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燕
學困生轉化工作是教師工作的重點之一,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確保每個學生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得到全面發(fā)展。因此,教師應對學困生這一群體有全面正確的認識,有效地幫助他們,耐心地研究他們,幫助他們走出學困生的困境,引導其全面發(fā)展。本文就小學語文教學中學困生轉化工作分別從八個方面展開研究,旨在為小學語文教學中學困生轉化工作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小學語文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小學語文涉及的知識點較廣且較為形象,因此,教師可利用好這一點強化學困生的轉化工作。筆者認為,小學語文學困生轉化工作首先應加強小學生心理輔導工作,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教師首先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一定的措施了解影響學生學習的心理狀態(tài),結合實際情況展開心理輔導;其次要引導學困生進行合作學習,協(xié)調(diào)構建合作共贏的學習方式,以多方幫教解決學困生的學習問題;再次可利用激勵機制,誘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即圍繞學生心理訴求,結合學習實際情況綜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可通過因材施教的方式進行有效幫扶,在分析學困生不同類型后展開教學,最終達到相應的目標。
一、心理疏導,樹立信心
心理疏導的目標是幫助學困生建立學習自信心,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重點圍繞學生的實際情況展開相應的教育,可采用談心、聊天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以此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學校心理健康咨詢師要對本校其他任課教師進行心理健康培訓,尤其是教師,要引導班主任主動走進學生生活中,積極與地學生交流對話。并與家長進行溝通,調(diào)整家庭教育方式,針對學生的一些問題,家校結合,共同研究解決方案,推動學生進步成長。另外,在課程安排上也應積極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實,尤其是在日常學科教學上,如語文學科,可通過人文素養(yǎng)設置情感因素教學,體育課程通過運動的方式設置擊敗挫折教學等。
事實上,小學語文教學所涉及的教育內(nèi)容并沒有過于高深,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面臨較多困境和問題的一個主要原因在于,學生的思想觀念和態(tài)度還沒有得到有效糾正,很多學生的畏難心理相對較強,同時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反復受挫造成了學生不愿意學習的現(xiàn)狀,進而出現(xiàn)了很多學困生。為此,教師就要展開相應的心理疏導,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讓學生意識到語文知識學習并不是無法解決的難題,語文學習也并不是一項負擔,幫助學生重新建立起學科自信。當學生建立一定的自信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也會得到有效提升,進而在學生自主學習、探索和分析的過程中實現(xiàn)成長和發(fā)展,達成學困生轉換的目標。教師要引起關注和重視,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實現(xiàn)心理疏導,幫助學生樹立學科自信。
二、合作學習,多方幫助
語文教學具有啟迪靈魂、增強認知的教學特性,這對學生人格的塑造來說具有重要作用。而語文教學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yǎng)教育的有效途徑,這也是語文教師作為班級管理者教書育人的優(yōu)勢。因此,在實際的班級管理中,筆者認為應抓住語文教學的特性,逐步提升班級管理的動力。
例如,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中,筆者根據(jù)教學重點和難點引導學生重點挖掘文章所表達的概念,通過對文本教材的深度挖掘,結合班級教學的實際情況提升學生的認知。同時,結合文本的表達進行拓展練習,如補充了周恩來后來是怎樣實踐自己的誓言,不僅豐滿了人物形象,也讓學生明白光立志還不夠,更要用實際行動實現(xiàn)自己的誓言,從而使學生的認知更加明朗。另外,筆者也會根據(jù)語文教學的知識點特性舉辦不同的語文活動,如“語文知識專項競賽、猜謎語、記憶力游戲、朗誦比賽、情景劇比賽”等,這些活動都是分小組進行的,小組成員之間事先要分好工,各司其職,在比賽的過程中也需要小組合作才能順利完成。這樣做一方面能更好地鞏固語文知識,另一方面能增強班級成員之間的凝聚力與向心力。
