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舟
在浙江省余姚市,與著名的河姆渡遺址相距約7千米的田螺山史前村落里,先民們仍過著狩獵采集為主的生活,他們每年都能捕獲一些灰黑色羽毛的鴻雁。也許是再平常不過的一天,先民們外出狩獵收獲頗豐,有太多的獵物等著被享用。至于角落里被綁著翅膀且兇狠叫囂的幾只大雁,由于長途飛行,還要躲避天敵,能量消耗太大,導致體形過于苗條,看起來沒什么吃頭,就暫且關起來養(yǎng)肥了再吃吧。
不再需要長途跋涉的大雁,在史前村落里過起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它們吃著先民們喂養(yǎng)的野果、草葉、谷糠,喝著村落里的水,在悠閑的日子里安然發(fā)胖,體重肉眼可見地增長。飽暖思“繁衍”,河姆渡先民們驚喜地發(fā)現,這些大雁喪失了“逃志”,開始安心地在小窩里撫育后代。雖然剛開始幼雁成活率不高,但它們努力適應著田螺山的新生活。歲月悠悠而過,大雁們繁衍出一代又一代幼雁。新一代的小家伙們雖還保留了兇猛的性情,見到陌生人闖進它們的領地,就追著用嘴去擰,但身體已經越來越笨拙了,很容易被人抓住。因為長期缺乏飛行訓練,這些“雁”的飛行技術嚴重丟失,只能站在高坡上往下俯沖,簡直不堪稱之為鳥。偶爾有野生鴻雁飛到村落里,雖然它們和家養(yǎng)大雁外形很像,但先民們一眼就可以看出區(qū)別:與野生大雁相比,被圈養(yǎng)的家伙們明顯體形更肥大,身體更笨重。它們被賦予了新的名字——鵝。
鵝,用鮮美的肉質回饋著主人,最后連骨頭也一并深埋在這片熱土上。多年后,它們與一個國際考古團隊在田螺山遺址不期而遇。這些細長管狀的尺骨、股骨、脛跗骨、跗跖骨,最短的才2厘米,歷經幾千年歲月仍保存完好,泛著微黃的光澤。專家對遺址中挖掘出的232根鵝骨使用放射性碳測年法做測定,確定了這些鵝大約生活在7000年前。進一步測定它們的死亡年齡時,專家發(fā)現有4根鵝骨來自8周齡至16周齡的幼鵝。這個重要證據意味著,這些幼鵝只能是在田螺山附近孵化的,因為它們實在太小了,尚未具備遠距離飛行的能力,只能在繁殖地附近出現,不可能從其他地方飛過來。何況,田螺山并不具備成為野生大雁自然繁殖地的條件。
專家對這些骨骼進行氧、碳、氮同位素分析,發(fā)現成年個體中包括本地馴化和外地遷徙兩類。此外,氮穩(wěn)定同位素組成表明,在田螺山人工飼養(yǎng)的成熟鵝食用的食物和遷徙的大雁也不相同,它們很可能已經享受到了河姆渡先民栽培的史前水稻。從形態(tài)上看,被馴化的成熟鵝體型大致相同,而遷徙的成熟野生大雁則個體差異較大。這些強有力的證據都進一步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河姆渡先民就開始了對鵝的圈養(yǎng)繁殖。不過,田螺山古村落的鵝仍處于馴化的早期階段。
2022年3月7日,這些發(fā)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研究成果,意味著鵝很可能是第一批被馴化的鳥類。過去,人們普遍覺得雞是最先被馴化的。這個十二生肖中唯一的家禽,其祖先很可能來自亞洲南部一種名為紅原雞的野生鳥類,但一直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也有觀點認為,關于家養(yǎng)雞的確鑿證據出現在5000年前左右。但是,參與田螺山考古研究的勒布拉瑟爾說:“根據我們目前掌握的證據來看,鵝早在雞之前就被馴化了。我認為這是真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