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
2020年12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職業(yè)技能大賽在廣州閉幕。
這次比賽是前所未有的職業(yè)技能“超級大賽”,來自全國各地的2557名選手在86個比賽項目中切磋技藝、亮出絕活。經(jīng)過3天的激烈角逐,共有97名選手摘得86個項目的金牌。
徐工基礎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簡稱徐工基礎)的90后裝配鉗工楊長劍就是金牌選手的一員。
緊張的賽程,考驗著選手的技藝和心理。重壓之下,選手不僅要精準把控手上功夫,更要在毫厘之間傾注匠心。
為表彰先進,2021年2月,在江蘇省參賽總結(jié)表彰大會上,楊長劍被授予“江蘇工匠”稱號。
我行,我能行,只要去做一定行
楊長劍是農(nóng)村孩子,家中兄弟姐妹4人,他最小。叔叔去世后,堂弟被帶到他家撫養(yǎng)。養(yǎng)育5個孩子,父母親的負擔很重。
上初中時,他成績一般,班主任鼓勵他不要輕言放棄,并送給他一句話:只要去做一定行!
初中畢業(yè)前,楊長劍想學一門手藝,打算盡快找工作減輕家里的生活壓力。之后,他考入徐州工程機械技師學院鉗工專業(yè)學習。
校園時光忙碌又充實,除了學理論,學校還安排各類技術(shù)實訓。學校有裝載機、減速機和其他設備實物,供在校學生開展裝配、維修訓練。同時,學校還安排學生到企業(yè)生產(chǎn)一線,實地參與工程機械的裝配、調(diào)試和維修。
學校是徐工集團獨資建設的具有工程機械特色的現(xiàn)代化技工學校,畢業(yè)的學生大多被招聘到徐工集團及下屬的各分公司工作。2014年,楊長劍走出校門,入職徐工基礎后走上鉗工崗位。
徐工基礎的主打產(chǎn)品是基礎工程機械成套化裝備,如修高速公路、高鐵用的打樁機器,管道穿越工程如南水北調(diào)、西氣東輸?shù)姆情_挖機械,還有礦隧機械如掘進機等等。
這些都是高價值產(chǎn)品。一臺雙輪銑的單價上千萬元,一臺減速機的采購價就要幾十萬元。如果這些設備的核心零部件出故障了,公司得委派第三方來維修,每年要支出大筆維修費用。
楊長劍及團隊主動把產(chǎn)品核心零部件的維修和技術(shù)攻關等工作承接下來。
公司為職場新人配備有經(jīng)驗的老職工“傳幫帶”,哪個環(huán)節(jié)關鍵重要,哪種方法能提升工作效率,老職工都會講。
鉗工大致可以分為維修鉗工、裝配鉗工、模具工,不同的分工工作側(cè)重各異。相比以機器為主的工種,鉗工的基本功要靠兩只手完成。劃線、鉆孔、銼配、刮磨,鉗工承擔著大量的精密作業(yè),可以制作出形狀復雜、精度較高的零件,是機械制造中不可或缺的加工環(huán)節(jié)。
于楊長劍而言,崗位所需他都要學。車、銑、鏜、刨、磨、焊,他樣樣都得會;電氣、液壓、調(diào)試、維修知識都得掌握;如果生產(chǎn)一線有制作工裝的需求,他得去設計、制作。
“剛開始,學起來還是有難度的?!睏铋L劍說,大概半個月之后,他才“入門”,但也僅僅是會干而已。
想干好鉗工的這些精細活不容易,楊長劍的態(tài)度是把心沉下來,多動腦、多思考,不能僅僅為了完成任務而工作,工作中還不能怕吃苦。
學本事沒有任何捷徑,師父領進門,之后就靠自己一點一滴摸索、積累。
楊長劍吃過苦頭,也走過彎路。他說:“別人告訴我該如何如何做,說的道理我都懂,但當我按照他們的方法去做時,很可能做不好?!?/p>
原因何在?
