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2012 年11 月至2013 年1 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翼城縣城北部1 千米處的唐霸大道建設(shè)工程施工范圍內(nèi)進(jìn)行了考古發(fā)掘,共清理漢墓23 座、宋金墓13 座、元墓4 座、明墓6 座、清墓8 座。 發(fā)掘地點位于老君溝村東2 千米, 是葦溝-北壽城遺址的一部分。 (圖1)本文對其中4 座元代墓葬發(fā)掘情況簡報如下。
圖1 老君溝墓地位置示意圖
1.墓葬形制。M4 為豎井墓道單磚室墓,由墓道、甬道、封門磚和墓室組成,方向182°。 該墓曾被盜擾,墓室頂部無存。 (圖2)
圖2 M4 平、剖面圖
墓道 位于甬道南部,長方形,直壁,平底。 長1.6 米,寬0.55 米,深1.04 米。
甬道 位于墓室南壁中部, 長方形。下部平磚順砌,0.72 米起券,上部拱頂,僅留北部頂磚。 寬0.43 米,高0.92 米,進(jìn)深0.45 米。
封門磚 青灰條磚封堵于甬道后部,封堵方式為一丁一伏,殘留9 層,高0.75 米。
墓室 近方形。 南北長1.8 米,東西寬1.86 米,殘高1.06 米。墓底縱橫鋪磚,甬道及其以北區(qū)域低于墓底0.28 米,使其成為“凹”字形磚床。東、西壁在距棺床0.6 米的地方各砌一小龕。 東龕距南壁0.78 米,寬0.12 米,殘高0.08 米,進(jìn)深0.13 米。 西龕距南壁0.4 米,寬0.15 米,殘高0.08 米,進(jìn)深0.13 米。 棺床上未見葬具及尸骨,西南角出土鐵獸2 件、鐵燈盞1 件。
2.出土器物。 有鐵獸、鐵燈盞共3 件。
鐵獸 2 件。標(biāo)本M4:2,雙立耳,五官不可辨,腹部扁瘦,短尾翹起,四肢直立于底座上。 長7.3厘米,通高6.2 厘米。(圖3-1)標(biāo)本M4:1,足殘,頭上有耳,五官不可辨,尾部粗大。 長7.5 厘米,殘高4.7 厘米。 (圖3-2)
鐵燈盞 1 件。 標(biāo)本M4:3,圓形,一側(cè)有半圓捉手??趶?0 厘米,通高4.8 厘米,足徑3.4 厘米。(圖3-3)
圖3 M4 出土物
1.墓葬形制。 M19 為豎井墓道土洞墓,由墓道、甬道、墓室組成,方向190°。 (圖4)
圖4 M19 平、剖面圖
墓道 位于甬道南部,近長方形,直壁,平底。長1.9 米,寬0.6~0.68 米,深1.72 米。
甬道 位于墓室南壁中部,長方形,拱頂。 寬0.68 米,高1.1 米,進(jìn)深0.5 米。
墓室 大致呈抹角梯形,拱頂。 墓壁斜直,壁面平整。 長1.3 米,南寬1.2 米,北寬1.48 米,高1.1 米。 (圖5)墓室中東部并列堆放兩具尸骨,頭東面上。 經(jīng)鑒定南側(cè)人骨為男性,年齡18~19 歲。北側(cè)人骨為女性,年齡20~23 歲。 未見葬具。 南側(cè)人頭附近出土銅鏡1 件。
圖5 M19 墓室
2.出土器物。 有銅鏡1 件。
銅鏡 1 件。 標(biāo)本M19:1,圓形。 背面平緣,圓紐,無座。 紐周圍有3 個高浮雕式的猛獸,呈逆時針環(huán)繞,首尾相連。其一似獅,短首,有頭鬣,弓背,散尾,伏于地。另兩個形象相同,龍首,吐舌,露齒,一個頭鬣前伸,一個頭鬣后揚,弓背甚高,腹中部俱有一眼,魚尾,或為魚龍。 外圍由內(nèi)及外呈階梯式三周紋飾,依次為短線紋、鋸齒紋、三角紋。直徑14.5 厘米,緣高0.5 厘米,厚0.3~0.4 厘米。 (圖6)
