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是關于人類知識體系的分類標準和內容。縱覽學科發(fā)展史,從古代西方的“七藝”到西歐中世紀大學的文、法、神、醫(yī)四科,再到工業(yè)革命時期自然科學的興起與工科教育的勃興及二戰(zhàn)后社會科學的發(fā)展,一部學科發(fā)展史就是一部知識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歷史。人類知識體系的發(fā)展從早期的綜合積累,歷經千年沉寂,到科技革命和工業(yè)化時代以來,逐步形成了專業(yè)化的學科體系,在不斷縱向發(fā)展的同時,也在橫向進行學科的交叉融合,催生了眾多新學科的誕生與發(fā)展。學科研究領域在不斷擴張的同時也在不斷分化,形成了成千個研究領域。學科研究領域的不斷擴張是不同學科知識交叉融合創(chuàng)新的歷史,離開了學科交叉融合,也就沒有了知識的創(chuàng)新與進步。有研究表明,20世紀以來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中交叉研究的占比已經達到了50%左右,以交叉融合為特征的跨學科知識生產是當前知識生產與科技創(chuàng)新的基本特征,是新科技革命的重要源泉。當代學科發(fā)展已經步入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時代,單一學科的研究范式與思維模式難以實現科技創(chuàng)新和解決復雜的重大問題。
我們一般將不同學科的綜合運用稱之為跨學科研究(Cross-disciplinary Research)??鐚W科是泛指,其中又包括多學科、交叉學科、超學科等研究范式。多學科是指不同學科對于一個研究領域或者研究問題分別進行獨立研究,其中不會發(fā)生學科知識的交叉,只是實現了問題的多角度研究與分析。如多學科視野的教育研究,就是從哲學、歷史學、經濟學、心理學、人類學、信息科學等多角度研究分析教育問題,是站在本學科視角對于教育問題的分析與探討。再比如,從工學、管理學、經濟學視野探討環(huán)境保護與生態(tài)問題。交叉學科(Disciplinary Research)是20世紀20年代出現的一個概念,其涵義是指在研究同一問題時,出現了學科邊界的跨越而形成了新的學科邊界與研究范式。如從哲學、歷史學、經濟學、心理學、人類學、信息科學等研究教育問題過程中形成了教育哲學、教育史、教育經濟學、教育心理學、教育人類學、教育技術學等新的學科領域。從工學、管理學、經濟學視野探討環(huán)境保護與生態(tài)問題而形成了環(huán)境工程、環(huán)境管理、資源與環(huán)境經濟學等新的領域。2005年美國國家科學院發(fā)布的《促進交叉學科研究》的報告中對于交叉學科做出了定義:“交叉學科研究是一種團隊或個人的研究模式,該模式整合了來自兩個或多個學科或專業(yè)知識體系的信息、數據、技術、工具、觀點、概念和理論,以加強超越單一學科或研究實踐范圍的問題的基本理解,或促進問題的解決?!蔽覈矊⒔徊鎸W科作為學科門類列入了學科目錄,并且設立了“集成電路與工程”和“國家安全學”兩個一級學科。超學科(Transdisciplinarity)是指跨越學科形成學科知識與社會的結合,超越了學科知識的范圍和學術知識的范疇,代表的是科學與社會的結合。如果說交叉學科是不同學科知識的融合,涉及范圍是學科之間,而超學科則跨越了學科界限,實現了學科知識與社會實踐的結合。我們一般將多學科、交叉學科、超學科統稱為跨學科研究。
跨學科已經成為學科發(fā)展與知識創(chuàng)新的重要模式,推進學科高質量發(fā)展應該重視跨學科研究范式??鐚W科既是當今社會各學科各領域知識生產與創(chuàng)新的重要趨勢,也是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特征。單一學科的縱深研究難于取得重大突破,知識創(chuàng)新越來越依靠集成創(chuàng)新、吸收消化融合轉化再創(chuàng)新。Michael Szell等人對Web of Science近10年被引次數最高的1萬篇論文的研究發(fā)現,影響力最高的220篇論文大部分來自跨學科研究,尤其是新興的人工智能、網絡科學與信號處理等領域。我們曾對2000—2020年間164位諾貝爾自然科學獲獎得主(包括57位物理學獎得主、54位化學獎得主和53位生理學或醫(yī)學獲獎得主)為研究對象,對他們的跨學科經歷、跨學科成果與跨學科研究機制進行案例剖析,發(fā)現跨學科知識生產與創(chuàng)新是諾貝爾自然科學獲獎成果的重要特征。