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秀麗
《項脊軒志》是明代“唐宋派”作家歸有光的散文名作。
全文共有六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記錄了修葺項脊軒前后的情況,描寫了軒室的環(huán)境。第二、三自然段寫人事的變遷,追憶家中的親人(包括“母親”
“祖母”);其中,對母親的追憶是借老嫗之口完成的。最后兩個自然段為補記的內容,主要追憶了“亡妻”;此部分內容雖為補記,但與前文風格一致,渾然一體。
針對這篇文章,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它。比如,可以從軒中的美景入手,欣賞景色之美,探究文章的寫作特色;可以從“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入手,探討作者因何而悲,因何而喜;還可以從表達方式入手,探究文章的語言風格。其實,無論從哪個角度入手,都是圍繞“寫了什么”“怎么寫的”來思考。對此,筆者則想從“為什么這么寫”這個角度作一些探討。
一些讀者會從“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入手分析,認為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句子。上文記敘了作者整飭書齋,在軒中讀書的事情。這些都是“可喜”
的。下文追憶了“母親”“祖母”“妻子”。如今物是人非,的確“可悲”。但是,我們如果深入地分析文本,就會發(fā)現(xiàn),文中的很多內容都是悲喜交集的。項脊軒有百年的歷史,破敗不堪;“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雞棲于廳”,大家族分崩離析……這些都是“可悲”的。但是,“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作者對家人懷有深情;“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作者劫后余生……這些都是“可喜”的。作者并未將這些內容分開來寫,因此“悲”與“喜”的情感也是交織在一起的。
在深入品讀本文的過程中,讀者要思考“作者為什么這么寫”。項脊軒是作者的書齋,但他對自己在軒中讀書的情景其實著墨并不多,而是用大量的筆墨來寫與項脊軒有關的人。他選擇的人分別為“母親”
“祖母”“妻子”。作者為什么這樣選材?僅僅是因為她們都來過項脊軒嗎?
我想用一句話來概括自己對這篇文章的理解:借一閣以記三世之遺跡,憑此軒而抒家族之憾恨。我們只有深入地閱讀文章,明白“作者為何而悲”,才可能讀懂這篇文章。
教材刪掉了原文中的一段議論。該段落原本在第四自然段的后面,內容如下: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懷清臺;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區(qū)區(qū)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
這一段恰恰是我們走進歸有光內心世界的一把鑰匙。作者將自己比作“昧于一隅”的孔明,認為自己能為世所聞,名揚天下。雖然自己可能會被人嘲笑為“坎井之蛙”,但誰能否定一個意氣昂揚的少年讀書郎的鴻鵠之志呢?
后來,事實是怎樣的呢?歸有光寫成《項脊軒志》之后,帶著長輩們的期望,懷著對未來的憧憬,繼續(xù)在項脊軒中閉門苦讀。然而,5 年、6 年……15 年過去了,他還只是一介書生,并未能在鄉(xiāng)試中中舉。少年時的豪言壯語越發(fā)讓他感到焦灼。而這種焦灼是當時的讀書人普遍存在的一種情緒。因為在當時,讀書人只有通過科舉考試才能改變自己的身份,實現(xiàn)階層的跨越。讀書、應考、中舉、顯身揚名、光宗耀祖、恩蔭父母、夫榮妻貴,在以“官本位”為核心的封建社會,是士子們普遍追求的理想。寒門士子只有通過讀書,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理想。而書齋,正是他們實現(xiàn)這一理想的地方。