圖6 M19 出土銅鏡(M19:1)
1.墓葬形制。 M22 為豎井墓道磚券單室墓,由墓道、甬道、封門磚和墓室組成,方向173°。 (圖7)
圖7 M22 平、剖面圖
墓道 位于甬道南部,長方形,直壁,平底。 長1.8 米,寬0.7 米,底部北寬0.9 米,底距現(xiàn)墓口2.85 米。 東、西兩壁中部各掏挖4 個腳窩,上下錯位,間距不等,腳窩口寬0.15 米。
甬道 位于墓室內(nèi)壁中部, 前端為生土過洞,后端磚砌拱頂。 前端寬0.9 米,高1.38米,進(jìn)深0.2 米;后端寬0.63 米,高1.16~1.24米,進(jìn)深0.4 米。
封門磚 青灰條磚封堵于磚砌甬道口,封堵方式為3 丁13 伏, 頂部插亂磚。 磚高1.38 米。
墓室 于地面開挖邊長2.4 米的方坑,在坑內(nèi)磚砌墓室。 墓室近方形,八角穹隆頂。東西長2.12 米,南北寬2.08 米,高2.45 米。(圖8)墓底縱橫鋪磚,甬道及其以北區(qū)域低于墓底0.35 米,使其成為“凹”字形棺床,棺床側(cè)面砌須彌式床腿。 墓壁平磚錯縫平鋪。北壁中間砌板門,高0.41 米,寬0.36 米,由門砧、門檻、立頰、上額組成,無門扇。 板門兩側(cè)各砌直欞窗一個,高0.36 米,寬0.41 米。南壁甬道西側(cè)砌一檠燈,凸出壁面,上部留一磚窩,內(nèi)置鐵燈盞。 墓壁四角上部疊澀回收,兼具斗拱作用。 墓室未見葬具, 東西兩側(cè)各置尸骨一具。 西側(cè)人骨, 除頭骨和部分胸骨外,余皆呈粉狀,性別、年齡不詳,頭北面上。 東側(cè)磚床上人骨殘缺不全,經(jīng)鑒定為男性,35 歲左右,頭北,面向不詳。 西側(cè)人頭旁見一銅簪,東側(cè)人頭北見銅鏡1 件、鐵獸2 件。
圖8 M22 墓室
2.出土器物。 有銅鏡、銅簪、鐵燈盞各1 件,鐵獸2 件。
銅鏡 1 件。 標(biāo)本M22:1, 紋樣同前鏡。 直徑14.5 厘米,緣高0.5 厘米,厚0.3~0.4 厘米。(圖9-1)
銅簪 1 件。 標(biāo)本M22:3,略殘,“U”形。 長10厘米。 (圖9-2)
鐵獸 2 件。 標(biāo)本M22:2-1,耳、尾俱殘。 橢圓形臉,腰略顯瘦長,四腿直立于底座上。 長6.5 厘米,通高6.3 厘米。 (圖9-3)標(biāo)本M22:2-2,耳殘。橢圓形臉,頭高昂,平背,短尾上翹,四腿直立于底座上。 長6 厘米,通高6.3 厘米。 (圖9-4)
鐵燈盞 1 件。標(biāo)本M22:4,形狀同前盞??趶?0.2 厘米,通高4.8 厘米,底徑3.4 厘米。(圖9-5)
圖9 M22 出土物
1.墓葬形制。 M27 為豎穴墓道磚券單室墓,由墓道、甬道、封門磚和墓室組成,墓道與墓室之間呈弓背“刀”形,方向175°。墓室頂部無存。 (圖10)
圖10 M27 平、剖面圖
墓道 位于甬道南端,向西南折曲。 近長方形,直壁,平底。長1.85 米,南寬0.5米,北寬0.65 米,深1.4 米。
甬道 位于墓室東側(cè),東壁和墓室東壁在一條直線上,前端為生土過洞,寬0.62~0.95 米,高1.12~1.17 米,進(jìn)深0.45 米。 后端磚砌拱。 寬0.62米,高1.17 米,進(jìn)深0.37 米。
