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二勇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著花?!薄睹駠险n本》
“生活中一味追求有用,舍棄無用,會讓生活質(zhì)地單一而堅硬?!薄醢矐?/p>
以上論述具有啟示意義。請結(jié)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緊扣核心概念,準確審題立意
這個作文題目由三部分構(gòu)成:寫作材料、寫作引言和寫作要求。
審題時,我們要將寫作材料的兩句話與下面的寫作引言聯(lián)系起來?!耙陨险撌鼍哂袉⑹疽饬x”,提示我們要將寫作材料的兩句話當作一個整體,尋找二者的共通之處。如果只看《民國老課本》的這句話,很可能將作文立意誤判為“物質(zhì)與精神”。其實,兩句話指向的都是“有用”和“無用”這兩個維度。第一句話借牛和羊的故事表達了對現(xiàn)實生活的看法,“吃草”意指“有用”,“看花”意指“無用”,隱喻生存與生活的關(guān)系。王安憶的話含蓄而優(yōu)雅,道出了“無用”的獨特魅力?!吧钪小笔且粋€大的范疇,可供選擇的“無用”之事、“無用”之物非常豐富:比如下棋,看似無用,卻可以鍛煉思維;比如跳廣場舞,看似無用,卻能夠促進健康。
寫作引言提到“結(jié)合材料”,這就要求考生有身份意識、自我意識,圍繞“有用”和“無用”的關(guān)系,辯證地展開分析。“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提示考生要寫出自己對“有用”和“無用”的真實感受、認知理解。我們可以寫身邊的“無用”之事、“無用”之物,也可以“精騖八極,心游萬仞”,寫對生活的理解。毋庸置疑,實用主義絕不應該成為當代青年唯一的價值追求?!盁o用之用”、詩意棲居,也不失為生活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寫作要求中的“選準角度”,要予以重視。我們常常把“選準角度”和“選好角度”混為一談,其實兩者還是有區(qū)別的。選準角度,就是要選“中心角度”“重要角度”;選好角度,則是選擇符合要求的角度即可。前者強調(diào)“準確”,立意角度一般只有一個;后者注重“完善”,立意角度可以有多個。這次作文題目的寫作要求是“選準角度”,就是要整體觀照材料中的兩句話,選擇一個最核心的角度,即“有用與無用”。
在寫作過程中,緊扣核心概念、準確審題立意是重中之重。本次作文中,有考生錯誤立意為“取舍有道”“快慢有度”“換個視角看世界”“物質(zhì)與精神”等,這是比較普遍的問題。因此,我們一定要注意正確審題、充分點題,做到精確立意。
二、合理謀篇布局,嚴密論證邏輯
除了審題立意,本次升格還要聚焦文章的謀篇布局與論證邏輯。清代戲曲理論家李漁曾對寫作技法做出這樣生動的譬喻:“工師之建宅亦然,基址初平,間架未立,先籌何處建廳,何方開戶,棟需何木,梁用何材,必已成局了然,始可揮斤運斧。”這要求我們在寫文章時,一定要先進行整體規(guī)劃,可以采用列提綱或者畫思維導圖的方式,并在行文中注意文章的起承轉(zhuǎn)合、過渡銜接,抓住內(nèi)在的邏輯聯(lián)系,從而提升考場作文特別是議論文的整體性和嚴密性。
有用與無用
(標題雖然切題,但較為普通。題好文一半,要注意打磨文題。)
江蘇省盱眙中學高三黃文旭
法國數(shù)學家勒內(nèi)·托姆曾與人類學家探討人類為何要保存火種。人類學家說:“為了御寒取暖,維系生存?!崩諆?nèi)·托姆卻說:“為了欣賞燦爛的火花!”(缺少對這一導語的闡釋。)
作家王安憶曾言:“生活中一味追求有用,舍棄無用,會讓生活質(zhì)地單一而堅硬?!蹦敲春沃^有用,何謂無用?(缺少與上一段的銜接。)
我們常常將維系生存的有用之物比作面包,這是人在社會中立足的保障?;蛴腥酥^:若難以保證“面包”的供給,追求虛無縹緲的“水仙花”又有何意義呢?(只解釋了“有用”,沒有對“無用”進行說明。)
在許多人眼中,彈琴乃是無用的陽春白雪,是消遣之物。然而,魏晉名士嵇康赴刑前卻選擇用一曲《廣陵散》昭示自己的高潔與風度。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那些看似無用之事不僅能使個體的內(nèi)在旨趣得以豐富,亦能使其生命境界得到提升。王維曾寫道:“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如今,我們雖然沒有宦海浮沉之憂擾,卻也不妨為看云起,行到水窮。(要點出“有用”“無用”這樣的關(guān)鍵詞。)
無用之事不僅能夠浸潤個體的心靈,還可以推動人類文明進階。在思想日趨多元的今天,科技與文化深度融合,一些“無用之物”相繼面世。近兩年,一款名為《江南百景圖》的手游魅力“出圈”,不僅在國內(nèi)收獲大批年輕粉絲,還吸引了許多外國友人夢赴江南。由此可見,許多人眼中無用的手游亦可傳遞豐富的內(nèi)涵,讓青年樹立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定信念,甚至讓世界看到中國文化的價值與力量。(由個體到國家應該單獨設(shè)置一個過渡段以凸顯層次,用例也應更加妥帖有力。)
“無用”并非“無益”,“無用之用”也不僅僅局限于個體。我們應該覓得物質(zhì)利益之外的真理,“為看云起”而“行到水窮”。沿人生之溪而行,拓展生命旨趣;沿時代大潮而行,追求精神真知。(段落開頭需要加一個承接上文的短語或句子。)
