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鵬,雷永琴,田 燕,馬瀟源
(寧夏大學農學院 寧夏,銀川 750021)
古茶樹是指山茶科山茶屬且樹齡100 年以上的野生型茶樹、栽培型茶樹,用于制作飲用茶。古茶樹資源是指栽培型、過渡型、野生型古茶樹以及由古茶樹與其他物種和周邊環(huán)境形成的古茶樹群落,其具有林木資源和經濟作物的雙重屬性,既有自然資源屬性,又有財產屬性。
古樹茶從本質說不是一種茶,而是一種原料,它可以通過特殊的工藝發(fā)酵壓制成普洱茶,同樣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制成紅茶、綠茶等其他茶類,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文化價值。近年來,隨著古樹茶“品牌效應”顯現,古茶樹的價值也被不斷發(fā)掘出來。由于古茶樹資源具有稀缺性,其相關茶產品價格也是節(jié)節(jié)攀升,部分茶農為了短期利益,過度采摘古茶樹、古茶樹生長環(huán)境不同程度遭到破壞,導致古茶樹資源嚴重退化、數量不斷減少。保護古茶樹,實現古茶樹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刻不容緩。
臨滄市地處云南省西南部,東臨普洱市,西接保山市,北靠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與緬甸接壤,處于怒江和瀾滄江之間,境內河谷縱橫,重巒疊嶂,海拔在450m 至3504m 之間,高差巨大,全市年平均氣溫在16.5℃~19.5℃之間,全年日照時長2000h以上,光質好,無霜期高達290d 以上,年降水量在1100~1500mm 之間,是我國最適宜茶樹種植的地區(qū)之一,也是目前國內古茶樹存量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地區(qū)。據臨滄市林草局2020年統計,臨滄市古茶樹資源面積41.32 萬畝,占全省總面積的46.8%,其中野生型古茶樹面積33.58萬畝,栽培型古茶樹面積7.74萬畝,共1083.47萬株,其中野生型598.43萬株,栽培型485.04 萬株。從統計數據可知,臨滄市的滄源縣和永德縣野生古茶樹面積巨大,分別占野生古茶樹分布區(qū)面積的28.37%和27.32%,云縣和鳳慶縣栽培古茶園面積最廣,分別占栽培古茶園面積的29.71%和23.75%,古茶樹總面積最多的是滄源縣,達87646 畝,古茶樹群落資源主要集中在雙江縣勐庫鎮(zhèn),面積約12000 畝,是目前國內外已發(fā)現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古茶樹群落,其中冰島古茶園是勐庫大葉茶的原種園。雙江縣邦馬大雪山天然林中保存著世界上最古老的野生古茶樹群落,鳳慶縣香竹箐古茶樹是世界上現存最粗壯最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樹(表1)。
表1 臨滄市古茶樹分布情況
從整體上看,臨滄市大部分的古茶樹、古茶園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較好。但由于近50 年來人口持續(xù)增長,一度出現大面積毀茶種糧的情況,使古茶樹面積持續(xù)減少。另一方面,由于茶農采用單一化茶園種植替代原始古茶山和古茶園,或在古茶樹、古茶園周圍建設新茶園導致基因發(fā)生變化,致使古茶樹資源面臨退化的風險。還有一些原本處于森林覆蓋地區(qū)的古茶樹群落,由于開發(fā)建設毀壞森林,導致古茶樹群落賴以生長的森林生境遭到破壞,古茶樹的生長受到嚴重影響。
近年來隨著市場上由古樹茶加工而成的天然有機茶熱度高漲,資本炒作不僅打亂了整個普洱茶的價格體系,還帶來了一個更嚴重的后果,那就是對于古茶樹的過度采摘。茶農為了追求眼前利益,縮短了古茶樹的采摘周期,同時為了保持古茶樹的天然、無污染的特性,大量采摘茶葉的同時卻沒有給茶樹補充肥力,導致古茶樹生長營養(yǎng)不良,葉片變薄、品質下降。已經導致臨滄古茶樹、古茶園這一重要的世界性自然和歷史文化遺產面臨嚴重危機。
由于茶農普遍缺乏科學栽培管理古茶樹的相關知識,粗放的栽培管理方式使古茶樹的生存遭受了巨大的威脅。雖然臨滄市的古茶樹資源總量較多,但是缺乏合理的管理養(yǎng)護措施和積極的保護意識,古茶樹資源日漸衰退。目前臨滄市古茶樹各類保護管理人員專業(yè)素質較低、業(yè)務能力較弱,在古茶樹資源保護利用方面,難以提出針對性的措施,且在古茶樹監(jiān)測、病蟲害防治研究等方面科研項目滯后,缺乏有力的技術支撐。古茶樹資源保護與利用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已嚴重危及到古茶樹的生存和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