自隋唐實行科舉取士制度以來,寒門士子有了晉升的通道。通過科舉考試入朝為官可以說是一條“捷徑”,也是光明正大的一條路。新科進士躊躇滿志、人生得意。孟郊曾在《登科后》中寫道:“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弊缘弥庖缬谘员怼:T學子一旦中舉,就是“朝田舍,暮殿堂”,可以迅速改變身份,光宗耀祖,光耀門楣。不僅家族中的男性可以沾光,女性也可以因此而受到封賞。
清代兩江總督尹繼善是雍正朝的重臣,其父為東閣學士兼兵部尚書尹泰。尹繼善的生母徐氏為尹泰的小妾,在尹府沒有地位。尹繼善為此很難過。雍正得知后,為籠絡和收買人心,下旨封尹繼善的生母徐氏為一品誥命夫人。從此,尹泰還得向自己的妾室行禮。
了解了這些,我們就能明白歸有光為什么在寫自己的書齋時,會回憶起自己生命中的三位女性了。
在回憶“母親”時,作者在文中描寫了這樣一個細節(jié):“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塑造了一位溫柔、慈愛的“母親”的形象?!皟鹤印痹陂T內,“母親”在門外。這一內一外是靠血脈親情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一細節(jié)也暗含作者對“母親”早逝的感慨,以及無法報答母親的遺憾。
在回憶“祖母”時,作者也只寫了一個場景?!白婺浮痹陔x開時“以手闔門”,將關心與期待都凝聚在這個動作之中?!瓣H門”,就把世俗對孫子的干擾擋在了門外。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對孫兒的殷切希望溢于言表?!绊曋?,執(zhí)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對孫兒的厚望、激勵令人動容。然而,作者在寫作此文時,深感自己有負祖母的期望,心中充滿了愧疚,不禁痛哭流涕,“長號不自禁”。
以上是歸有光在年輕時所寫的。后面兩段文字則是作者在15年后補記的。一些讀者會關注作者在結尾處所寫的那株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边@個意象的確具有悲劇的意味。但大家忽略了這一自然段仍然是在寫項脊軒。作者憶起“妻子”來項脊軒“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的甜蜜往事,也記錄了“妻子”歸寧后轉述諸小妹的話:“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
“妻子”來軒“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展現(xiàn)了她對“丈夫”這個讀書人的仰慕之情。在“妻子”的心里,“丈夫”一定能夠出人頭地?!捌拮印蹦锛业男∶貌恢沃^閣子,說明兩家人在地位和見識上是不同的。
可以說,歸有光生命中三位非常重要的女性都把溫柔、慈愛、期待留給了他,但他卻辜負了她們。他沒能通過讀書實現(xiàn)恩蔭祖母、母親、妻子的愿望。這才是他悲從中來的深層原因。
我們在關注一篇作品時,不僅要關注作者寫了什么,還要關注他沒寫什么。如果說,在一個人的生命中,女性意味著溫柔、慈愛、溫情的話,那么男性就意味著理想、方向、引領。對歸家的男性們呢?作者寫了沒有?寫了,但只是輕輕帶過。“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笔甯競兎旨伊耍蠹彝シ直离x析?!皷|犬西吠”為借代手法,可以想象各家人之間矛盾重重?!半u棲于廳”對于一個崇尚詩禮的讀書人來說,絕對是讓人無比痛心的事。而作者久居軒中,能以足音辨人,顯然可見他對家人懷有無限的深情。歸家男性的“缺位”,讓作者認識到自己必須肩負起振興家庭的重任。
補記大約是在作者33歲時所作,可是自18歲應鄉(xiāng)試以來,經過每三年一屆的多次鄉(xiāng)試,作者一直未能中舉。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爆F(xiàn)在,作者而立之年已過,年輕時的豪言壯語已變成今日內心難言的苦澀,歲歲科考卻看不到曙光,看不到希望。說不出的悲才是最大的悲涼。所以,在補記中,作者只能通過那亭亭如蓋,默默無語的枇杷樹來表達自己內心無法說出的苦澀和凄涼。沒有了18歲時“余泣,嫗亦泣”的無聲下淚,沒有了少年時“長號不自禁”的情感奔涌不加節(jié)制。所有的情感都潛藏在看似尺水無波的平靜里。
一“軒”寄情,試問悵恨深幾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