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浩宏 向丹
摘要:目的:探討針灸治療腦梗塞所致吞咽障礙臨床療效。方法:選取醫(yī)院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98例腦梗塞患者,隨機將其分為甲乙組,分別給予常規(guī)治療與針灸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結局。結果:乙組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礙評分明顯低于甲組(P<0.05);乙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7.95%,其顯著高于甲組的79.59%(P<0.05)。結論:針灸治療腦梗塞所致吞咽障礙臨床療效顯著,能加快吞咽功能障礙的恢復,為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提供重要保障。
關鍵詞:針灸;腦梗塞;吞咽障礙;療效
【中圖分類號】 R245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2)12--01
腦梗塞會出現(xiàn)咳嗽、吞咽阻塞感、吞咽哽咽感、食物反流、進食困難等臨床癥狀,同時又會引發(fā)各種并發(fā)癥,其中比較常見的就是吞咽障礙,不僅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而且還會損害患者的心理健康。有研究資料指出,65%左右的腦梗塞患者都會發(fā)生吞咽障礙,進而就會引發(fā)其他不良癥狀,如脫水、營養(yǎng)不良等,患者的生活質量也會因此不斷降低。臨床并未有特效的藥物治療吞咽障礙患者,但中醫(yī)針灸治療的效果受到廣泛的關注[1]。為此,本文將對針灸治療進行深入分析,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醫(yī)院一共收治98例腦梗塞患者,隨機將其分為甲組和乙組,每組49例,對于相關知情同意書所有患者已簽署完畢,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曉。年齡:甲組44-75歲(64.89±6.34),乙組45-76歲(65.78±6.57);性別:甲組男性28例、女性21例,乙組男性29例、女性20例;病程:甲組1-5天(3.85±0.43),乙組1-6天(4.01±0.57)。對比甲乙組患者的資料,兩組間差異均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甲組予以常規(guī)治療如下:1)每日運用雙通道電刺激治療儀幫助患者行空吞咽動作,20分鐘/次。2)每日進餐前30分鐘指導患者訓練舌肌、咀嚼肌等。對蘸水的棉簽進行冷藏,然后將其放置于患者舌根、咽后壁、軟腭等部位,持續(xù)大約5秒,以此刺激咽部。接著,指導患者訓練吞咽、鼓腮等動作,增強其吞咽反射能力。
在甲組基礎上,乙組予以針灸治療如下:1)選取玉液、足三里、三陰交、金津、通里、百會等穴位作為主穴,如果為肝腎虧虛患者,就加選肝俞穴和腎俞穴;如果為氣虛瘀滯患者,就加選氣海穴和血海穴;如果為風痰瘀阻患者,就加選豐隆穴和合谷穴;如果為風陽上擾患者,就加選太沖穴和太溪穴。2)運用0.35×75mm的毫針針刺三足里穴,0.35×25mm的毫針對百會穴進行針刺,而0.35×50mm針刺剩下穴位。3)在針刺過程中,指導患者仰臥,做好消毒工作,讓患者放松身心。從舌根方向針刺入廉泉穴1.5寸左右的深度,然后運用提插捻轉手法讓患者局部出現(xiàn)酸脹感即可;以15度角從頭皮刺入百會穴,直至帽狀腱膜下;捫住患者頸總動脈,再用指尖進針人迎穴,刺入動脈內側大約0.5寸;直刺足三里大約2.5寸,再行提插捻轉手法;直刺三陰交、通里、尺澤等穴位1寸左右,再進行平補平瀉;所有穴位留針30分鐘,每隔10分鐘對百會穴、人迎穴等予以行針;運用毫針點刺金津和玉液穴,不施行留針操作;持續(xù)治療兩個療程,在每個療程中針灸6天再休息1天,然后進入下一個療程。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礙評分與治療效果。
1.4統(tǒng)計學分析
本實驗的數(shù)據(jù)均納入spss25.0軟件內加以分析,計量資料采用標準差(x±s)表示,用t進行檢驗;以百分比形式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表示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吞咽功能障礙評分對比
經治療后,甲組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礙評分為(26.47±4.22)分,乙組患者的評分為(19.12±5.23)分,乙組顯著低于甲組(P<0.05)。但治療前,甲組和乙組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礙評分分別為(32.87±3.78)分和(33.56±3.98)分,兩組間差異并不顯著(P>0.05)。
2.2治療效果對比
從表1的數(shù)據(jù)顯示,乙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相比甲組更高(P<0.05)。
3.討論
腦梗塞所致的吞咽障礙會極大地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所以治療應以恢復患者吞咽功能,確保其進食安全和營養(yǎng)充足為主。然而,臨床對此的治療方案并未加以統(tǒng)一和規(guī)范,物理療法、康復訓練等仍是常用的治療方式。近幾年在中醫(yī)學的發(fā)展和完善下,其在治療吞咽功能障礙上起到重要的作用[2]。中醫(yī)認為吞咽障礙是患者在中風后所出現(xiàn)的后遺癥,從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出發(fā),以針灸的方式打通患者的經絡,并對其氣血加以調節(jié),可發(fā)揮驅邪扶正的功效,同時又能調和陰陽,緩解患者陰陽失調癥狀。而現(xiàn)代醫(yī)學下,相關研究學者也認為針灸改善患者的腦部血液循環(huán),加快其吞咽機能的恢復,而且針刺不同穴位,還可讓患者的細胞代謝能力有所增強[3]。本研究結果顯示,乙組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礙評分明顯低于甲組,說明針灸治療能夠減輕患者吞咽功能障礙;乙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相比甲組更高,說明針灸治療能確保疾病治療效果以及安全性。
綜上所述,與甲組相比,乙組治療方式治療腦梗塞所致吞咽障礙臨床療效更好,值得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謝秀麗.針灸治療腦梗塞所致吞咽障礙臨床療效觀察[J].家庭醫(yī)藥,2019,06(6):210.
[2]馬俊麗.針灸治療腦梗塞所致吞咽障礙臨床療效觀察[J].健康管理,2021,37(5):46.
[3]湯繼芹,韓濤.針刺療法配合康復訓練治療腦梗塞后吞咽障礙(DFS)的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yī),2014,32(8):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