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歡歡,陳力,周闖
(1.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yī)院 精神衛(wèi)生科,河南 鄭州 450052;2.鄭州市第九人民醫(yī)院 心理三病區(qū),河南 鄭州 450053)
抑郁癥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心境障礙性疾病,青少年由于遺傳因素、個人性格因素、家庭環(huán)境以及學業(yè)壓力等方面的影響,是抑郁癥的高發(fā)人群,常表現(xiàn)為心境低落、愁眉不展、情緒消沉、抑郁自卑等,并可能伴有多種軀體癥狀,對青少年的危害性較大,甚至產(chǎn)生悲觀厭世的傾向,對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脅,目前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重視[1]。藥物治療是改善青少年抑郁癥病情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單獨使用的效果往往并不十分滿意,因此需要配合一定的非藥物治療手段,以提高臨床療效[2]。認知行為干預是通過幫助患者了解其固有的負面想法和思維方式,并采取各種主動措施解決存在的問題,可應用于多種精神障礙性疾病的非藥物治療[3-4]。本研究觀察認知行為干預聯(lián)合藥物治療對青少年抑郁癥患者臨床癥狀及應對方式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選擇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在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yī)院門診就診的140例青少年抑郁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n=70)和對照組(n=70)。觀察組男38例,女32例;年齡12~18(15.36±1.71)歲;根據(jù)貝克抑郁量表第二版(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Ⅱ,BDI-Ⅱ)評價病情程度[5],包括輕度抑郁63例,中度抑郁7例;病程3~20個月,其中<7個月36例,≥7個月34例。對照組男36例,女34例;年齡12~18(15.26±1.76)歲;BDI-Ⅱ病情程度評價輕度抑郁62例,中度抑郁8例;病程2~18個月,其中<7個月28例,≥7個月4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年齡≤18歲,符合《國際疾病分類手冊》關于抑郁癥的診斷標準[6],首次發(fā)病,所有患者及監(jiān)護人均了解研究內(nèi)容,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患有惡性腫瘤、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器官功能嚴重障礙、其他精神疾病,近期服用過抗抑郁癥藥,對研究所用藥物有禁忌證,無法配合治療以及存在自殺或自傷傾向等。
1.3 研究方法
1.3.1 藥物治療 給予兩組患者口服鹽酸舍曲林片(廣州彼迪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686)治療,每次25 mg,每日1次,根據(jù)病情、療效以及耐受情況,在2~4周后可逐漸調(diào)整藥物劑量,最大劑量為每日200 mg,如長期服用,維持劑量應在每次50 mg。
1.3.2 認知行為治療 觀察組患者在鹽酸舍曲林藥物治療的基礎上,接受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改變和行為矯正治療。(1)目標和計劃的制定。治療師主動與患者建立友好的合作型醫(yī)患關系,充分獲取患者的信任,了解其個人基本情況、疾病病情、家庭情況、人際關系以及人格特征等,綜合評估患者的精神狀況和嚴重程度;同時治療師通過案例解析,和患者一起思考,識別自身存在的負性認知、錯誤信念以及不良的思維習慣,認識到思維活動和情緒行為之間的關系,并與患者共同制定認知行為干預的目標和計劃。(2)認知改變干預。根據(jù)患者病情狀況,每周進行1~3次認知干預治療,每次持續(xù)40~50 min,針對患者存在的自信心缺乏、負面心理、愉悅感低、消極片面看待事物以及競爭意識不強等問題,采取認知校正、概念重建、心理教育以及自我觀察等干預方法,使患者逐步認識到自我癥狀和歪曲想法,積極配合認知治療,糾正不良思維方式,努力嘗試應對壓力事件,使其認知更接近現(xiàn)實。(3)行為矯正干預。治療師與患者共同制定行為活動日程表,例如進行放松訓練、有氧運動、欣賞音樂、繪畫書法以及安排社會活動等內(nèi)容,使患者能夠有計劃、獨立地完成活動日程,治療師根據(jù)完成任務的情況,及時進行分析和指導,促進其掌握行為干預的訓練技巧,提高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能力。認知行為治療時間為3個月。
1.4 觀察指標(1)臨床癥狀評分。治療前和治療3個月時,采用漢密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7]和BDI-Ⅱ對患者進行抑郁癥狀評價,前者共24條目,后者共21條目,評分越高說明抑郁癥狀越重。(2)應對方式評分。治療前和治療3個月時,采用簡易應對方式量表(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8]對患者進行評價,共20條目,包括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2個維度,評分越高說明越趨向該應對方式。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抑郁癥狀評價認知行為治療前,兩組患者HAMD和BDI-Ⅱ等抑郁癥狀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認知行為治療3個月時,兩組患者HAMD和BDI-Ⅱ評分均降低,并且觀察組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抑郁癥狀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抑郁癥狀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a P<0.05;HAMD為漢密頓抑郁量表;BDI-Ⅱ為貝克抑郁量表第二版。
