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媛
有人說,教育是一首詩,一首激情澎湃的詩,詩的名字叫熱愛。
有人說,教育是一幅畫,一幅色彩斑斕的畫,畫的主題是未來。
在我看來,作為教師,作為教育者,最重要、最可貴的品質(zhì)就是對孩子們深沉的愛。
這種愛,是兼有親昵、溫存和睿智,又同時具備嚴厲與嚴格的“愛”;這種“愛”,是豐富的,是飽滿的,它不僅僅讓孩子感受到被愛,更讓孩子懂得愛是一種雙向的奔赴,是舍得與付出;這種“愛”是教育的基本要素,也是衡量教師師德水平的一把尺子。
愛是教育的靈魂,更是教育的根本??梢哉f教師對學生這份沉甸甸的“愛”是打開學生心扉的鑰匙,是架起師生親密關(guān)系的橋梁,更是培養(yǎng)學生友好待人、培養(yǎng)良好的社會情感和開朗樂觀的個性的良方。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育是農(nóng)業(yè)而不是工業(yè)?!?/p>
我是一名年輕的教師,從教的時間不長,對于葉圣陶先生的這句話,我是這樣理解的:工業(yè)是制造,而農(nóng)業(yè)是培育。教育就像農(nóng)業(yè)一樣需要一個緩慢的生長過程,需要很長的周期,不能像工業(yè)產(chǎn)品那樣迅速出爐。孩子的成長不是一個工業(yè)產(chǎn)品的加工過程,批量生產(chǎn),整齊劃一,而必須像對待農(nóng)作物一樣,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種植方法。在我看來,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遲早會發(fā)芽,只是時間有的早有的晚。
在我剛剛接手的班級里,有這樣一個男孩兒小A。小A平日里話不多,與同學和老師的交流都少之又少。他常常一個人坐在角落里,十分安靜。但是這樣一個安靜又內(nèi)斂的男孩子卻并不專注,在課堂上,他極少舉手發(fā)言,雖然他從不打擾別人,但手上的“玩具”卻從不重樣,不論是鉛筆還是橡皮,抑或是格尺,都是他的“好伙伴”。下了課,他也不與同學們玩耍,要么站在一旁遠遠觀望,要么就獨自一人形單影只。要怎樣把這個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孩子拉入進課堂,拉入到群體的環(huán)境里呢?
我首先深入地了解了小A的生長環(huán)境。小A的父母因為工作關(guān)系,常年都不在他的身邊,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的小A從小性格就敏感又膽小。加之老一輩人秉持著只要吃飽穿暖、不磕不碰就行的傳統(tǒng)教育理念,導(dǎo)致小A越發(fā)內(nèi)向,不愿與人交流。
了解這些情況后,我明白小A的情況并不是簡簡單單的一次表揚或一次談心就能改變的。我通過微信聯(lián)系到了小A遠在外地的父母,與他們進行了深入的溝通,告訴他們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了就是永遠地錯過了,再也無法彌補。就算有萬般不得已,也要多陪伴孩子。如果實在不能在他的身邊,那也一定要讓孩子感覺到與父母的心是聯(lián)結(jié)在一起的。多與孩子視頻聊天,多與孩子溝通談心,多參與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更要讓孩子多了解父母的生活,讓孩子感覺被尊重、被重視,這些都是作為父母能給予孩子最大的愛,而這種愛是無可替代的。小A的父母與我溝通后,都表示認識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們一再跟我說會盡量抽出時間與小A多聯(lián)系、勤聊天,雖不在孩子身邊,也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初步解決了小A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問題,我下一步就要解決環(huán)境的問題。我把小A身邊的同學都換成了熱情開朗的孩子,私下里,我與孩子們約定,在課上,一定不能互相打擾;在課下,希望他們能多與小A互動,帶著小A一起玩鬧。孩子與孩子之間是最容易交流的,孩子與同齡人相處的過程,是模仿的過程,是學習的過程,也是逐步建立自信的過程。他們互相陪伴,互相關(guān)心,有了矛盾就尋找解決的辦法,在友好、矛盾、再友好的過程中,會漸漸地學會寬容、幫助、關(guān)心等等這些我們大人想教也未必教得會的東西。漸漸地,小A的社交能力有了提升,他不再是形單影只的一個人了,雖然偶爾他還是會觀望,但是有小伙伴來找他,他也能很快融入群體,作團隊里快樂的一員。
環(huán)境已經(jīng)為小A搭建好了,接下來就要逐步建立小A的自信。我發(fā)現(xiàn)小A雖然話不多,但是整理能力卻是一流,因為父母不在身邊,小A的書包都是自己整理的,大大小小的本子,他總是能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整整齊齊地放進書包。發(fā)現(xiàn)了小A的這項能力,我特意安排了一堂班會課——“我有一雙靈巧手,爭當整理小達人”。在這堂班會課上,小A的表現(xiàn)尤為突出,我特意邀請他上臺,讓他給同學們講一講自己有什么好辦法可以整理得又快又好。小A在講臺局促又緊張,小臉蛋通紅通紅的,半天也沒說出來一個字。臺下的小朋友們有點兒不耐煩了,有的人還小聲地嘀咕:“怎么還不說啊……”我用堅定又滿含期待的目光一直注視著小A,我想告訴他,老師知道他一定行。小A囁嚅了半天,終于說出了一句話:“嗯……嗯……我的辦法就是讓書按大小個兒排隊……”臺下的孩子們哄堂大笑,小A更加不知所措。我快步走上講臺,用大拇指點在小A的腦門兒上,對他說:“老師要給你一個大大的贊,沒想到,你一句話就把整理的奧秘說清楚了!”小A不敢相信地看著我,臺下的孩子們也都安靜了下來。接下來,我用小A這句話作為引子,和孩子們一同分享了關(guān)于整理的訣竅,已經(jīng)走下講臺的小A眼里頓時有了光。
自信的建立絕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性格內(nèi)向又敏感的小A并不容易被帶動,但是我始終相信那句話:“有的花,一開始就會很燦爛地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只是花期不同,靜待花開?!毙在一點一點地變化著,雖不是天翻地覆,但正在悄然發(fā)生。
我始終相信,好的教育是以人格塑造人格,以靈魂孕育靈魂,以情感培育情感。它就像是一次沒有目的地的旅行,別管前路有多少艱難險阻,沿路的風景已讓我們感受這世間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