這其中既包括借鑒不同學科的理論或概念運用于本學科研究領域,以取得重大創(chuàng)新成果。也包括對研究成果應用于不同的學科領域。跨學科研究是現代學科與知識創(chuàng)新的重要動力源泉,要實現學科高質量發(fā)展,有必要開展廣泛、充分而有效的跨學科研究,這對于我國實現科技創(chuàng)新強國目標尤為關鍵。在學科設置和建設中,應該注重跨學科,讓這些由交叉融合而來的新興學科在學科體制中找到位置。如美國的跨學科是以獨立學科門類設置的,系統科學與理論、生物與自然科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等發(fā)展較為成熟。在大多數學科內部,設置交叉專業(yè),為新興學科和跨學科發(fā)展留下足夠空間。
推進跨學科研究,需要推進高等教育組織創(chuàng)新,構建跨學科發(fā)展的新機制,這既包括建立跨學科的實體機構,形成多中心、跨機構的協同創(chuàng)新,也包括培養(yǎng)學者的跨學科研究意識與思維,推動研究者自身的跨界流動。建立跨學科的研究機構。由于跨學科知識生產是共時空與跨時空、組織制度構建與人的跨界流動交疊并行的創(chuàng)新過程,因此團隊建設與協同合作對于知識生產活動是至關重要的,這意味著有形的、相對固定的跨學科跨區(qū)域合作組織是必要的。一個好的跨學科研究團隊對于學科高質量發(fā)展與知識創(chuàng)新尤為重要。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弗蘭克曾在采訪中說:“我力求保持實驗室人員的多樣性。我的實驗室是一個跨學科實驗室,聚集了來自計算機、數學、生物化學等各個領域的人才,力求保持全面。”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戰(zhàn),研究人員普遍認識到跨學科在應對流行疫情中的重要性。在這次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臨床醫(yī)生、自然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士和計算科學家的通力合作在疫情控制中發(fā)回了關鍵作用。正基于此,英國的帝國理工學院發(fā)起成立了感染研究所,旨在打破醫(yī)學家、工程師、自然科學家和經濟學家在與傳染病斗爭中的壁壘,通過跨學科機構孵化創(chuàng)新的平臺。這種跨學科研究團隊的組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既包括研究中心、研究所,也包括研究基金會、跨國公司等。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是一個典型的跨學科研究機構,充分結合了生物學、物理學和化學三大學科。它由196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曼弗雷德·艾根(Manfred Eigen)創(chuàng)立,屬德國哥廷根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八大分支機構之一??鐚W科的組織載體不同于傳統學科,既要有固定的機構、人員、經費、研究設施和工作場所這種傳統的實體型組織建構,如院系或研究所,也要有半實體交叉學科組織與虛體型組織。半實體跨學科組織有明確的組織目標與較為完善的管理體制,參與人員穩(wěn)定,流動性弱,但是參與人員大部分依舊保持原有院系的人事關系,實行“雙聘”體制。虛體交叉學科組織是一種高度靈活性和流動性的組織形式,人員流動性強,多表現為定期的學術沙龍、研討會、課題組織等,具有相同興趣的成員可以聚集起來自由探索交叉學科的某一問題,邊界較為開放,容易接納新成員,是一種突破原有學科管理束縛的促進交叉融合的有益探索。在實現跨學科研究組織化和制度化的過程中,政府與高校及研究機構需要及時給予穩(wěn)定而充足的資金、人員與設備支持。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詹姆斯·羅斯曼(James E.Rothman)在回答新華社采訪時說:“應該承認,我上世紀早期開始的研究,是受了政府愿意冒險給年輕科學家出資做研究的支持?!蔽覈?020年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教育部分設了“交叉學科部”和“交叉學科”大類,高等學校和研究機構也紛紛成立了跨學科研究機構,為跨學科研究搭建了合作平臺和提供了組織制度保障與經費支持。FA3ABAD6-4410-4556-97D7-998D39B9A4A7
