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苗
摘要: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既要優(yōu)化課后作業(yè)設計,也要提高課上教學效率,將教學改革的視角聚焦語文課堂,對如何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結合“雙減”思想,重新審視課堂教學活動,優(yōu)化調整教學方案,完成“減負增效”根本任務,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同步發(fā)展。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
“雙減”的本質思想在于提質增效,為了達成這一教學目標,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反思傳統(tǒng)教學的缺陷與不足,聚焦新課標,把握核心素養(yǎng)根本要求,積極實現(xiàn)小學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成功打造高效課堂。筆者認為,“雙減”政策之下的語文課程改革要做好“減法”,無須增加過多負擔,而是先抓基礎,再逐步提升,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性、獨立性與創(chuàng)新性,這是終身學習的必備素養(yǎng),從課堂教學到課后作業(yè)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優(yōu)化設計,多元實踐,讓學生樂于參與,受益匪淺。
一、融入情境,喚醒興趣
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與學習經驗,如果采取機械灌輸?shù)慕虒W方法,學生能夠接收的知識內容并不多,而且逐漸失去了學習興趣,難以保持學習動力。在小學語文課堂上踐行“雙減”政策,筆者嘗試創(chuàng)設多樣化、開放性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參與其中,主動思考與探究,深化學習體驗,則學習效果事半功倍[1]。以《難忘的潑水節(jié)》教學設計為例,很多低年級的小學生對傣族“潑水節(jié)”并不了解,這也無形中造成閱讀障礙。因此本節(jié)課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答記者問”情境,由學生扮演“小記者”和“傣族人民群眾”等不同角色,并提出問題:“為什么大家穿著節(jié)日盛裝、拿著水桶,要去哪里呢?”“此刻大家的心情怎樣?”結合問題播放多媒體課件,展示潑水節(jié)現(xiàn)場的節(jié)日氛圍,學生熱情高漲,仿佛身臨其境地感受傣族人民參加潑水節(jié)的迫切與喜悅心情,順理成章地導入課文內容,大家認真地閱讀關于潑水節(jié)的故事,學習興趣濃厚。
二、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基于新課程改革視角出發(fā),提倡將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有機結合,綜合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與團隊意識,通過合作探究,從更深層次探索語文知識,鍛煉語文能力,提升學習有效性。以《草船借箭》教學設計為例,本節(jié)課以深度學習視角出發(fā),關注學生課堂主體地位,基于“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原則劃分小組,布置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從更深層次感知故事內容,理清故事矛盾過程,綜合鍛煉閱讀能力與思維品質,如“為什么諸葛亮用‘草船借箭’策略取得了成功?”“你認為‘草船借箭’的成功源自哪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在文中哪些地方有所體現(xiàn)?”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能夠主動閱讀、互動討論,深入探索研究,提升綜合學習有效性,促進邏輯思維與發(fā)散思維形成[2]。
三、問題導學,啟發(fā)思維
在語文課堂上,“問題”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巧妙設問能為課堂教學增添活力,吸引學生主動參與、互動討論,提升課堂教學開放性、靈活性與有效性。然而課堂提問也是一門藝術,要講究方法與技巧,才能引發(fā)學生深思,達到理想學習效果。以《我和祖父的園子》教學設計為例,這是一部經典的文學體裁作品,整合文章內容,層層遞進設計“問題鏈”:①祖父辛辛苦苦栽種韭菜,卻被孫女當做野草割了,他生氣嗎?②多年之后,孫女長大成人了,常年在外漂泊,每當想起祖父的園子,她是什么樣的心情?③你認為作者蕭紅有哪些話相對祖父說?結合問題閱讀與思考,能夠更真切地體會祖父對孫女的疼愛,而孫女則十分想念祖父,對祖父抱有深深的感激之情。把握了文章的整體情感,也就抓住了主線索,為更深入的閱讀活動做好鋪墊。
四、回歸生活,深化領悟
鑒于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思想”,一切教育活動都要鏈接生活,從小學生熟悉的生活角度切入,補充與延續(xù)課文內容,啟發(fā)閱讀思路,獲得學習靈感,同時也能體會語文學科的魅力,提升教學效果。以寓言故事《烏鴉喝水》教學設計為例,低年級小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與探索欲,本節(jié)課從生活實際出發(fā),在語文課堂開展一場有趣的小實驗,結合課文中描寫的“烏鴉喝水”的場景,由學生分組模擬實驗,從生活中尋找實驗材料,觀察投入石子、水面上升的過程。通過模擬實踐,體現(xiàn)了新課改的“教學做合一”思想[3],學生逐漸體會了寓言故事中傳遞的思想情感與深層道理,則語文課堂學習活動既有趣又有效;課后,繼續(xù)設計有趣的拓展活動:想一想,你還有什么辦法能幫烏鴉喝水?有趣的活動體驗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語文學習不再是死記硬背,而是參與實踐、體會樂趣,調動多重感官,讓學生經歷探索新知、獲取新知的過程,這比枯燥的講解效果更佳。
五、沉浸體驗,直觀理解
信息技術教育背景下,為了彰顯語文課堂的人文性特征,教師應積極改革教學活動,依托信息技術工具,創(chuàng)設逼真、趣味、生動的學習環(huán)境,帶給學生沉浸體驗,放松身心,保持學習興趣。以《海底世界》教學設計為例,本節(jié)課利用多媒體課件模擬展示海底世界的景色,學生一邊觀看視頻一邊對照閱讀課文內容,如“賊和章魚能突然向前方噴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植物的色彩多種多樣,有褐色的,有紫色的,還有紅色的”等等,融入虛擬空間,成功喚醒學生的積極情感,再加上深度學習理念的支持,引導他們從多元角度探索與學習,個性化理解與把握語文知識,獲得審美熏陶,綜合鍛煉語文學習能力。
總之,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首要環(huán)節(jié)在于教師對政策的正確解讀與積極實踐,轉變教學理念、變革教學模式,立足新課標,讀透新教材,深入了解學生個性差異,從基礎知識、思維品質、學習方法到創(chuàng)新精神,由淺入深地指導與啟發(fā),全面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減負增效”中收獲頗豐。
參考文獻:
[1]孫亞永.深度學習目標導向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策略[J].學周刊,2022,11(11):122-124.
[2]杜愛民.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學的轉變升級[J].讀與寫,2022(1):43-45.
[3]王永春,郭瑞倩.”雙減”政策下對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思考[J].教書育人(校長參考),2022(3):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