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瑞瑞 王俐 項楠 周舟 李娟 厲小梅
摘要:目的:探討銀屑病關節(jié)炎相關代謝綜合征的發(fā)生率及代謝指標對銀屑病關節(jié)炎患者的影響。方法:收集136例銀屑病關節(jié)炎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其中有36例患者收集了血清,及收集40例健康體檢者的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血清中促紅細胞生成素和趨化因子配體20的濃度,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銀屑病關節(jié)炎患者中合并代謝綜合征的有26人,其發(fā)生率為23%(26/112)。甘油三酯、體重指數(shù)及血壓升高的銀屑病關節(jié)炎患者其紅細胞的濃度更高(p<0.05)。銀屑病關節(jié)炎患者體內促紅細胞生成素及趨化因子配體20的濃度高于健康者(p<0.05)。結論:銀屑病關節(jié)炎患者容易合并代謝綜合征,代謝異常的患者其體內紅細胞的濃度升高。
關鍵詞 銀屑病關節(jié)炎 代謝綜合征 體重指數(shù) 促紅細胞生成素
銀屑病關節(jié)炎(psoriatic arthritis,PsA),又名關節(jié)病型銀屑病,是一種具有不同臨床亞型的慢性炎癥性肌肉骨骼疾病,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發(fā)生變化和重疊。PsA 典型臨床表現(xiàn)是皮疹、指甲損害,主要累及遠端指間關節(jié),患者通常會出現(xiàn)指趾炎、肌腱端炎、脊柱關節(jié)炎、眼色素層炎等。除了滑膜炎、附著點炎、趾炎和脊椎炎外,PsA還有非肌肉骨骼表現(xiàn),如前葡萄膜炎和炎癥性腸病。肥胖、心血管疾病、代謝綜合征及其它合并癥(糖尿病、高血壓和血脂異常)等也比普通人群多見[1]。流行病學調查發(fā)現(xiàn), PsA 患者患心血管疾病及代謝綜合征的風險比一般人群增加,且在重型銀屑病及關節(jié)病型PsA患者中,風險更高[2]。本文通過探討代謝指標對銀屑病關節(jié)炎患者的影響,尋找相關危險因素,為早期識別高?;颊卟⒓霸缰委煾深A提供參考。
1對象與方法
(1)研究資料:選取201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安徽省立醫(yī)院住院及門診的診斷明確、資料完整的PsA患者136例。診斷符合2006年CASPAR 標準,MS的診斷標準:a.中心型肥胖或腹型肥胖。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5cm;b.高血糖:空腹血糖>=6.1mmol/L 或葡萄糖負荷后2小時血糖 >=7.8mmol/L 和 (或)已確診為糖尿病并治療者;c. 高血壓:血壓 >=130/85mmHg及(或)已確診為高血壓病治療者 ;d.空腹甘油三酯>=1.7mmol/L;e.空腹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04mmol/L。以上具備三項或更多項即可診斷。
(2)促紅細胞生成素(EPO)及趨化因子配體20(CCL20)濃度檢測:收集其中36例PsA患者及另外40例健康體檢者的血清,用一次性使用真空采血管抽取PsA患者及健康體檢者的空腹外周血。EPO及CCL20的濃度由上海優(yōu)寧維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檢測試劑盒檢測,按照標準操作流程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血清中EPO及CCL20的濃度。
(3)統(tǒng)計學方法:正態(tài)分布的連續(xù)性變量以x±s表示,非正態(tài)分布的連續(xù)性變量用中位數(shù)M和四分位數(shù)間距(P25,P75)表示。定量資料的分析采用成組t檢驗,定性資料的分析采用卡方檢驗和Fisher確切概率法。所有資料用SPSS 20.0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 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1)一般情況:136例PsA患者的平均年齡為(50.9±14.0)歲,男性93例,女性43例,病程中位數(shù)是120.0個月。按診斷標準分類,銀屑病關節(jié)炎患者中合并代謝綜合征的有26人,其發(fā)生率為23%。
(2)PsA患者代謝指標:與甘油三酯及BMI正常的PsA患者相比,甘油三酯及BMI高的患者其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濃度更高(p<0.05);與血壓正常的PsA患者相比,血壓高的患者其紅細胞濃度更高(p<0.05)(表1)。
(3)EPO的水平:PsA患者體內EPO濃度明顯高于健康體檢者(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2)。
(4)CCL20濃度的比較:PsA患者體內CCL20濃度明顯高于健康體檢者(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 2)。
3討論
