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良
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生活中,人們總是習慣性地幫助“弱者”,然而,情況未必是人們所想的那樣。
對此,你有怎樣的思考?請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寫作指導
在生活中,扶弱濟貧這種現(xiàn)象非常普遍,是人性本善和社會文明的體現(xiàn)。材料中“然而”后面的內(nèi)容無疑是思考的重點,其中的“情況”以及前后句中的“人們”的指向都有多種理解。所以,在審題立意過程中一定要多角度思考。
首先,從幫助者角度分析。
幫助者的出發(fā)點大多是出于善良、出于正義。如果幫助對象真的是弱者,那這種行為應該弘揚,以此體現(xiàn)人性的美好,社會風氣的清正。但也不排除有人出于個人利益考慮,這種情況下的“幫助者”則是偽善的,應該批判。
其次,從被幫助者角度分析。
弱者真的就是弱者嗎?是不是還需要理性驗證一下?因為如果是對假弱者的幫助,那不僅不是雪中送炭,還有負面作用。如果是真的弱者,那就應該知道感恩,勇敢堅強,不能一直做被人幫助的對象。
再次,從旁觀者角度分析。
面對真的弱者,旁觀者也應該加入助人的隊伍。反之,如果弱者是假的,那這就是隨波逐流的盲目行為,是不可取的。
例文
幫助的重負
上海市崇明中學? ?李伊婷
在我們習慣于對“弱者”伸以援手時,卻并未意識到,有時這并非幫助,而是戕害。
埃里蓬曾在《回歸故里》中提出“社會慣性”一說,即是某些發(fā)端于歷史傳統(tǒng),根植于思想觀念中的社會觀念,造成了思維慣性,如是現(xiàn)象于今尤甚。生活中的我們常習慣于幫助“弱者”,這未嘗不是一種人情尚未淪喪的體現(xiàn)。然而,且不論這種幫助是否全都生發(fā)于純粹的善意,亟需省思的是,所謂“弱者”,是否存在些許定義上的迷誤?
先談“習慣性”。自漢武帝時期以來,儒學就成為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儒家禮教已深入人心,由古而今倡“惻隱之心”與“供養(yǎng)三德為善”,自然就會形成“習慣性”的思想支撐,而且又能拔高自身的境界高度,于是這種思維慣性進而熔鑄成了行為慣性。
再論“弱者”,社會上一度對于“資助貧困大學生”這個話題熱議迭起,人們對“貧困大學生是否算弱者”的問題莫衷一是,相摧相激。然而拋去問題本身的答案,從中能否窺見人們對于“弱者”這一概念的認知,是否存在偏狹性?常有人將“弱者”與經(jīng)濟狀況單向掛鉤,然而經(jīng)濟的困難即代表個體的弱小嗎?這類經(jīng)濟困難群體中不乏有才能和精神力量的人,他們可以去創(chuàng)造個人價值,可以去擺脫物質(zhì)的弱小。如果他們同樣被定義為“弱者”,那么“弱者”這班列車魚龍混雜,泥沙俱下,恐怕就要超載了吧。
人們習慣性地扶持所謂“弱者”,會潛移默化地構(gòu)筑出一個社會閉環(huán)。就算是真正的“弱者”,在幫助者對其善意的幫助下,即使有潛在力量也會慢慢迷戀上這種令人舒服的受惠當中,進而滋生懶惰心理。就如溫水中的青蛙,不知不覺間沉陷下去,最終溺斃在人們的善意相助當中。而自身原本存有的一絲力量如同陳年的鐵器般開始生銹,最終變得無用,成為了真正的弱者。此時,令人痛心的是人們的援手反成了柔刀,鈍殺了這些“弱者”。
如今,社會上所謂的“弱者”頗為盛行,這就導致明晰“幫助的重負”尤為重要。老子倡“動善時”,陸九淵言“發(fā)明本心”,在幫助“弱者”這一問題上,我主張二者的有機結(jié)合,在幫助之前要“發(fā)明本心”,擦亮雙目,認清“弱者”的真實面貌,同時也要審慎觀照自身幫助的重量,究竟是推波助瀾或還是拉入深淵。幫助時要“動善時”,找準時機再作助推,不可念及一事幫完事事幫,否則就無異于給對方建造了一座走不出的溫室。
我們的幫助是具有重量的,所以唯有讓雙目濯長江之清流,才能避免這種幫助旁逸、偏失。
評點
文章思路清晰,論證充分,語言表達出色。作者先從“習慣性”角度分析幫助“弱者”的文化淵源,是源于儒家文化,讓文章達到了一定的高度,起筆不凡。接著再從“弱者”角度進行分析界定,體現(xiàn)出辯證思考。然后進行危害分析和策略分析,分析對“虛假弱者”的幫助帶來的危害以及從幫助者角度分析應該怎么做,論證充分。
(編輯:李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