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蒼
談起西湖之美,湖畔垂柳自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最近一起“西湖換柳”事件,險些讓西湖丟了由古至今的文化“標配”。
在近期杭州西湖景觀改造過程中,有關部門移走7棵沿湖病柳,在原地加種月季花。此舉引發(fā)廣泛關切后,管委會在尊重專家、市民等各方意見基礎上,進行補種。
杭州市就此召開“西湖風貌和文化保護”民意懇談會,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劉捷聽取相關人士意見建議,直言西湖換柳事件破壞城市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歷史文化風貌,傷害人民群眾對杭州的美好記憶和深厚感情,教訓十分深刻;各有關方面要認真反思、提高認識,扛起保護西湖的使命擔當。
西湖換柳,初衷未必“壞”。正像景區(qū)管委會說的,被移走的7棵柳樹與高大懸鈴木相鄰,長期得不到充足光照,老化、空洞、傾斜現(xiàn)象嚴重,當?shù)毓芾硖幉抛鞒鲆屏鴽Q定。
這么一個決策,為啥會激起輿論風波?
對景區(qū)管理者而言,移走病樹是園林管理慣常做法,不妨說做就做??稍诤贾菔忻褚约笆煜の骱v史文化的廣大游人眼里,柳樹不僅是西湖美景的直接體現(xiàn),更承載著大家對特定文化意境的深層眷戀。
本次換柳事件發(fā)生后,有關方面迅速反應、還柳于民,這在某種程度上值得肯定。但從全國看,近年類似事件不時發(fā)生,給城市管理者敲響警鐘。
比如,在城市景觀更新過程中,應始終堅持“最小干預”原則。
又如,各地應依照現(xiàn)實情況具體分析應對,建立“綠評”制度,聯(lián)合政府部門、專家學者、市民代表,對重大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的環(huán)境影響作出評估建議。
結合本次“西湖換柳”輿情看,城市管理更要“思民心”。依照現(xiàn)行《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暫行條例》,重大決策要遵循“科學、民主、合法”三原則,決策者不僅要憑借科學思維、利用科學手段進行合法決策,也要充分吸取各方意見,保障市民通過多種途徑和形式參與決策。
民有所呼,政有所應。決策者要自覺尊重群眾訴求,尤其要在群眾關切度高的大事小情中做好民意調查、溝通解釋工作。一聲招呼也不打,一味大干快上、拍腦門決策,只會激化矛盾、犯下“眾怒”,不僅事情做不成,還丟了群眾路線之本。
(摘自“俠客島”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