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鈺潔
隋唐設科舉以來,取士制度與考試形式?jīng)Q定了文章寫作在舉子們求學生涯中的重要地位,“文章寫得好不好”同仕途乃至人生命運緊密結(jié)合。對于大部分舉子而言,讀書治學的直接目標和最初目標,就是寫好文章。因此,“如何寫文章”不但關乎古典文章學之創(chuàng)作論,也是舉子們孜孜求索的方法。國學大師王葆心(1867—1944)在其文章學研究和教學過程中,總結(jié)出了一系列文章寫作方法。在他的百余種著述中,現(xiàn)已出版的《古文辭通義》和《經(jīng)義策論要法》是我們了解他文章寫作理論的重要窗口:前者集中國古代文章學之大成,為學習、創(chuàng)作、研究古文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后者則主要為舉子提供科舉文章的寫作指南。這兩部著作均以傳授“如何寫文章”為目標,卻都用了不少篇幅來講述“如何讀書”。作為古代文章學的一個分支,閱讀法與文章本體論、文章創(chuàng)作論的確密不可分。王葆心即從讀什么、怎么讀、讀寫如何銜接三個角度,為寫作者提供了讀書方法上的理論指導和實踐參考。且值得關注的是,時值古今交替、中外碰撞之際,王葆心所提出的閱讀方法已經(jīng)具備了博采中外理論之所長的特征,也積極適應從私塾、書院到近代學堂的教育轉(zhuǎn)型,是古典文章學在近代面臨挑戰(zhàn)時積極探索存續(xù)之道的典型。
在王葆心的文章學理論中,文體理論和相應的閱讀、寫作方法占很重要的地位。文體分類和批評是文章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主要內(nèi)容,所謂“文各有體,得體為佳”①陳文新:《明代詩學的邏輯進程與主要理論問題》,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35頁。,就是要基于文體理論,運用能夠提升閱讀、作文廣度與精度的讀書寫作方法,使寫作者的個人才能與文體要求相適應?!督?jīng)義策論要法》分經(jīng)義、策、論三種時文文體講授應試技巧;《古文辭通義》中,王葆心則列舉了呂祖謙、潘相、曾國藩、張之洞及日本、法國學者的分文體閱讀法,提出了化繁為簡、便于入門學習的古文文體理論,并將分文體閱讀和習作貫徹到了他的教學實踐中。
《古文辭通義》中,呂祖謙、潘相、曾國藩的分文體閱讀法被王葆心視為實現(xiàn)勞而有功、循序漸進的好方法。呂祖謙提倡“徧歷法”,即分別閱讀制、詔、表、箴、銘、頌、贊、記、序等文章,而后各作兩三篇;潘相將閱讀書目分為歐陽修文章、經(jīng)史、圣賢、諸子、進退出處、歷代、治鑒、治法、言情、論文10類,論文類中又分詔、誥、表、書、啟、檄、序、記、論、辨、題、跋、賦、頌、詩、贊、銘、箴、碑志等諸體子目,以便分類學習;曾國藩將文體分為11種,合為“發(fā)明吾心”“闡明著述”“言告于人”“言告于鬼神”“記載事實”五大類,并稱“先其文之小者,后其文之大者”,以示循序漸進之理①王葆心編撰:《古文辭通義》,熊禮匯標點,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39、316-318頁。。這三種閱讀方法都有很強的分類意識和文體意識,大體上遵循著古代文體學的理論框架,在明確“文各有體”的前提下進行分文體閱讀,進而擴展閱讀廣度;再反復閱讀、習作,達到一定的閱讀深度。
但王葆心看到,上述方法以及中國古代大部分詩話文論都豐富有余而統(tǒng)合不足,文體分類過于瑣碎,不適用于學堂講授:
曩代詩文之評,厥編最夥。至為古文作話,則元代王氏構始有成書,而以《修辭》名之。其他《文則》《文脈》之屬,《辨體》《明辨》之倫,大都選文摘例,各有指歸,不適講授之用。②王葆心編撰:《古文辭通義》,熊禮匯標點,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6、32、540-541、516、516-529、530頁。
凡此類者,言各有屬,自來論文,少薈萃、融合之書,往往于散殊、向背之理,滯而鮮通,故學者于此,皆首宜辨明也。③王葆心編撰:《古文辭通義》,熊禮匯標點,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6、32、540-541、516、516-529、530頁。
鑒此,王葆心在前人文體理論的基礎之上,運用歸納法將歷代文章體制化繁為簡,分類傳授讀法、習法、作法,為意欲讀書卻不知從何讀起、意欲作文卻不知從何作起的初學者指示了明晰、高效的讀寫門徑。