如果人生為逆旅,我們這些行人既要掌好自己的舵,與生活中的苦難、逆境搏擊,也不要忘記到水窮處看一看云起。因為,旅途本身已造就價值與意義。(結(jié)尾要點題。)
失誤分析
1.題目過于平庸,要注重文題的雕琢。作文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用與無用”雖然切題,但并沒有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2.缺少對材料的闡釋分析。例如文章第一段只是敘述了勒內(nèi)·托姆與人類學家探討人類為何要保存火種的故事,但沒有分析故事與“有用”“無用”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
3.在行文中沒有強化點題,段與段之間缺乏邏輯關(guān)聯(lián),過渡銜接不自然。
升格建議
1.注重文題的打磨,在切題的同時,多一些感染力,多一些新意和亮色。
2.圍繞文章中心,針對材料展開分析。
3.注意論點的明確和論證的邏輯。在行文中,要強化點題意識,恰當化用題目所給材料。更重要的是,要注意起承轉(zhuǎn)合,做到思路清晰、層次分明。
行到水窮,為看云起
(標題化用王維《終南別業(yè)》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很有詩意?!翱丛破稹笔菬o用之事的形象化表達。)
江蘇省盱眙中學高三黃文旭
法國數(shù)學家勒內(nèi)·托姆曾與人類學家探討人類為何要保存火種。人類學家說:“為了御寒取暖,維系生存?!崩諆?nèi)·托姆卻說:“為了欣賞燦爛的火花!”他的回答多么富有詩意,蘊含著深刻的道理———看似無用,實有大用。(對事例進行闡釋,并明確提出觀點:無用即大用。)
那么,何為有用,何為無用?在世人眼中,維系生存,“御寒取暖”,此為有用;詩意生活,“欣賞煙火”,是為無用。
誠然,如果沒有有用的物質(zhì)作為基礎(chǔ),那么無用的詩意的確是空中樓閣。(銜接上文,順勢提出問題,引人思考。)然而,作家王安憶曾言:“生活中一味追求有用,舍棄無用,會讓生活質(zhì)地單一而堅硬。”這并不是說不要去追求有用,而是也要保留一些看似無用的東西,讓生活豐盈而美好。(文似看山不喜平,行文有轉(zhuǎn)折才更吸引人。)
在許多人眼中,彈琴乃是無用的陽春白雪,是消遣之物。然而,魏晉名士嵇康赴刑前卻選擇用一曲《廣陵散》昭示自己的高潔與風度。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那些看似無用之事不僅能使個體的內(nèi)在旨趣得以豐富,亦能使其生命境界得到提升。王維曾寫道:“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如今,我們雖然沒有宦海浮沉之憂擾,卻也不妨為看云起,行到水窮。此時的無用,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有用。(點出“無用”“有用”這樣的關(guān)鍵詞。)
而那些看似無用之事,不僅能讓自己在一味功利、一味追求有用的旋渦中“偷得浮生半日閑”,還能讓國家和社會更加和諧、更加美好。(過渡句單獨成段,由個體到國家,層層深入。)
在思想日趨多元的今天,科技與文化深度融合,一些帶有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無用之物”相繼面世:故宮彩妝、故宮書簽……一大波故宮文創(chuàng)產(chǎn)品走紅網(wǎng)絡;一款名為《江南百景圖》的手游魅力“出圈”,不僅在國內(nèi)收獲大批年輕粉絲,還吸引了許多外國友人夢赴江南;還有河南衛(wèi)視春晚節(jié)目《唐宮夜宴》,通過“古董級復原”與“現(xiàn)代性表達”,為觀眾們打造了一場文化盛宴……這些看似無用,實為大用,它們不僅滿足了國人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也在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有所創(chuàng)新,增強了民族自信力和自豪感。(事例更加豐富,論證更加有力。)
由此可見,“無用”并非“無益”,“無用之用”也不僅僅局限于個體。我們應該覓得物質(zhì)利益之外的真理,“為看云起”而“行到水窮”。沿人生之溪而行,拓展生命旨趣;沿時代大潮而行,追求精神真知。(段落開頭添加了承接上文的短語“由此可見”,銜接更加緊湊。)
行到水窮,為看云起。正如那只看花的羊,看似無用,實有大用。讓我們詩意地棲居,讓無用之用成為人生最美的注腳?。ńY(jié)尾點題,強化論點,并上升到詩意生活的高度。)
升格啟示
1.給定多則材料,審題立意時要關(guān)注寫作要求是“選準角度”還是“選好角度”,從而審清題意,確定立意,抓住材料內(nèi)核,強化點題意識。寫作本題時,一定要找到兩則材料的共通點,而不能將材料割裂開來分析。行文中,一定要亮出鮮明的觀點。
2.將切題這一核心問題解決后,還要特別關(guān)注文章的謀篇布局。此次作文,許多同學除在審題立意上有偏頗之外,還有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沒有對段落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予以足夠重視。我們平時要養(yǎng)成列作文提綱的好習慣,注重作文結(jié)構(gòu)的銜接性、整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