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能否把作文寫好,除了依靠老師的課堂教學、自己的努力,還要依靠家長的幫助。但有些家長常常不知道該怎樣輔導孩子寫作,今天,我們邀請?zhí)丶壗處熇顟言磥頌榇蠹掖鹨山饣蟆?/p>
家長:
您曾經(jīng)提到,可以讓孩子準備一個筆記本,專門用來積累自己讀到的好詞佳句,以便于寫作。但爸媽如果不提醒,孩子總想不起來記,沒有辦法形成長期的積累習慣。怎樣才能讓孩子主動、自覺地去積累這些素材呢?
李懷源:
我們先說積累素材的原因。為什么要這樣做呢?這是過去的讀書人、學者的成功經(jīng)驗。他們經(jīng)常把讀到或聽到的好觀點、句子記錄下來,時常翻出來閱讀思考。很多作家也隨身攜帶小卡片、筆記本,一有靈感就記錄下來,這些長期積累下來的文字常常成為他們創(chuàng)作的源泉。所以這種積累素材的方法就一代代傳承了下來。
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學者做研究、作家著文章,他們積累素材是因為他們有目標、有動力去做這件事,也有明確的方向。小學生積累素材,往往都是為了記而記。為什么要記?記了之后用在哪里?這些問題他們都不明確。所以對很多孩子來說做這件事沒有意義,他們很難堅持。
搞清楚這些問題后,我們指導孩子寫作時就有了方向。要跟孩子說,好詞佳句的摘抄不是簡單地記錄,還要分門別類地“歸置”——動詞和動詞放在一起,形容詞和形容詞寫到一塊兒,表示顏色的詞語統(tǒng)一歸納,含有“月”的詩句做一個集合……這樣在調(diào)用的時候就非常方便了,而且每一條記錄都要為使用做準備,不管寫哪類作文,每次寫的時候都要翻看自己記錄的動詞、形容詞、成語、諺語,時常翻看也許就能迸發(fā)出靈感,而且很多時候,這些詞句也可以直接引用到自己的作文當中。
慢慢地,孩子就會知道自己積累的都是好東西,用起來方便,而且能讓他寫作文時詞匯更豐富、想法也更多,寫作文因此也會變得容易許多。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積累素材產(chǎn)生一種“上癮”的感覺,這個時候,就算成功教會孩子積累素材的方法了。
這相當于讓孩子從一個研究者的角度去搜集資料,知道怎樣搜集、分類和研究材料。當孩子掌握了這些技能,積累這件事就會變得像探險、考古一樣有意思。
家長:
我覺得這個方法不僅對學校中的孩子有用,對很多文字工作者也很有幫助。小學階段,孩子積累素材不會面面俱到,您認為孩子應(yīng)該做哪些必備的積累呢?
李懷源:
小學階段,“好詞”以動詞為主,“佳句”以對話為主,所以這個階段動詞和對話是小學生最應(yīng)該積累的。比如,表示“看”的一字詞有“瞅”“瞟”“瞪”“盯”“觀”“瞧”等,二字詞有“打量”“端詳”“環(huán)顧”“瀏覽”“極目”等,顯然,這些詞都比“看”字要生動,含義更加豐富。假如孩子多積累一些這樣的詞,并能夠根據(jù)情境適當應(yīng)用,那么寫人、記事的文章一定會相當生動。小學階段孩子看的故事和課文中有很多對話,這些對話用詞生動準確,寫得特別有意思,能再現(xiàn)情境、凸顯人物形象,實用性也很強,也是應(yīng)該積累的。其實,讓孩子積累能讓他覺得恍然大悟或者十分有趣的對話就可以,不必過于追求寫得好、寓意深刻等大人看重的標準。
李懷源
北京教育學院副教授,北京市語文特級教師。中小學(中職)語文國家教材建設(shè)重點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員,教育部國培計劃”第三批專家?guī)鞂<?,北京大學“國培計劃”課程開發(fā)專家,“北京市中小學名師發(fā)展工程”實踐導師,《中國教育報》“2015年度推動讀書十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