一方面,目前臨滄市政府針對古茶樹資源保護問題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加之古茶樹分布的各區(qū)域經濟發(fā)展不均衡,相關的管理措施也難以落實。另一方面,臨滄市未設立專項保護資金用于古茶樹資源的保護,現有資金投入渠道主要是依托自然保護區(qū)、天然林保護等項目,投入的資金極為有限,同時關于古茶樹資源的保護缺乏頂層設計,地方政府對古茶樹保護的重視程度不足,古茶樹資源保護管理等相關工作落實困難,保護工作壓力巨大。
臨滄是世界茶樹的原產地之一,也是茶文化的發(fā)祥地,是世界茶文化的“根”和“源”,而古茶樹是古樹茶文化的基礎,是古樹茶文化的本源實物,正是因為這些千年古茶樹的存在,臨滄的古樹茶文化才得以延續(xù)。作為歷史上茶馬古道的重鎮(zhèn),臨滄市擁有豐富多彩的古樹茶文化,采茶、種茶、制茶的歷史悠久,茶歌、茶舞、茶藝、茶俗文化更是源遠流長。但是,目前臨滄市對古樹茶文化的挖掘層次較低,對臨滄古樹茶文化的宣傳更多的是體現其在古茶樹起源地帶的歷史意義上,而缺乏對古樹茶文化進行與時俱進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另一方面,臨滄市對古樹茶的品牌挖掘和塑造嚴重不足,未能形成與古樹茶這一極具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的稀缺資源相匹配的區(qū)域文化品牌,這就導致臨滄古樹茶未能形成市場影響力和號召力。
原生環(huán)境的保護和修復,是古茶樹健康生長的關鍵。在古茶樹保護管理區(qū)嚴禁新建房屋、毀林開墾、亂砍亂伐、砌坎筑壩,挖掘采石、排放污水、傾倒垃圾等破壞古茶樹生境的行為,維護古茶山生態(tài)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清理整治古茶樹周邊村莊違法違章建筑,結合古茶村莊建設發(fā)展規(guī)劃,有計劃地遷出古茶樹保護范圍內影響古茶樹生長環(huán)境的居住戶、加工廠和其他建筑物,恢復和改善古茶園周邊生態(tài)環(huán)境。在生態(tài)修復方面,堅持人工修復與自然修復相結合的原則,采用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茶地補植遮蔭樹等技術措施,修復古茶山受破壞的生境。
古茶樹種質資源的保護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百年大業(yè)。要實現古茶樹資源的源遠流長和永續(xù)利用,首先,要確立寬嚴相濟、分級分類因地制宜地保護模式。古茶樹資源類型豐富,不同樹齡的茶樹,具有不同的價值,保護價值和目標都不盡相同,保護的側重點也會不一樣,應建立和完善古茶樹資源的分級分類保護模式,精細化管理,寬嚴相濟,科學保護。第二,制定古茶樹保護管理區(qū)區(qū)劃,充分考慮邊緣效應對物種的影響,對古茶樹資源保護管理區(qū)域實施分級分類管理,提升古茶樹資源保護利用水平。第三,設立專項保護資金用于古茶樹資源的保護,拓寬資金投入渠道,加強資金使用的監(jiān)察力度,確保資金切實用在刀刃上,同時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和地方對古茶樹保護的重視程度,從而進一步推進古茶樹種質資源的保護。
臨滄古茶園是最典型的有機茶園,而臨滄古樹茶則是品質最好的有機茶。臨滄古樹茶要走可持續(xù)的發(fā)展道路,就必須加強古茶山、古茶園的建設,大力發(fā)展無公害茶葉,開發(fā)有機茶產品。同時,古茶樹資源保護管理單位、管護人員,應結合自身特點和發(fā)展需求,開展對古茶樹資源保護管理、科研、宣傳、數據管理、執(zhí)法、巡護等專業(yè)技能培訓,不斷提高古茶樹保護管理各類人員專業(yè)素質和業(yè)務能力。同時結合宣教、巡護等工作,開展適用技術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古茶園茶葉采摘、樹體養(yǎng)護、古茶樹提質增效、病蟲害監(jiān)測與防治、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與修復等實用技術,切實提升古茶樹保護管理水平。
臨滄古茶樹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是中國茶文化史上一朵絢麗的奇葩。實現臨滄古樹茶文化的發(fā)展和繁榮,首先要充分挖掘以“錦繡茶尊”為代表的天下茶尊歷史文化,讓世界真正認識和認可臨滄古樹茶文化,真正知曉臨滄古樹茶產品原生態(tài)、高品質的地緣優(yōu)勢,從而更好的打造臨滄古茶品牌,更好的傳承臨滄古樹茶文化。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臨滄目前冰島、滇紅、昔歸等知名古樹茶品牌,打造更具影響力的茶產地文化、茶產品文化、茶企業(yè)文化、茶歷史文化,提升臨滄古樹茶文化的滲透率和影響力,進而提升臨滄古樹茶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最后,要辦好茶博會,以茶博會為平臺,加強臨滄與國內外茶商、茶企的交流與合作,擴大招商引資力度,促進臨滄古樹茶文化的發(fā)展,讓國內外更多的人領略臨滄古樹茶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