合作探究式教學是現(xiàn)階段教育研究的重點和核心,相較于其他教學方法,合作探究式教學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和思維的塑造可以提供較大的幫助。而在學困生轉化的過程中,合作探究式教學所能達成的效益和影響也相對較高,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學習伙伴。教師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極為有限的,而學困生在語文知識學習的過程當中往往面臨較多的困境和問題,想要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就要讓學生搭建學習伙伴,形成合作關系,進而實現(xiàn)相互扶持、共同提升的目標。此外,合作探究是教學重點,側重于學生能力和思維的培養(yǎng),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學困生的學習困境。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效地引入合作探究式教學,合理劃分小組,保證小組與小組之間綜合實力的平衡,同時保證每一個小組中強弱組合搭配適當,以此為中心發(fā)揮合作學習的效益和影響,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素養(yǎng)。
三、激勵機制,誘發(fā)興趣
激勵性,即時評價評價標準的設立要圍繞學生的認知狀況,注重客觀性的效能。在實際數(shù)學教學評價中,教師要將即時評價進行擴大化處理,而其中的核心要點就是要既具有針對性,也具有客觀性,應圍繞某一知識點進行總體化評價,要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問題,也要體現(xiàn)學生的優(yōu)點,讓學生更容易接受相應的評價。“價值評價不是一種主觀隨意性的認識活動,而是具有客觀性的認識活動,只有正確反映價值關系的評價才是正確的評價”,這句話應用到教育教學中就是要求評價標準必須符合當前社會的主要價值,也就是說客體的某種屬性或性能。當客體能滿足主題需要時,客體對主體就有價值,滿足主體需要的程度越高,價值就越大。價值是在二者的關系中發(fā)生和形成的。
例如,在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中,教師必須堅持多元化的評價觀點,要全方位地看待學生,尤其是對成績較好的學生,要及時做到鞭笞與引導,避免學生出現(xiàn)“驕傲”心理,進而影響其人生發(fā)展;而對成績較差的學生也不能“一概而論”,要集中學生的優(yōu)點展開評價,既要讓其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也要引導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自身的優(yōu)勢。本文認為客觀性的評價標準應圍繞學生主體地位制定階段性的目標,如在教學的總體目標下幫助學生設置個人小目標,而小目標與總體目標的設立不可好高騖遠,如語文即時評價中可以以一個單元或一個章節(jié)為切入點,讓學生認識到在這個小目標中自身的擅長點在哪,自身的不足又在哪,在提升學生認知的基礎上實現(xiàn)學生語文能力的發(fā)展。
四、因材施教,有效幫扶
語文學科本身就有極高的人文素養(yǎng)屬性,這是一種思維方式,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如教師可采用增加學生人文沉淀的方式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人文沉淀的內(nèi)涵主要是通過對古今中外人文領域基本知識和成果的積累,讓學生一步步了解和掌握其中的一些認識方法或者實踐辦法等。而因材施教是學困生幫扶機制科學化運行的根本內(nèi)容,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化的幫扶,要細致地分析學困生的不同特點及不同特性,結合語文教學的根本內(nèi)容及要求做好相應的工作。
例如,對由于知識系統(tǒng)殘缺而造成學習障礙的學生,要從補缺補差著手,有效地進行個別學習指導和適當補課,完善他們的知識結構。平時要放低要求,創(chuàng)設一一個”小目標”, 使學困生能有向更高目標奮斗的希望,并定期地對所學知識進行反饋,出現(xiàn)問題及時補救,不留“夾生飯”。有些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強烈的求知欲,他們認為學習為了教師,做作業(yè)為家長,教師追一追,他們就動一動,勉強應付,被動對待。對這些學生,首先要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給他們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積極扶持,使其發(fā)展,激發(fā)其學習興趣,進而使其萌發(fā)獲得成功的欲望。有些學生沒有掌握適當?shù)膶W習方法,對所學知識往往死記硬背,不求甚解,缺乏概括、歸納、靈活運用的能力,遇到活題就摸不著頭腦了。對這些學生來說,掌握一些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是關鍵,教師要向學生介紹一些科學的學習方法,幫助他們找出自己學習方法的缺陷,提出改正措施。
不同學生因為接受的家庭教育、個人的成長經(jīng)歷和個人的興趣偏好存在差異,導致不同學生在接受同樣的教育時往往會呈現(xiàn)不同的特點。教學工作想要進一步提高效益和影響,促進學生成長和發(fā)展,就要關注學生這一主體特征,實現(xiàn)因材施教,針對性地展開教學,當教育工作的針對性、科學性和契合度進一步提高后,教學工作在實踐展開過程中所能達成的效益和影響也會進一步提高。
