變化,解答患者疑問的同時給予藥物使用指導。
1.4 研究指標 (1)心理應激反應:使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6]、抑郁量表[7]評估患者干預前后心理情緒,量表滿分分別為56分、98分,分數(shù)與患者焦慮程度、抑郁程度呈正比;(2)護理滿意度評分:使用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量表調查患者干預前后的滿意度,量表中共包括5個調查維度,單項評分20分,滿分100分,分數(shù)與患者滿意度呈正比[8];(3)對患者出現(xiàn)護理不良事件的概率進行記錄。
2.1 2組患者干預前后心理應激評分比較 研究組患者干預后的心理應激評分、HAMA、HAMD較對照組明顯降低(P<0.05);干預前2組患者心理應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干預前后心理應激評分比較 n=29,分,
2.2 2組患者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 研究組患者不良事件(藥物類、墜床/跌倒、器械操作失誤)發(fā)生率(3.45%)低于對照組(20.6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情況調查比較 n=29,例(%)
2.3 2組患者干預前后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 2組患者干預前護理滿意度評分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情況調查表 n=20,分,
消化內鏡檢查是目前消化內科患者治療的基礎檢查之一,其屬于微創(chuàng)操作的一種,可以對患者胃腸情況進行掌握,但消化內鏡屬于侵入性操作的一種,會對患者消化道產生刺激,檢查后不僅增加患者不適感,同時也會對患者心理產生刺激,這對于后續(xù)的治療和護理均是一項難題[9]。且調查中發(fā)現(xiàn),部分患者因抗拒消化內鏡檢查造成的不適感而拒絕接受消化內鏡檢查,嚴重影響患者治療,需要臨床采取適應措施,改善上述現(xiàn)象,但常規(guī)護理措施關注點較為單一,缺乏對患者心理情緒的輔導,因此也無法緩解患者因消化內鏡所產生的心理應激反應,需要尋找新型且有效的護理模式,對消化內鏡治療患者進行干預[10]。
全面綜合性護理模式的重點是為患者提供全面性、綜合性護理,其強調對患者生理,心理雙方面的護理干預[11]。消化內鏡所造成的患者心理刺激,會使得患者抗拒接受消化內鏡檢查,也降低患者接受治療的依從性,因此在全面綜合性護理模式中,在接觸患者后第一時間觀測評估患者心理狀態(tài),并借助健康指導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在逐漸加強護患之間信任度的基礎上,為患者提供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對患者介紹消化內鏡的檢查方式、以及意義,借此減少患者的內心憂慮,同時幫助患者做好面對不適反應的心理準備,最終有效緩解患者焦慮情緒、抑郁情緒[12,13]。此次研究之中,研究組患者干預后的心理應激評分結果,相對比于對照組患者的評分結果要明顯較優(yōu)(P<0.05);加強對患者的心理情緒輔導之后,對患者家屬的心理情緒也進行一定程度的干預,避免患者家屬因患者出現(xiàn)的不適產生不滿,降低出現(xiàn)護患糾紛的可能性,這一基礎上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也隨之提升[14];干預后對比2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結果,研究組患者明顯較優(yōu)(P<0.05);全面綜合性護理模式對以往傳統(tǒng)的護理模式進行了完善,加強了檢查前的健康指導和心理輔導,同時完善了患者檢查過程中的交接環(huán)節(jié),確保患者接受檢查過程中各個環(huán)節(jié)均由專人負責,并增加管理力度,減少出現(xiàn)不良事件出現(xiàn)的可能性[15]。研究組患者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5%,相對比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30%的對照組患者而言明顯較低(P<0.05)。
綜上所述,消化內鏡治療患者以全面綜合性護理模式為護理方案,對于患者心理應激反應的緩解效果明顯,同時可增強患者護理安全性,對于患者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提升效果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