楊長劍舉了個例子,比如有的人心里有疙瘩解不開,無論親朋如何勸說、開導,最終還得當事人自己想通才行。學技術(shù)的“原理”也是這樣,得自己去試、去想、去悟,想深想透,直到找出解決辦法。想有所造詣,得千錘百煉,甚至要經(jīng)歷痛苦,才有成功的可能。依靠別人指導,或許能少走很多彎路,但這樣的技術(shù)來得太容易,是速成的,學得并不扎實。
不過,他的目光并非僅僅停留在技術(shù)層面。
他說:“所有的技能和知識,最終都可以升華成思維方式。技術(shù)固然重要,但是學會如何合理、高效地使用技術(shù)更重要,這需要在工作中不斷學習、總結(jié)。不管遇到什么故障,盡量在最短時間內(nèi)拿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一根銷軸、一個螺絲怎么才能裝得更快?一個工件,別人拆不下來,我怎么才能把它拆下來?這些事情在動手之前就要想清楚?!?/p>
既在崗位搞創(chuàng)新,也去賽場爭高下
理清思路后,楊長劍開啟了“工作+比賽”齊頭并進的事業(yè)格局。
為培養(yǎng)更多高技能人才、打造精品重器,2014年,徐工基礎啟動“金藍領”高技能人才培養(yǎng)工程,著力培養(yǎng)素質(zhì)優(yōu)良、技藝精湛、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技術(shù)能手。
楊長劍在做好維修、裝配的工作之外,還經(jīng)常為生產(chǎn)一線設計、制作工位器具,提升工人的工作效率,并被評為徐工“八小”明星(小核算、小革新、小改進、小發(fā)明、小創(chuàng)造、小建議、小節(jié)約、小經(jīng)驗)。據(jù)此,他被納入“金藍領”工程進行培養(yǎng),訓練、比賽的機會逐漸增多。
早在入職前一年,楊長劍在徐工基礎實習、實訓時,就認識了師父吳東。當年,吳東在第九屆全國青年職業(yè)技能大賽機械設備安裝比賽中摘得金牌。入職后,楊長劍拜吳東為師。吳東手把手教他在比賽時如何解決難題、攻克瓶頸、疏導心理……
楊長劍有了“小目標”——要沖擊最高領獎臺,做賽場上的佼佼者。
想登頂國賽絕非易事。
2014年到2016年,楊長劍每年都會代表公司參加技能比賽,成績基本是中等。2017年,他參加了第十三屆全國青年職業(yè)技能大賽模具工比賽,比賽過程稍顯狼狽,最終成績排在第五?;氐焦荆J真總結(jié)比賽得失,剖析自己的諸多短板,并在工作中逐條改進。
楊長劍每天都在進步,2017年,徐工基礎成立以他為領辦人的鉗工技能工作室。
工作室有三個任務,頭等大事是培訓員工。每年,新進的員工參加完安全培訓后,還得繼續(xù)接受為期兩周的技能培訓才能到一線工作;徐工基礎各分廠提報的問題,比如制作工裝的想法,由工作室來設計、制作;一些重大的技術(shù)難題、“卡脖子”的技術(shù)問題,工作室要開展技術(shù)攻關。
2018年,楊長劍通過徐州市、江蘇省兩級選拔,再次走上全國職工職業(yè)技能大賽的賽場,取得鉗工個人第四名的成績。
楊長劍曾問過自己:無論什么比賽,第一名只有一個,如果拿不到第一名,比賽這條路還要不要走下去?
他的結(jié)論是:堅持下去!他說:“我可能不會在短期內(nèi)獲得第一名,但是,如果嚴格按照最高標準錘煉自己,日積月累,相信一定能走到峰頂?!?/p>
2020年,一個更“豪華”的舞臺呈現(xiàn)在全國技能好手面前。由人社部主辦、廣東省政府承辦的第一屆全國職業(yè)技能大賽廣邀各路“英豪”一展風采。
這次大賽有幾個“最”——競賽規(guī)格最高、競賽項目最多、參賽規(guī)模最大、技能水平最高,對參賽選手來說,是絕佳的學習、鍛煉、提高的機會。
楊長劍報名參加裝配鉗工項目的比賽。賽項限制每個省只能派一個人參賽,這意味著楊長劍的對手“個頂個”都是高手,誰都不好對付。比賽打破傳統(tǒng),不考理論知識,而是把理論帶到實際操作中。這樣安排,一方面是考選手的手上功夫是否過硬;另一方面是考鉗工的裝配思維,比如能否完成精確的計算,能否在作品上體現(xiàn)出創(chuàng)造性。
通過選拔后,楊長劍開始“閉關”訓練。備賽的時間是一個月,這一個月,不管是工作還是家庭,什么都顧不上。他全身心投入到訓練中,嚴格執(zhí)行訓練計劃,每天吃、住在訓練工位,洗漱只能在洗手間。他說:“想在國賽上取得好成績,不掉幾層皮是不可能的。”
大賽圓夢,堅守崗位著力培養(yǎng)技能人才
賽前,楊長劍心里有點緊張。他看到很多曾在國賽賽場上PK的老面孔,“這些人里還有國賽冠軍,他們的水平真的很高。”
為了消除緊張情緒,他就給自己鼓勁,同時逐一分析自己和對手的優(yōu)勢和短板:國賽冠軍奪冠是幾年前的事情了,對方已經(jīng)很長時間沒參賽了,而自己一直活躍在賽場上,比賽經(jīng)驗很豐富;他熟悉各省的技術(shù)能手的手法,知道用什么樣的方法擊敗他們;在校學生雖然精力無限,但短板是比賽經(jīng)驗不足……
其實,楊長劍在琢磨對手,對手也在研究他。對每位選手來說,大賽都是沉甸甸的壓力,要想在比賽中取勝,就看誰能把對手研究得更透徹。
比賽開始,氣氛驟然緊張。楊長劍全神貫注盯著比賽的工件,心無旁騖。
在七八個小時的比賽時間里,他對齒輪、渦輪、帶輪、軸承、聯(lián)軸器等零部件進行組裝、調(diào)節(jié),最終“變”出一個完美的傳動機構(gòu);一塊原材料板,經(jīng)過鋸、銼配、鉆孔、打磨等工序,化身高精度的“工藝品”級零件。
辛苦的付出迎來振奮人心的回報,楊長劍奪冠了!
