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quán)延赤 李銀橋
毛澤東很“土”嗎?土,加引號的土。
我(李銀橋)以為,這種“土”包含了農(nóng)民的生活習性與革命者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這樣兩個內(nèi)容。從毛澤東的“土”里,你可以看到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過去和延續(xù),看到一個偉大革命家的品格與追求。
毛澤東從來不穿新鞋。一雙新鞋拿來,總是先叫警衛(wèi)人員或是衛(wèi)士代他穿一段時間,舊了,他就要回來自己穿。
戰(zhàn)爭年代,毛澤東不止一次將鞋讓給沒有鞋的戰(zhàn)士穿。這是“我們的干部,要關(guān)心每一個戰(zhàn)士”的表率和榜樣。但是,不穿新鞋,讓戰(zhàn)士穿,是另一種性質(zhì)的“問題”。什么問題?就是個人的習性。有人喜歡穿新東西,衣帽鞋子鮮亮是一種美。毛澤東不喜歡,他保持了農(nóng)民講求實際、實用的習慣,對于衣著以穿起來舒服為第一標準。
“你們年輕人穿新的精神,我歲數(shù)大了穿舊的舒服?!泵珴蓶|將新鞋交給戰(zhàn)士,將舊鞋要回來穿在自己腳上,“我們各取所好”。
毛澤東的個人習慣和外表的落拓不羈,一半來自幼年時的農(nóng)村生活,一半來自長期艱苦的戰(zhàn)爭生活。這一切是適應中國這個農(nóng)業(yè)國的社會環(huán)境和艱苦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的。
歷史為毛澤東留下了很多很多帶了一身補丁的形象。其實,他身上的補丁主要集中在外人看不到的內(nèi)衣內(nèi)褲以及粗線襪子上,而且這些補丁“千姿百態(tài)”“不成方圓”。藍布頭、黃布頭、灰布頭,有什么碎布就補什么補丁,有時找不到布頭還拿用過的醫(yī)藥紗布做補丁。不同時期他說過這樣一些不同的話:“沒關(guān)系,穿里邊別人看不見。我不嫌就行?!薄拔业臉藴?,不露肉不透風就行?!薄拔夜?jié)約一件衣服,前方戰(zhàn)士就能多一發(fā)子彈?!薄艾F(xiàn)在國家還窮,不能開浪費的頭?!薄皼]條件講究的時候不講究,這一條好做到。經(jīng)濟發(fā)展了,有條件講究仍然約束自己不講究,這一條難做到。共產(chǎn)黨人就是要做難做到的事?!?/p>
毛澤東對外衣的補丁還是“講究”的。補丁盡量選用同衣服本色相同或相近的布,補丁的形狀也要盡量整齊規(guī)矩。他這樣提要求:“找塊好布,幫我配合適了。外衣要給外人看,太刺眼了對人不禮貌?!?/p>
進城后,毛澤東在香山雙清別墅接待各民主黨派負責人和各界代表、知名人士。他要見張瀾之前,吩咐我說:“張瀾先生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作了不少貢獻,在民主人士當中享有很高威望,我們要尊重老先生,你幫我找件好些的衣服換換。”
我在毛澤東所有的“存貨”里翻了又翻,選了又選,竟挑不出一件不破或者沒有補丁的衣服。這就是毛澤東進城時的全部家當——沒有一件像樣的新衣服。因為他說過“進京趕考”的話,所以我說:“主席,咱們真是窮秀才進京趕考了,一件好衣服都沒有了?!?/p>
毛澤東說:“歷來紈绔子弟考不出好成績。安貧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我們會考出好成績。”
“現(xiàn)在做衣服也來不及了,要不去借一件?”