BDI-組別 例數(shù)HAMD治療前 治療3個月Ⅱ個月對照組 70 27.40±2.97 13.39±1.96a 15.84±2.02 7.91±1.19治療前 治療3 a觀察組 70 27.70±3.66 10.09±1.53a 15.99±1.67 5.86±1.00a t 0.532 11.111 0.456 11.095 P 0.596 <0.001 0.649 <0.001
2.2 應對方式評價認知行為治療前,兩組患者SCSQ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認知行為治療3個月時,兩組患者SCSQ量表中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維度評分均有改變,并且觀察組積極應對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消極應對維度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應對方式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應對方式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a P<0.05。
組別 例數(shù)積極應對治療前 治療3個月消極應對治療前 治療3個月對照組 70 17.31±2.24 21.17±2.53a 14.31±1.58 10.83±1.65 a觀察組 70 17.97±2.31 24.74±2.92a 14.59±1.67 8.84±1.12a t 1.710 7.729 0.986 8.319 P 0.089 <0.001 0.326 <0.001
青少年處于心理發(fā)育的特殊階段,心智發(fā)育還不完全成熟,當面對較大壓力時,反應可能更加敏感和激烈,容易造成情緒異常變化,進而引起抑郁癥,可能會影響學習積極性和社會活動參與性,給個人、家庭和社會都帶來不同程度的危害,如果長時間未能得到有效治療,可出現(xiàn)自殘、自殺等極端行為,因此應積極關注、科學應對青少年抑郁癥,使患者盡快擺脫不良影響[9]。舍曲林是治療抑郁癥的常用藥物之一,可選擇性抑制中樞神經(jīng)元對5-羥色胺的重攝取,提升5-羥色胺濃度,充分發(fā)揮抗抑郁功效,有效地減輕患者持續(xù)性的抑郁以及焦慮狀態(tài),進而改善其精神狀態(tài)和臨床癥狀[10]。但研究表明,單純使用藥物對于青少年抑郁癥的治療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復發(fā)率較高,很難達到根治疾病的目的,并且舍曲林等抗抑郁癥藥物會引起較多的不良反應,長期使用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治療依從性,因此非藥物手段一直以來都是抑郁癥治療的研究熱點[11]。
認知行為治療屬于心理治療的一種,近年來發(fā)展十分迅速,主要聚焦于患者的認知評價,針對不良的行為和情緒,采取認知治療和行為治療,使患者改變負性想法,具有結構清晰、短程高效等特點,可應用于抑郁障礙、焦慮障礙、人格障礙、精神疾病性障礙以及心身問題等精神疾病中,具有較為明確的治療效果[12-13]。本研究結果顯示,認知行為治療3個月時,兩組患者HAMD和BDI-Ⅱ評分均降低,并且觀察組量表評分均低于對照組。這與既往研究結果[14-15]一致,認為認知行為療法可有效改善青少年抑郁癥患者HAMD評分,可有效改善門診首發(fā)抑郁癥患者BDI-Ⅱ評分。本研究則進一步說明了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對青少年抑郁癥患者實施認知行為治療,采取認知校正、概念重建、心理教育以及自我觀察等認知改變干預,促進患者積極改變錯誤的思維方式,還可以通過行為矯正干預,與患者共同設計出適合的放松訓練、有氧運動、社會活動以及角色扮演等行為技能訓練方法,促進青少年患者發(fā)展理性的反應,因此該治療方案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對于抑郁癥的治療十分有效。同時本研究還表明,認知行為治療3個月時,兩組患者SCSQ量表中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維度評分均有改變,并且觀察組積極應對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消極應對維度評分低于對照組。這與既往研究[16-17]結果一致,認為認知行為療法能夠有效提高抑郁癥患者的積極應對評分,而降低消極應對評分,本研究則進一步說明了醫(yī)生在實施認知行為治療過程中,與患者建立了合作型醫(yī)患關系,指導其成為自己的心理治療師,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進而使患者形成準確地看待事物的方式與信念,同時矯正自身存在的負性認知、錯誤信念以及不良的思維習慣等消極應對方式,有助于青少年抑郁癥患者提高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能力,促進病情康復。
綜上所述,認知行為聯(lián)合舍曲林藥物治療能夠有效控制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的臨床癥狀,對于應對方式的改變具有積極意義,可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