在與代謝綜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有關的研究中,多關注于高血壓患者、糖尿病患者、血脂異常的患者等,就診科室大多為內分泌科及心血管科,而對于PsA相關的研究較少。PsA患者容易伴發(fā)MS,曾有研究報道在PsA患者中,38%可合并有MS,明顯高于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的20%[3]。本研究結果顯示PsA患者中MS的發(fā)生率為23%,與其他學者所得的研究結果存在差異,考慮可能與種族差異有關,也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較少、數(shù)據(jù)部分缺失有關。
關于PsA患者中MS發(fā)生率升高的機制不詳。目前認為,脂肪組織及巨噬細胞均參與了PsA及MS的發(fā)病,脂肪組織作為活性內分泌器官,在血脂、血糖代謝、胰島素作用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而巨噬細胞通過刺激脂肪組織釋放脂肪因子等炎癥因子,參與并維持脂肪組織的炎癥過程,從而導致肥胖。炎癥細胞因子,可能與中心性肥胖、胰島素抵抗、高血壓及高血脂等相關,從而導致了血管內皮細胞功能障礙及亞臨床的血管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相比于甘油三酯、BMI及血壓正常的PsA患者,這些代謝指標升高的患者其體內紅細胞的濃度更高。
紅細胞的生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起源于造血干細胞。紅細胞生成的主要調控機制包括外部造血細胞因子、造血細胞因子受體、轉錄因子和信號分子。促紅細胞生成素(EPO)是低氧誘導紅細胞生成的主要介質,也可能是唯一介質。Epo又稱紅細胞刺激因子、促紅素,是一種人體內源性糖蛋白激素,主要由腎臟產(chǎn)生,少量來源于肝臟。其生理功能主要是與紅系祖細胞表面受體相結合,促進骨髓內紅系定向干細胞分化為紅系母細胞、有核紅細胞的血紅蛋白合成以及骨髓內網(wǎng)織紅細胞和紅細胞的釋放,最終刺激紅細胞的生成。Epo 的缺氧誘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轉錄因子—缺氧誘導因子(HIF)。
紅細胞增多癥是由于持續(xù)過度刺激紅細胞生成而發(fā)生的,其紅細胞計數(shù)和血紅蛋白的濃度異常的高。紅細胞增多癥被歸類為原發(fā)性與繼發(fā)性。原發(fā)性紅細胞增多癥通常是一種骨髓增生性疾病,它是由在正?;虻脱錏PO水平的情況下紅系祖細胞的內在缺陷引起;繼發(fā)性紅細胞增多癥是由于EPO過量產(chǎn)生導致的,最常見的原因是低氧血癥,這些都與EPO通路的激活和血清EPO水平升高有關[4]。
本研究檢測了PsA患者及健康體檢者體內EPO的濃度,發(fā)現(xiàn)PsA患者體內EPO濃度明顯高于健康者,結合上述內容,表明其體內存在缺氧情況。缺氧是存在于炎癥性關節(jié)中的一種微環(huán)境特征,可促進細胞的生存優(yōu)勢。PsA屬于炎癥性關節(jié)炎,其炎癥部位存在缺氧。
為進一步研究PsA患者是否存在缺氧情況,本研究檢測了其體內CCL20的濃度,并與健康者做對比。
趨化因子配體20 (CCL20),又名巨噬細胞炎性蛋白3α (MIP-3α),是CC趨化因子家族的小分子量細胞因子。CCL20對淋巴細胞具有強烈的趨化作用,而對中性粒細胞的趨化作用較弱。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小膠質細胞、星形膠質細胞、肥大細胞、角質細胞、腸上皮細胞、成骨細胞、成纖維細胞、內皮細胞和支氣管上皮細胞都可表達CCL20。CCL20作為一種趨化因子,通過與受體CCR6結合,在類風濕關節(jié)炎、銀屑病等疾病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既往研究表明,慢性缺氧增加了細胞中CCL20的表達。慢性缺氧誘導的CCL20依賴于HIF和NF-KB,由于CCL20基因的啟動子含有HER,該基因在慢性缺氧條件下被HIF-1誘導。
本研究發(fā)現(xiàn),PsA患者體內CCL20濃度明顯高于健康體檢者,進一步證實PsA患者存在缺氧情況。
綜上,PsA患者體內的缺氧促進EPO的產(chǎn)生,從而促使體內紅細胞的濃度升高,這可能是代謝異常的PsA患者體內紅細胞濃度升高的原因。PsA患者易合并MS,通過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教育患者戒煙、控制血壓及血糖,有望預防MS的發(fā)生以及改善預后。
參考文獻:
[1]Caete JD, Mease P.The link between obesity and psoriatic arthritis.Ann Rheum Dis (2012) 71(8):1265–6. 10.1136/annrheumdis-2012-201632.
[2]向志,崔盤根,宗文凱,劉毅,陳敏,王寶璽.關節(jié)病性銀屑病與代謝綜合征關聯(lián)的系統(tǒng)評價的Meta分析[J].中華皮膚科雜志,2015,48(4):290-291.
[3]Mok CC, Ko GT, Ho LY, et al. Prevelance of atheroselerotie risk factors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inflammatory arthritis[J]. Arthritis Care Res, 2011, 63(2): 195-202. doi: 10.1002/acr.20363.
[4]Prchal JT, Sokol L. ‘Benign erythrocytosis’and other familial and congenital polycythemias.?Eur J Haematol.?1996;57:263–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