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 朱孟剛
藝術評論家
1.許建一 老子《道德經(jīng)》句33cm×34cm2021
2.許建一 老子《道德經(jīng)·第七章》23cm×65cm2021
建一兄性情通達,溫厚持重,做事嚴謹,胸中有清樸雅致之氣。他對藝術有著極其虔誠的態(tài)度,得于心,應于手。于繪畫,他早年即有扎實的寫實基礎。近年來,他刪繁就簡,在研究中國傳統(tǒng)藝術理論的同時,對筆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實踐。第一階段:潛心研習宋代范寬、關仝及元四家,密體繁筆,遵循皴、擦、點、染等技法程式,畫面密密匝匝,執(zhí)著于各種皴法的表現(xiàn)。第二階段:專注于青綠山水,對隋代展子虔,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以及元代錢選、明代仇英的青綠山水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在此階段,所畫多層層敷色,裝飾性強。他曾做過多種嘗試,力求有所突破,用他自己的話說:“程功深,耗時久,終不合其心性?!惫什簧跸病5谌A段:他著意從“繁復”中解脫出來,畫面追求簡約、輕松,以書入畫。其用筆有澀拙味,游絲之中略有顫抖,使其線質(zhì)非常耐看。墨色暈染也非常雅致。構圖留白較大,有想象空間。周晶兄將其概括為“遠望有禪意氣象,近觀有筆墨細節(jié)”。
我把他第三階段的藝術表現(xiàn)歸納為以下三點:
一、在傳統(tǒng)山水畫散點透視與西方焦點透視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有意識地削弱散點透視所帶來的畫面“零碎感”,增強畫面的“整體”性,使整個畫面有一個“主體性”存在。
二、在畫面上追求“輕松”感,在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中尋求一個中間值。他在觀念上有新的變化,在傳統(tǒng)青綠山水的基礎上,加入了西方水彩和日本浮世繪的元素,且主動舍棄了過多的皴擦,而嘗試用單一的顏色平涂,在大塊“平面”色調(diào)中加入傳統(tǒng)書法的“線條”。由于他有極深的書法功底,樹石線條互相穿插,所以每根線條都似乎被賦予生命。當然,這些線條都“服從”于色調(diào),使畫面的整體性不被破壞,構圖留白甚多,空間分割協(xié)調(diào),簡而不空。
三、追求畫有詩意美、禪意美,這種畫意得益于其在古典詩詞上的用功。 樹木、山巒、嶺坡、路徑、人家、田園、溪泉、云霞,托物于世外桃源之境。畫面流露出恬靜、淡遠、清新、明凈、質(zhì)樸、古雅等氣息,具有多重復合意蘊?!澳拘佬酪韵驑s,泉涓涓而始流”,“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畫中盡是陶淵明詩意。
建一兄的山水是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的、精細的、清新的,意與古會,又力求創(chuàng)新。他的作品以詩為魂、以書為骨,采古人體格而融自己感想,他是一位善于思考,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的畫家。
就書法而言,他有一種文人學者的書寫狀態(tài)。他不是盲目地抄寫,書寫的內(nèi)容往往是自己比較喜歡的文辭,且對內(nèi)容有比較深的理解。其愛讀書,出入經(jīng)史諸子,兀兀窮年,含英咀華,尤用功于《詩經(jīng)》《老子》《左傳》,故其書法不染世風,以學問為根底,發(fā)乎筆端,蘊藉內(nèi)美。其篆書取法商周彝鼎金文,樸厚謹嚴,表現(xiàn)手法高古、靜謐。近年來,其多以金文創(chuàng)作,常在《詩經(jīng)》《老子》《論語》中尋章摘句,書體與文意相契。他的行草書以皇象《急就章》為本,古樸典雅,雖字字獨立,不相連屬;然一字之內(nèi)自有牽絲映帶,筆斷意連,動中寓靜而古意盎然。
建一兄書畫如人,淡定自適,謙遜執(zhí)著,一派文人之氣。《莊子·應帝王》云:“游心于淡,合氣于漠;萬物自然,天下治矣?!逼浯笠馐牵何覀儜摲艑捵约旱男?,使精神逍遙,淡然處之,無為而生,心平氣和,達到忘我境界。至于塵世種種,則乘物游心,神游物外。“游心”其實就是調(diào)心,調(diào)節(jié)我們的心,使它安寧。莊子講的“合氣于漠”比有形還進一層,達到無形。這也應了他優(yōu)游不迫、孜孜不倦的從藝狀態(tài)。
2022年1月20日于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