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曼,王晴,張和平,趙彩霞,陳勇,婁蓉
作者單位:安徽省婦幼保健院(安徽醫(yī)科大學附屬婦幼保健院)病理科,安徽 合肥 230001
近年來,隨著宮頸癌脫落細胞學篩查的普及,宮頸鱗狀細胞癌的發(fā)病率逐年降低,與此同時,宮頸腺癌的發(fā)病率有所上升,并呈年輕化的趨勢。第四版WHO 女性生殖器官腫瘤與分類[1]中將宮頸原位腺癌(AIS)作為宮頸腺上皮腫瘤唯一明確的癌前病變。由于宮頸AIS發(fā)病隱匿,臨床特征不特異,在日常工作中容易造成漏診或治療不充分。本研究匯總28 例宮頸AIS 的病例,分析其臨床病理學特征并檢測細胞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抑制劑(p16)、癌胚抗原(CEA)、腫瘤增殖抗原(Ki-67)在其組織中的表達,探討宮頸AIS的診斷及治療。
1.1 一般資料收集2009年1月至2016年5月安徽省婦幼保健院診斷為AIS 的病人28 例,年齡范圍為26~54 歲,中位年齡39.5 歲;其中21 例(75.0%)表現為陰道不規(guī)則流血(不規(guī)則出血13例,接觸性出血8例),1 例表現為陰道排液(3.5%),其余6 例(75.0%)無明顯臨床癥狀。所有病例均先行宮頸活檢或宮頸錐切術,且均經兩名高年資病理醫(yī)師閱片。
1.2 試劑免疫組織化學抗體CEA(批號ZM-0062),p16(批 號ZM-0205)及Ki-67(批 號ZM-0166),均由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
1.3 方法所有標本均經10%中性甲醛溶液固定,常規(guī)石蠟包埋,制成3 μm 切片,行蘇木素-伊紅(HE)染色,并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免疫組織化學染色采用Envision 兩步法,嚴格按試劑說明書操作,以PBS 代替一抗作為陰性對照,每批染色均設置已知陽性對照。
1.4 結果判讀p16以細胞核和細胞質共同著色為陽性表達CEA以細胞質著色為陽性表達,Ki-67以細胞核著色為陽性表達。Ki-67采用定量計數法,計數10個400倍高倍視野,得到平均陽性著色的百分比。
2.1 臨床特征28 例中,13 例臨床表現為陰道不規(guī)則流血,8 例病人有接觸性出血,1 例表現為陰道排液,其余6例無明顯臨床癥狀。
2.2 鏡檢宮頸AIS 形態(tài)學特征為正常宮頸小葉結構保存,基底膜完整,腺體可出現折疊、外凸、乳頭狀結構,但無實性區(qū)或復雜乳頭結構,主要累及全部或部分表面或腺腔上皮;細胞異型性表現為細胞核增大,染色質粗糙,有小的單個或多個核仁,不同程度的細胞核復層,胞質黏液量減少,核分裂象常見并主要位于腺腔面。28 例中,24 例AIS 為宮頸內膜型(圖1A);3 例AIS 為腸型(圖1B);余1 例為復層產生黏液的上皮內病變(SMILE),這也是新版WHO 分類中新加入的AIS 亞型,主要表現為復層上皮的所有細胞都含有黏液空泡,細胞核有異型性,染色質濃染,核分裂象可見。
圖1 宮頸原位腺癌(AIS)染色圖(HE染色×100):1A為AIS宮頸內膜型;1B為AIS腸型 圖2 宮頸原位腺癌(AIS)免疫組化(Envision法×100):2A為p16呈現細胞核/質彌漫強陽性表達;2B為CEA呈現細胞質彌漫強陽性表達;2C為Ki-67增殖指數(+,80%)