同時,培養(yǎng)研究人員的跨學科意識和吸引跨學科人才進入學科工作也非常重要。我們不可能在所有領域所有學科都要成立跨學科組織機構,這是不可能,也是不現實的,所以,在科研過程中,注重培養(yǎng)研究人員的跨學科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破除學科壁壘與藩籬,關鍵在人,關鍵在人的能動性。研究者自身跨時空的間接合作、學術交流與科研傳承也同樣重要。絕大多數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獎者擁有廣泛的興趣愛好、專深且淵博的科學知識,并依靠眾多科學家的相互協作。為激發(fā)人才跨學科交流學習的熱情,各高校也應支持卓越人才的跨學科從教、跨機構任職、跨組織學習,為人才的學術科研交流提供基本保障,消除科研評價與人事制度上的頑瘴痼疾,促進人才合理有序地跨學科跨區(qū)域跨機構流動。在研究生招生培養(yǎng)和人員招聘過程中,全方位提升開放性和包容性。逐步減少對碩士博士研究生招生中的跨學科的專業(yè)限制,減少在招聘過程中對于學科的一些不必要限制。人才是在多學科多部門經歷中培養(yǎng)的,成果是在跨學科交流中形成的。如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赤崎勇從日本京都大學電氣工程專業(yè)畢業(yè)后,開始在神戶工業(yè)株式會社工作。1964年,他回歸學術研究,在名古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于1981年成為名古屋大學的教授。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埃里克·貝齊格在加州理工學院學習物理后,到康奈爾大學完成了他的博士學業(yè),之后在新澤西州的AT&T貝爾實驗室工作。厭倦了學術體系后,他開始為父親的公司安娜堡機械公司工作。在商業(yè)遇到挫折之后,他又通過自己公司的研究回到了科學領域。自2005年以來,他一直在弗吉尼亞州的霍華德·休斯醫(yī)學研究所的珍妮亞農場研究園區(qū)工作。他們既在學術界工作,也有實業(yè)界經歷,從而能夠吸收借鑒不同知識體系的營養(yǎng)和滋養(yǎng),另一方面,他們的多重學習和工作經歷也為他們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對于學科的認識和劃分具有一定的社會建構性。在我國,“學科”不僅是知識分類的依據,而且是管理的制度與資源配置工具。在國外,有“學科”之概念而無“學科建設”之說,他們更多是把學科作為知識分類的意義上使用,其詞匯是“領域”(Feild)。由于學科建設涉及到人財物等資源配置和體制機制等問題,故構建科學合理的學科評價就顯得尤為重要。把交叉學科設置為單獨獨立的學科門類,有助于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的發(fā)展。但是,在學科發(fā)展中,我們不可能把所有學科都設置為交叉學科,而幾乎所有研究領域和問題都具有跨學科屬性。由于跨學科屬性以及多學科知識領域、研究范式的融合,如何客觀公正地對其做出科學評價就十分困難?,F有學科目錄和學科評價制度給跨學科研究與人才培養(yǎng)造成了無形的壁壘,不利于學科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社會需要更多的跨學科交叉人才和更多的創(chuàng)新學術成果。因此,為了滿足社會發(fā)展需要,我們應從頂層設計出發(fā),打破學科之間壁壘森嚴的界限,通過制度變革尤其是評價制度的變革促進跨學科的發(fā)展,解決跨學科在學術成果認定、課題申報、人才流動,同行評議、成果歸屬、考核激勵等方面的系列問題。
作者簡介:
李立國: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教育部-中國人民大學教育發(fā)展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理論與管理、教育思想史。FA3ABAD6-4410-4556-97D7-998D39B9A4A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