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骨刺,又稱跟骨骨刺,即足跟骨質增生,多見于中老年人,是人體骨骼老化后的一種表現。骨刺在醫(yī)學上稱為骨贅或骨質增生,多發(fā)生在腰椎、頸椎、膝關節(jié)和跟骨等活動及磨損較多的部位。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關節(jié)軟骨逐漸退化,彈性減弱,骨關節(jié)被磨損,這時關節(jié)軟骨就會出現代償性增長,最后逐漸鈣化而形成骨刺。由于跟骨是人體行動、負重與地面的著力點,所以很容易發(fā)生退行性改變,從而誘發(fā)足跟骨刺。在臨床中,最常見的骨刺就是足跟骨刺。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足跟骨刺的相關知識。
一、足跟骨刺的臨床癥狀
1.足跟向下用力時,里面有針刺感覺,用手摸有麻痹的感覺。
2.長途步行引起勞累后疼痛加重;走路時不慎踩在磚瓦塊上,或下樓梯時足部著地用力過猛,會引起劇烈疼痛。
3.足跟外表皮紅腫,用手碰觸發(fā)熱。
4.足跟中央有一個壓痛點,用手指觸壓時疼痛劇烈。
5.嚴重者無法踏地行走。
6.足根壓痛和腳底疼痛在早晨時重,下午時輕;起床下地后走第一步時痛不可忍,之后疼痛時輕時重;走路時腳跟有石硌、針刺感,活動開后癥狀減輕。
7.X線片顯示跟骨有骨贅形成。臨床上發(fā)現,骨刺并不是導致疼痛的直接原因,只是隆起的骨刺更容易使局部組織受到摩擦、勞損,產生無菌性炎癥,患者足跟疼痛的程度與局部炎癥反應的輕重有關。
二、足跟骨刺的治療方法
骨刺的出現是人體自然衰老不可抗拒的,它無法徹底治愈。若長有骨刺,則應到正規(guī)醫(yī)院由骨科醫(yī)生做出明確診斷,排除其他疾病。治療骨刺的關鍵不是消除骨刺,而是在于消除骨刺周圍的無菌性炎癥。對癥治療一般以保守治療為主,應動、靜結合,防止過度疲勞,注意防寒保暖,同時配合紅外線照射、熱敷理療、針灸推拿、使用非甾體消炎止痛藥物、局部封閉、貼膏藥、搽藥水等。對于極少數增生嚴重并影響生活質量的足跟骨刺,若保守治療無效時,則需要使用小針刀或手術治療。
三、足跟骨刺患者日常注意事項
1.多休息。在急性期疼痛加重時,要盡量減少受累關節(jié)的活動量,患者可適當臥床休息,通過休息來減少受累關節(jié)的機械性刺激,這不僅能有效防止癥狀進一步加重,而且能為炎癥的消散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臥床期間可局部使用外用藥物,以幫助患者足跟康復。
2.選對鞋。買鞋時要選擇厚底、鞋墊軟一些的鞋子,最好足弓有一定弧度和支撐力。盡量選擇平底鞋,尤其是不要穿過小或太緊的鞋子,而女性應少穿高跟鞋。有條件者可使用海綿跟墊,以減輕足跟壓力,防止跟骨損傷。
3.防寒保暖。要避免受潮濕、寒冷等環(huán)境因素刺激,因為這些不良的環(huán)境因素可誘發(fā)關節(jié)、肌肉、神經等組織發(fā)生炎癥。
4.避免勞累過度。過度勞累會刺激關節(jié)及周圍組織再度炎性病變,從而導致病情的復發(fā)。
5.調整飲食。骨刺的發(fā)生與體內缺鈣有一定的關系,補鈣有利于癥狀的緩解。為了確保骨質代謝的正常需要,應多進食高鈣食品,如牛奶、大豆、蝦皮、蝦米、海魚、魚骨粉、蛋黃、海帶、黑木耳、黑芝麻等,適當補充鈣劑,增加多種維生素的攝入。
6.控制體重。肥胖患者自身的體重會加重足跟的負擔,因此應控制飲食、增加活動、減輕體重,以利于減輕關節(jié)負重,也有利于患者足跟恢復。
7.巧運動。運動必須適度,不能過于劇烈。避免進行加重足跟負擔的運動,如跳舞、登山、跑步、踢球等,以及避免長時間步行、站立,以減輕足跟負擔??梢圆捎抿T腳踏車、游泳等運動方式,這樣既可達到運動的目的,又不會傷及病足。
8.泡腳。堅持每晚用溫水泡腳30分鐘左右,或者給足部做簡單的按摩,促進足部血液循環(huán)。
(廣西? ?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