2.3 免疫組織化學28 例AIS 病變中,p16(彌漫+)陽性27 例(96.4%)(圖2A),CEA(彌漫+)24 例(85.7%)(圖2B),Ki-67 增 殖 指 數 為40%~80%(圖2C)。
宮頸AIS 是由Friedell、McKay[2]于1953 年首次描述并提出這個概念,第四版女性生殖器官WHO分類[1]將宮頸AIS 定義一種上皮內病變,這種病變含有惡性特征的腺上皮,如果不治療,具有發(fā)展為浸潤性癌的高度危險性,為唯一明確的宮頸腺上皮腫瘤的前驅病變。宮頸AIS 發(fā)病年齡較輕,通常在40歲左右,比浸潤性腺癌早10~15年,病人常常無癥狀或有輕微癥狀,如白帶增多、接觸性出血或陰道排液等[3],本研究中病人的中位年齡在39.5歲,病人近一半表現為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46.4%),部分表現為接觸性出血(28.6%),還有1 例表現為陰道排液,與文獻報道相符。
宮頸AIS 的主要組織學特征為腫瘤性上皮取代正常的宮頸內膜上皮或腺體,病變局限于先前存在正常宮頸內膜上皮或腺體,因此正常的小葉結構存在。腫瘤性上皮呈假復層柱狀排列,胞質內失黏液,盡管部分病例存在胞質內黏液。宮頸AIS[4]根據形態(tài)學特征又分為:⑴宮頸內膜型(普通型);⑵腸型;⑶子宮內膜樣型;⑷輸卵管型;⑸復層產生黏液的上皮內病變(SMILE)[5];⑹腺鱗型[6]。本研究中的28 例病例中,大多為宮頸內膜型,也是最常見的一種亞型,鏡下細胞核增大、不規(guī)則,染色質粗糙,偶爾伴有顯著的核仁,腔緣可見核分裂象和凋亡小體,胞質內黏液比正常子宮頸管少;3例為腸型AIS,病變上皮細胞胞質有大量黏液,位于細胞一側,類似腸上皮的杯狀細胞,細胞核很少復層排列,有研究表面,宮頸中查見杯狀細胞常常提示有腺上皮的前驅病變或腺癌的存在,良性病變中杯狀細胞較為罕見;還有1例為SMILE[5],這種亞型目前認為起源于宮頸鱗柱移行區(qū)的儲備細胞,病變常表現為圓形或小葉狀,無腺腔形成,細胞復層排列,中表層細胞內可見黏液,細胞常高度異型,核分裂及凋亡多見。SMILE 常常與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及AIS伴隨出現,因此應仔細檢查標本中查見的SMILE,以免漏診。
眾所周知,HPV 感染尤其是高危型HPV 與宮頸鱗狀上皮病變的關系已經明確,高危型HPV 與宮頸腺癌也密切相關[7],其主要類型是HPV18型,其次是HPV16型,這與宮頸鱗狀上皮病變中所含的HPV 類型相同,因此文獻報道56%~71%的宮頸原位腺癌常常合并有CIN 病變[8-10]。本研究顯示28例AIS中,17 例(60.7%)伴有宮頸鱗狀上皮內病變,其中2 例伴低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15 例伴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與文獻一致。p16 是近年來被廣泛應用的抗體,是細胞周期依賴性激酶的抑制劑,通過一致CDK4/6 的活性從而一致Rb 基因的磷酸化,而高危型HPV 的E7 蛋白可以與Rb 結合,使其失活繼而對p16 的負反饋作用小,使p16 蛋白過表達,過度表達的p16 也不能正常發(fā)揮腫瘤抑制功能,導致病變發(fā)生。