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彥頡
夏日的太陽無情地烤著大地,蟬鳴不斷地重復。熱,傳到了每一個人身上。
山林間,我與媽媽艱難地走在樹的重重疊影之間。山上,只有蟬鳴伴隨我們前進。我舉起水杯,倒下最后一滴水時,渴得難受。
一步,兩步,三步……終于登上山頂,準備下山。沉重的行裝背在背上,每前行一步都困難無比。嘴中不斷地咽著口水。我渴得難受。這已經(jīng)變成一種深度折磨。
我實在受不住這樣的折磨,大聲對媽媽喊道:“水!幫我買一瓶水!”媽媽愣住了。她沉思了片刻,對我輕聲說了一句:“等我回來。”媽媽背起行裝,緩步向上。當時,我并未細想,只是一心想著要水。
轉眼間,媽媽已經(jīng)消失在上山的路上。蟬鳴對我來說是一種煎熬。聽著蟬鳴,渴對于我的折磨便越久,心中怎不會焦急?渴,熱,焦急,煩躁不斷地折磨著我,最后化成了一團怒火。我開始討厭媽媽,覺得她在這緊要關頭如此地慢,認為她是故意的!我越想越生氣,有了即刻下山的沖動。
大約過了二十分鐘,媽媽終于回來了。汗水流過她那通紅的臉。干裂的嘴唇,出現(xiàn)了多道裂痕——這只為了滿足兒子解渴的欲望。
那天,我沒有喝下那一瓶水,而是將它給了媽媽。因為我的任性,因為我的不體諒,讓她承受比我更大的煎熬與痛苦。媽媽的汗水,仿佛是我的淚。
那一刻,我真的已經(jīng)長大。為的不是媽媽,為的是那一份愛。
老師小語
習作開頭的環(huán)境描寫,為下文“我”的情緒爆發(fā)埋下伏筆。正文圍繞“渴”,從語言、心理波動等方面體現(xiàn)出“我”的任性;而一句堅定的“等我回來”,將媽媽對孩子滿滿的愛盡顯。兩個“因為”,點出“我”的反省,突出了“那一刻,我長大了”的意義。
【作者系廣西桂林市育才小學五·2班學生,指導并置評:李臘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