“不要借了,補了不要緊,整齊干凈就行。張老先生是賢達之士,不會怪我們的?!?/p>
這樣,毛澤東只好穿了補丁衣服見張瀾,以后又穿這件衣服見沈鈞儒、李濟深、郭沫若、陳叔通……
可我心里總有些難過。我們共產(chǎn)黨打了天下,共產(chǎn)黨的主席竟連一件沒有補丁的衣服都沒有。后來,毛澤東準備上天安門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我才到王府井請王子清師傅為他做了一身新制服。
也許因為毛澤東生性“戀舊”,他從沒扔過一件舊衣服。舊得無法補了,舊衣服就變成補丁布。
那是在陜北楊家溝,我拎著一件磨得薄如蟬翼而某些部位補丁摞補丁、厚似硬紙板的灰軍裝,拿給毛澤東:“主席,你看看吧,再穿就該出洋相了。說不定你作報告,在臺上一做手勢它就會碎成布片了。”
毛澤東接過衣服。沒有他批準,任何衣服不準扔。他將衣服小心翼翼放在大腿上,像撫摸傷病員一樣撫摸那件舊衣,撫平上面的皺紋。
“它跟我參加過洛川會議呢?!泵珴蓶|眼圈忽然濕了,茫然望著那件舊衣沉入靜靜的回憶。片刻,他又歷數(shù)出舊衣的幾件“功勞”,嘆口長氣:“這樣吧,用它補衣服。它可以繼續(xù)發(fā)揮作用,我也能繼續(xù)見到它?!?/p>
他講這些話時的語調(diào),仿佛眼前看到的不是一件舊衣,而是一位患難與共的老戰(zhàn)友。
毛澤東精于算大賬。政治上、軍事上算大賬,生活上也算大賬。
轉(zhuǎn)戰(zhàn)陜北,我來到他身邊,發(fā)現(xiàn)他只有一條毛巾,洗臉擦腳都用那條毛巾,而且那毛巾也沒有什么“毛”了,像個抹布巾。我說:“主席,再領條新毛巾吧,這條舊的擦腳用。擦腳擦臉應該分開嘛?!泵珴蓶|想了想,說:“分開就不平等了?,F(xiàn)在每天行軍打仗,腳比臉辛苦多了。我看不要分了,分開腳會有意見?!?/p>
我撲哧一聲笑,說:“那就新毛巾擦腳,舊毛巾擦臉?!?/p>
毛澤東搖頭:“賬還不能那么算,我領一條新毛巾好像不值多少錢,如果我們的干部戰(zhàn)士每人節(jié)約一條毛巾,這筆錢就夠打一個沙家店戰(zhàn)役了?!?/p>
毛澤東還有塊舊軍毯,很珍貴,外出也要帶著。他習慣將毯子搭在床欄上,下面塞個枕頭,靠在上面辦公批文件。我說過,他有躺床上批閱文件的習慣。宋慶齡知道毛澤東這個習慣后,便送給他一只挺高級的大枕頭。毛澤東對宋慶齡是特別尊敬的。他收下這個枕頭,在床上擺了一段時間,畢竟享受不了,收到倉庫里了。仍是將毯子搭在床欄上,下面塞了自己那個白布蕎麥皮枕頭。他說:“我習慣了,不想變了。”
飲食習慣也許更能反映毛澤東的“土”。
毛澤東離不開茶水,他睡覺醒來并不起床,濕毛巾擦過手臉就開始喝茶,一邊喝茶一邊看報,過一小時才起床。無大事,天天如此。喝完茶用手指頭伸入杯子,把剩茶葉摳進嘴,嚼一嚼吃掉。每天不論換幾次茶葉,殘茶必要摳到嘴里吃掉。這無疑是他幼年時農(nóng)村生活養(yǎng)成的習慣。
毛澤東喜吃粗糧和青菜,有時還饞野菜。進城后,他一直保持這個習慣或者說是傳統(tǒng)。他始終吃紅糙米,而且里面還必要摻上小米,或黑豆,或芋頭。這個習慣當然是戰(zhàn)爭年代在陜北形成的。
毛澤東正經(jīng)吃飯,一般是四菜一湯。這四菜少不了一碟干辣子,一碟霉豆腐;這一湯,有時就是涮盤子的水。但是,毛澤東這種正經(jīng)吃飯的時候并不很多,他太“浪漫”了。
毛澤東從來不愿事事循規(guī)蹈矩,不愿束縛他的個性。他工作起來不分鐘點,吃飯也沒有鐘點,只以感覺饑餓為標準。一天吃兩餐的時候多,也有只吃一餐的時候。若是連續(xù)工作幾晝夜,還可能吃五六頓飯。他不愿意總是正經(jīng)坐到飯桌旁用餐,他保持了“動亂年代的吃飯方式”。在我們衛(wèi)士值班室有個電爐子,有個大搪瓷缸子。經(jīng)常是由我們在電爐上,用搪瓷缸子為他煮一缸麥片粥或煮一缸子掛面,就著生活秘書葉子龍為他做的霉豆腐吃下去,就算一頓飯。這是長年戰(zhàn)爭生活留在他身上的印跡。
他吃飯常使我聯(lián)想到他的書法。他永遠不會把字老老實實寫在格子里。他是信筆寫來,不拘俗套,洋洋灑灑,飄逸豪放,自成風格又無窮無盡地創(chuàng)造著新形式新內(nèi)容。他的每一件作品都體現(xiàn)出他的個性,每一個造型都是獨具一格。把他所有的造型合起來便一體天成,令人感嘆不已。我跟隨他15年,他吃飯始終是隨隨便便,隨心所欲。一把炒黃豆,或是幾個烤芋頭,或是一缸子麥片粥,甚至只是一盤馬齒莧(一種野菜),都可以算作一頓飯。
(摘自《我所知道的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