本研究觀察到p16 在原位腺癌中的陽性率為96.4%(27/28),且高表達模式為彌漫細胞核和細胞質均勻一致的強陽性,而不是胞質散在斑片狀弱陽性的表達,這提示p16 的高表達及高危型HPV 感染與AIS 的發(fā)生密切相關[9,11]。CEA 是一種廣譜腫瘤標志物,可對腺上皮腫瘤進行鑒別,但其靈敏度和特異度均不高。在良性病變中常為陰性表達,AIS中多為彌漫陽性表達,實際工作中,常把CEA 與其他標志物聯合使用,對鑒別宮頸腺性病變中有一定作用[9,11-12]。Ki-67 是細胞核增殖基因,能反映正常和病理增殖活性,作為鑒別良惡性腫瘤十分重要的輔助指標,普遍應用于腫瘤細胞的增殖表達。良性病變中,Ki-67 常<10%,而當Ki-67>30%時,常提示有AIS 的 存 在[6]。本 研 究 中CEA 陽 性 率 為85.7%(24/28),Ki-67增殖指數為40%~80%。
宮頸AIS 的鑒別診斷主要有:(1)輸卵管和子宮內膜樣化生,由于細胞核質比較高,且無細胞內黏液分泌現象似AIS,但可見輸卵管上皮的纖毛細胞、插入細胞等,細胞無異型性及分裂性;(2)子宮內膜異位癥,由于異位的子宮內膜可見一定數量的核分裂象,但細胞無異型性且腺體分布均勻,周圍可見子宮內膜間質;(3)宮頸浸潤性腺癌,當腺體出現廣泛且明顯的乳頭,篩狀或融合、迷宮樣生長,周圍出現間質促纖維反應,以上均提示浸潤性腺癌。此外還應和其他的一些病變相鑒別,如中腎腺體殘留,微偏腺癌等。
目前手術治療仍然是最主要的治療手段。由于AIS病灶隱匿,缺乏特異的早期臨床表現,且病變有跳躍性和多灶累及的特點,陰道鏡下多點組織活檢均難以明確病變,有研究回顧性分析既往病理報告,發(fā)現活檢診斷為AIS 的病例錐切術后病理仍有1/3 為浸潤性腺癌,故宮頸活檢在AIS 的診斷與錐切后病理存在一定的差異[13]。目前對于AIS的診斷及治療,普遍認為應行診斷性錐切[14-15],有研究指出宮頸環(huán)形電切術及宮頸冷刀錐切術兩種手術方式術后的病變殘留率與復發(fā)率比較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對AIS的錐切已不再強調錐切方式,應重點關注錐切組織的完整性、切緣的可讀性[12]。如宮頸錐切為浸潤癌則按照浸潤性宮頸腺癌處理,如果僅為AIS,有學者認為有生育要求且錐切切緣均陰性的女性,可通過陰道鏡檢查、細胞學檢查、HPV 檢測等方式,在長期密切隨訪的情況下可采取保留子宮的保守治療[16-18],而無生育要求的病人建議行全子宮切除。宮頸錐切術后仍有病變復發(fā)、進展為浸潤性腺癌的可能,有文獻發(fā)現切緣陽性與病人病灶殘留密切相關[19]。AIS 病人術后需長期密切隨訪。本研究28 例病人有17 例行單純子宮切除術,11 例病人行宮頸錐切術,4 例錐切后切緣陽性。23 例獲得隨訪3~80 個月,4 例病人復發(fā),其中2 例為切緣陽性病人,復發(fā)后病理仍為宮頸原位腺癌,另2例病人復發(fā)為浸潤性腺癌,行廣泛切除后,1 例術后13 個月死亡,1例術后8個月無瘤生存。
總之,宮頸AIS具有特殊的形態(tài)學特征,其發(fā)病隱匿、篩查方法局限以及診斷標準不一等情況,容易造成病變漏、誤診,可能致使病人延誤診治從而發(fā)展為浸潤性癌,p16、CEA、Ki-67聯合使用有助于AIS的診斷。對提示任何腺上皮異常者應行診斷性錐切,切緣狀態(tài)對病人選擇是否保留子宮有重要參考意義,切緣陽性者應進一步手術治療,若無生育要求的女性可行全子宮切除,術后密切隨訪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