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厚明
諸葛亮有句警世之言:“思者慮遠,遠慮者安,無慮者危?!边@提醒世人不可安于眼前之逸,只圖一時之利,而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有備無患的長久之計。
慮遠而安是一種生活智慧,也是一種生存之道。它能讓人擦亮慧眼、洞察本質(zhì),也能見微知著、遠離禍患。道家著名代表人物列子處世低調(diào),“子列子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但他貧富不移,榮辱不驚,有著“和光同塵”的境界和“寧靜致遠”的心智。居鄭國時,因家中貧窮,常常吃不飽肚子,以致一家人面有饑色。有人對鄭國的相國子陽說起這件事:“列御寇,是一位賢德有道的人,居住在您治理的國家卻是如此貧困,傳出去恐怕有人會說您不重視賢達的人吧?”子陽聽后覺得有理,就派官吏給列子送糧食。列子聽說了官員的來意,再三辭謝,執(zhí)意不接受子陽的饋賜。官吏無奈離去后,列子的妻子氣得捶胸埋怨說:“人家都說當賢人的老婆孩子,可以吃得飽、穿得暖,可是如今我們卻是面黃肌瘦得不成樣子。相國子陽給我們送糧食,可是你卻死要面子拒不接受,看樣子跟著你是命中注定要忍饑挨餓過苦日子的!”
列子笑著對妻子說:“相國不是因為知道我賢德才給我送吃的,而是聽信別人的話才這樣做。今天他能聽信別人的話送我食物,明天也會聽信別人的話而加罪于我,所以我不能接受呀?!焙髞?,因為濫用刑罰的子陽民怨太深,百姓果然發(fā)難而殺死了子陽。
列子不受粟,并遠離不義,是因為他有見細節(jié)而知禍患的眼光。列子雖有饑寒之憂,卻不茍取富貴,可謂有“見得思義,見利思害”的慮遠之智。
“凡事預(yù)則立,不預(yù)則廢?!睉]遠的可貴之處在于,能夠預(yù)察預(yù)判各種不利因素,從而選擇周全而長遠的應(yīng)對之策,從這一點而言,不失為一種嚴謹縝密的能力素養(yǎng)。公元968年,宋真宗即位,陳恕提任戶部郎中。宋真宗命令他整理列舉京師內(nèi)外的錢糧情況上報。陳恕許久不報,皇帝催促多次,并派官員責問,陳恕回復(fù)說:“陛下年輕,如果知道府庫充實,恐怕生出奢侈之心,臣因此不敢上報?!彼握孀诹私鈱嵡楹?,并未責備,反而很贊許他。正是陳恕心系朝政、凡事慮遠、善思深察的素質(zhì),頗為宋太宗器重賞識,曾親自在宮殿立柱上題寫“真鹽鐵陳恕”五個大字,以示褒獎,也被《宋史》稱為“能吏之首”。
慮遠而安,不僅是人類為人處世、治國理政的生存之道,也是動物界賴以生存的智慧。世界上最大的食蟻獸叫蟻熊,它生活在亞馬遜熱帶雨林中,為了存活,每天要吃掉1.6萬只螞蟻。然而令人大為驚嘆的是,蟻熊有一種習(xí)性:它吃螞蟻時絕不斬盡殺絕。當它每刨開一個有成千上萬只螞蟻的蟻穴時,它只吃其中的一小部分,最多不會超過500只,對剩下的則不聞不問,只是徑自去尋找下一個目標。蟻熊對每一個蟻穴口下留有余地,不涸澤而漁,為的是能保留生生不息的食物,何嘗不是一種慮遠生存的長久之策呢?
“論事不可趨一時之輕重,當思其久而遠者?!睉]遠是一種眼光,看清本質(zhì),才能放眼未來;慮遠是一種素質(zhì),預(yù)知風(fēng)險,必然占據(jù)主動;慮遠更是一種智慧,未雨綢繆,方可防患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