五、家校共育,形成合力
一名語文學困生的產(chǎn)生有可能是來自家庭方面的因素,并且,在小學階段,家庭教育依舊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學困生的轉化,作為一項復雜且長期性的工作,其實非常需要家庭方面的參與。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和家長充分聯(lián)合起來,形成轉化的合力。
比如,借助學校的家長會,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向在座的家長講解家校共育的思想,讓學生家長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中,也要與學困生的家長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及時報告學困生的情況,并從家長那里獲得學困生在家中的表現(xiàn)情況,由此實現(xiàn)學校和家庭的聯(lián)合,形成更有效的監(jiān)督和督促,并能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共同探究解決之道。與家長取得聯(lián)系,也將幫助教師更全面地認識學困生,發(fā)現(xiàn)他們語文學習差的真正原因,并由此制定針對性的轉化策略,促進學困生早日完成轉化。
六、營造氛圍,熏陶身心
良好氛圍的構建會讓學生體會到語文學習的價值和意義,輔助語文教師課堂內(nèi)的知識講解,讓學生善于應用知識,以此為動力推動學困生身份的轉化。
對學困生來說,學習需要一定氛圍的支撐。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場所,自然應有一些書香之氣,以喚起學生學習、讀書的欲望。為此,在除課堂教學之外,語文學科應該多舉辦一些充滿書香的活動,讓學困生參與活動,進一步感受語文學科的魅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在活動中,教師可以對學困生委以重任,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受重視的,受教師關注的,這樣他們才能專心地投入活動組織中,在活動中得到熏陶。同時,也能使學困生在主動參與中轉化身份,強化他們的語文綜合學習素養(yǎng)。
七、優(yōu)化模式,提高專注
學困生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往往表現(xiàn)得無精打采,沒有興趣。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在教學中的表現(xiàn),如果教師能把課講得繪聲繪色,即使是學困生也會被吸引,專心致志地聽下去。為此,教師要對小學語文教學模式進行優(yōu)化,避免在課堂中總是進行單一的講述,要合理運用多種科學的教學模式,如項目式教學模式、探究性學習模式等對學生進行教學。
教學模式的改變將能使小學語文課堂煥然一新,使學困生真正參與課堂活動,參與知識的探究。這些教學模式的應用將完全改變教師單方面講述的現(xiàn)狀,真正使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人,真正增強課堂中的互動,使學困生專注應對這些全新的學習模式,應對這些全新的探究任務。
八、利用信息技術建立現(xiàn)代課堂
教育信息化的趨勢已經(jīng)不可阻擋,越來越多的先進的信息技術被投入到學科教學中,并且收獲了不錯的教學成效。當然,對科學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也研究得如火如荼。對學困生來說,科學技術的應用是一種福音,借助信息技術的強大功能,能幫助學困生更好地開展學習。在課堂中,借助信息技術,教師也更容易吸引學困生,并且在課前、課后給予學困生更好的輔導。
比如,在課前預習中,有的學困生往往對教師布置的預習任務不屑一顧,還有的學困生怎么也完不成預習任務。有了信息技術的幫助,教師就可以在教育平臺中監(jiān)督學困生的預習行為,督促他們完成預習任務,并且能通過教育平臺及時獲得他們的預習反饋,了解學困生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然后幫助他們解決。在課后也是如此,借助信息技術教師可以更好地監(jiān)督學困生完成作業(yè),更好地輔導他們完成作業(yè),并及時給予學困生正面的作業(yè)評價,由此,在完成任務和作業(yè)的過程中,實現(xiàn)成就感的不斷積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直觀地呈現(xiàn)一些教學內(nèi)容,借助信息技術完成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等;還可以借助網(wǎng)絡資源進行學習上的拓展,在課堂為學困生補充各種有趣的知識和文學常識,讓學困生更好地感受語文學科的魅力,心向往之,在課堂中更用心地學習。
九、結語
總之,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困生的管理要從學生實際角度出發(fā),以心理引導為重點,以德育為核心,通過課程的實施以及一定的教育活動讓學困生生正視自己所面臨的問題,引導其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度過一個健康、美好的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