激動、歡笑、淚水,欣喜過后,回到崗位上,楊長劍仍是沉穩(wěn)的技術(shù)工人。
金牌既是榮譽,也是動力。
曾經(jīng),楊長劍以師父為榜樣,師父的成就是他前進的標桿?,F(xiàn)在,他身上也有了耀眼的光環(huán),成為榜樣之一。
他的工作列表里增加了培養(yǎng)高技能人才這一新任務。他說:“我們所處的時代,努力的人很多。努力當然重要,但是能否被發(fā)掘、培養(yǎng)出來也很重要。”
他組織開展鉗工技能大賽,開展技能培訓和教學授課。近年來,他領辦的鉗工技能工作室和特配班組里有人晉升為技師,有人晉升為高級工。
指導新員工時,他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拋出一堆難題,先來個“下馬威”,讓他們獨立思考,尋找解決困難的方法,等他們實在想不出來,楊長劍在關鍵之處予以點撥。
結(jié)合自身經(jīng)歷,楊長劍給技能人才規(guī)劃了成長“四部曲”:第一要學會干活;第二要把手藝練扎實,把活干好;第三要運用高超的技術(shù),運用獨屬的思維方式,解決生產(chǎn)一線的瓶頸難題;第四要爭當“大國工匠”,引領、帶動人才成長。
如切如蹉,如琢如磨,楊長劍用了近10年的時間觸摸到成為工匠的精髓。他表示,如果10年做不好,他可能會做20年、30年,也可能會用一輩子的時間,總歸要把這件事做好。
工匠精神是什么樣?
楊長劍的答案是六個字:忠誠、執(zhí)著、端正。
楊長劍出生在普通的農(nóng)村家庭,父親是木工,酷愛木匠活,從不為時代變遷所擾動。父親的堅持帶給他的啟示是要忠誠于自己的事業(yè)。
在同事眼中,他是認真負責、充滿激情的人,遇到任何問題,不解決絕不罷休,用通俗的話講就是“一根筋”。而在工作中,“一根筋”是徐工登頂精神的內(nèi)涵之一,也是破解難題的“殺手锏”。
與技術(shù)相比,他更看重人的品質(zhì)。他經(jīng)常講,不管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堂堂正正。如果人的品德不好,技術(shù)再好也沒有用。
楊長劍說,學技術(shù)并非出蠻力,但必須使出全力,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極致,一年、兩年、五年、十年……越過坎坷,邁過荊棘,盡頭之處,就是迎接成功的鮮花和掌聲。
對話
《風流一代》:在你的成長道路上,有沒有特別尊敬的人?
楊長劍:有,就是我的師父吳東,他是第九屆“振興杯”全國青年職業(yè)技能大賽設備安裝工冠軍,在給他當“陪練”的過程中,我深刻領悟了工匠精神。他教我就像帶嬰兒一樣,從開始爬到學會走再到學會跑,全是他在引領我前進。我從他身上學到一句話:不要問結(jié)果,要問過程,把過程做好了,結(jié)果自然而然就來了。
《風流一代》:在技能大賽備賽期間,徐工基礎為參賽員工提供哪些幫助?
楊長劍:主要是兩方面,一方面是工作,另一方面是家庭。為了備賽,我得脫崗一個月,公司會安排其他同事臨時頂替我的崗位,做好日常各項工作。其實,我決定參加第一屆全國職業(yè)技能大賽時是有困難的,我的小孩還不到一歲,老婆一個人帶很辛苦。為了讓我安心訓練,領導經(jīng)常幫我家解決困難。
《風流一代》:你參加技能比賽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楊長劍:在比賽中,我認為最大的收獲是能學到其他高手的思維方式。我在給公司員工培訓時說過,不管是什么工種,研究深入了,最終都會歸結(jié)為思維方式,鉗工就是鉗工思維,焊工就是焊工思維,一定要跳出技術(shù)學技術(shù)。
《風流一代》: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技術(shù)迭代速度越來越快,結(jié)合工作實際,你認為,鉗工在工作中是否也要面臨技術(shù)進步的挑戰(zhàn)?
楊長劍:技術(shù)不斷進步,鉗工的工作也得與時俱進,也得時刻面對挑戰(zhàn),每年都得學習新知識、新技術(shù)。不過,學習新技術(shù)沒有困難,不管是電氣知識還是液壓系統(tǒng)的知識,如果想明白了,會發(fā)現(xiàn)這些知識是相通的,只是需要時間去消化。
《風流一代》:2020年徐工成功混改后,你以技能工匠的身份成為混改后的首批持股人之一,徐工的這一舉措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
楊長劍:徐工的這一舉措,對留住優(yōu)秀人才有極大的推動作用。以我個人來說,因為在崗位上表現(xiàn)好,就能成為股東,這是徐工對高技能人才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