封門磚 兩重, 青灰條磚丁立, 外側(cè)殘存4 層,高0.68 米。 內(nèi)側(cè)下部五層丁立,夾1 層伏磚,高0.83 米。封門磚長0.33 米, 寬0.16 米,厚0.05 米。
墓室 平面近方形。 南北長1.94 米, 東西寬1.83米,殘高1.3 米。 墓室縱橫鋪磚,甬道北1.62 米×0.62 米的區(qū)域低于墓室0.37 米,使其余部分成為棺床。 墓室條磚錯縫平鋪。 北壁中間砌板門,由門砧、門檻、立頰、門額、門簪、門扇組成,西側(cè)門扇半掩,門額上雕菱形門簪兩枚。板門東側(cè)壁上砌一方形壁龕。東、西壁中部各砌直欞窗一個,殘存榑柱、立頰、下串,距棺床0.58 米,寬1.15 米,殘高0.4米。 東窗有欞條13 根,西窗有欞條12 根。 墓室未見葬具及尸骨,東北角見瓷碗和鐵獸各1 件,北壁東側(cè)壁龕內(nèi)有瓷碗1 件。 (圖11)
圖11 M27 墓室
2.出土物。 有瓷碗2 件,鐵獸1 件。
瓷碗 2 件。標(biāo)本M27:1,淺瓷胎。敞口,方唇,弧腹,圈足,挖足過肩。 內(nèi)壁施醬釉,內(nèi)底有澀圈,外壁施釉至上腹部。 口徑9.4 厘米,通高3 厘米,足徑3.4 厘米。 (圖12-2)標(biāo)本M27:2,白瓷胎。 器形同前。內(nèi)壁施白釉,有開裂現(xiàn)象,內(nèi)底有澀圈,外壁施釉至上腹部。 口徑9 厘米,通高3.4 厘米,足徑3.8 厘米。 (圖12-3)
圖12 M27 出土物
鐵獸 1 件。標(biāo)本M27:3,長臉,長耳,短頸,翹尾,身體較短,四腿直立于底座,尤顯其長。 長6.7厘米,通高8.5 厘米。 (圖12-1)
這4 座墓葬均未出土明確的紀(jì)年材料, 其年代可以通過與周邊地區(qū)同類墓葬的形制和出土器物進(jìn)行比對而判定。
土洞墓M19 墓葬形制與河南三門峽上村嶺元墓[1]相近,磚室墓M4、M22 墓葬形制與翼城原村元墓M1[2]相近。 M27 出土的瓷碗與侯馬元墓[3]出土的器物類似。 M19、M22 出土的銅鏡與侯馬喬村元墓M58[4]、曲沃曲村元墓M6022:4[5]1124出土的銅鏡較為類似,為金元時期作品。M4、M22、M27 出土的鐵獸同長治地區(qū)元墓[6-7]中出土鐵牛較為類似,同宋金時期出土的鐵獸[8]相比形體較小,足部有一方形底座,反映了時代風(fēng)格的變化。M22 出土的鐵燈盞與曲沃曲村元墓M6241:3[5]1121相近。由此可判定這4 座墓葬的年代為元代。
老君溝墓地發(fā)掘的元代墓葬皆為方形單室墓,墓葬形制與整個北方地區(qū)相比差異不大。墓葬器物組合較為簡單,數(shù)量較少,以鐵獸及鐵燈盞為主,個別墓葬有瓷碗、銅鏡等,鐵獸應(yīng)是起鎮(zhèn)墓作用。 本次發(fā)掘的墓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代墓葬風(fēng)格, 為該地區(qū)的元代考古及經(jīng)濟社會狀況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執(zhí)筆:王宇航 陳海波 王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