首先,王葆心將古文門類熔煉為告語、記載、著述三門,各體文章總結(jié)為告語文、記載文、解釋文、議論文四種。在王葆心身處的時代,外國文學史、思想史的傳入讓治古文者有機會將中國文學置于世界文學的視野下,探索其來源及去向,為文章學者探求文章體制、流別創(chuàng)造了更大的取證空間。通過引述日本桑里氏的文學史論說及峰岸米造《世界歷史》中的思想史內(nèi)容,王葆心提出了“無中外”“不謀而互成一公例”的“述情、紀事、說理”三種文學統(tǒng)系說④王葆心編撰:《古文辭通義》,熊禮匯標點,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6、32、540-541、516、516-529、530頁。。此外,觀乎外國文體分類之法,法蘭西散文分記事、辯論、書牘,日本國民作文學習分記事、論說、祝賀吊祭等等(詳見表1)。反觀本國文論“少薈萃、融合”之弊,王葆心以為外國諸家雖取舍不同,然如此“以至簡之門類,檃括文家之體制”⑤王葆心編撰:《古文辭通義》,熊禮匯標點,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6、32、540-541、516、516-529、530頁。,于教授、學習實有利也。故《古文辭通義·總術篇》中,王葆心綜合真德秀、儲欣、姚鼐、曾國藩四人對文章體制的分類,擬出了一張《古文門類各家目次異同比較表》⑥王葆心編撰:《古文辭通義》,熊禮匯標點,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6、32、540-541、516、516-529、530頁。。通過比較和歸納,他將文章體制概括為:“告語門者,述情之匯;記載門者,記事之匯;著述門者,說理之匯也?!雹咄踺嵝木幾骸豆盼霓o通義》,熊禮匯標點,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6、32、540-541、516、516-529、530頁?!豆盼霓o通義·關系篇》則具體表述各體文章作法,四種文章如何讀、如何學、如何作,一目了然。這種化繁為簡的文體分類方式,無疑有利于適應晚清民國新學制、新學堂背景下國文學科的寫作訓練目標①陸胤:《清季國文教育中的古文門類》,《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這是王葆心在傳統(tǒng)文章學文體分類問題上對外來修辭學理論資源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
表1 《古文辭通義》所引域外文獻文章體裁分類一覽表
其次,王葆心在教學過程中,也指導學生分文體閱讀,習作、考評均旨在提升學生各體文章寫作能力。他曾在郢中博通書院、漢陽晴川書院、羅田義川書院、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湖北國學館、國立武漢大學等執(zhí)教講學,其中部分教學資料和相關記載留存至今。光緒二十五年(1899),王葆心執(zhí)教漢陽晴川書院,每月講授論、策、義課文,要求作三種文章各一篇進行考核,以使學生“知類通達、讀書作文一貫之道”③王葆心編撰:《古文辭通義》,熊禮匯標點,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322頁。;民國十二年(1923),王葆心就任湖北國學館館長,所開課程“作與讀并重”,令讀經(jīng)義、史論、時務三類書,命題作文亦從此出,需作論說文一篇、考辨文一篇、表譜一篇④王葆心:《國學館附設校外國文講習班招生簡章》,《晦堂文鈔》九,湖南官書報局抄本,湖北省博物館藏。;民國十七年(1928),國立武漢大學創(chuàng)立,原先就任于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即武漢大學前身)的王葆心復歸執(zhí)教中國文學系,他的講義《文學源流》⑤現(xiàn)藏于武漢大學檔案館。就摘編自《古文辭通義》卷十三至卷十六,即《總術篇》,傳授了他的“告語、記載、著述”三門文章體制論,或許在具體的課程閱讀、寫作中亦有所實踐。
晚清民國,學堂蔚然成風,世俗化、普及化和技藝化成為近代教育的突出特征⑥世俗化指擺脫宗教勢力或傳統(tǒng)教條而趨于理性和實證,普及化指變菁英教育、養(yǎng)士教育為國民教育,技藝化指使教育的內(nèi)容、手段適應社會應用和發(fā)展之需要,這“三化”是衡量教育近代化的三條標準。蘇云峰:《張之洞與湖北教育改革》,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年版,第61-64頁。,王葆心的分文體閱讀法就是對文章寫作技藝化的一次探索?!豆盼霓o通義》在體例上特別具有“古文實用手冊”的特點,王葆心也非常注重運用教育心理學、遵循教科書體例規(guī)范來提高講授、學習效率,他認為:
以今日教科書不完具之時,……須案所授兒童心理啟發(fā)之次序,……使其觀念益加正確,法理積成繁富,散殊有所歸納,統(tǒng)系常能貫注,旁歧皆得結(jié)合,庶靈變而不窘,尤在教師一心之運用,躁率、拘固兩家,均無從領得此種旨趣也。①王葆心編撰:《古文辭通義》,熊禮匯標點,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359、222頁。
相比起古代詩話文論,晚清民國的文論著作受到西方科學觀念的影響,“呈現(xiàn)出學理性的提升,以往叢殘瑣語類的論述形式漸為體系嚴整的學術著作替代”,“文話中對于技法的關注亦漸增多,似有向?qū)懽髦改匣貧w的傾向”②慈波:《學堂講授與文話書寫:晚清民初教育轉(zhuǎn)型之際的文話考察》,《學術研究》2011年第8期。。誠然,如能遵循教育規(guī)律,加以豐富的理論、清晰的系統(tǒng),教科書的教學效果便能得以提升。事實上,民國時期新出現(xiàn)的國文課程、教程在閱讀和寫作訓練方面,也普遍以有條理、好上手、能致用為基本要求,譬如葉圣陶、朱自清編寫的《精讀指導舉隅》選取了六篇文章,其中敘述文一篇、短篇小說一篇、抒情文一篇、說明文一篇、議論文兩篇;夏丏尊、劉薰宇編寫的《文章作法》分章講授記事文、敘事文、說明文、議論文、小品文,力圖以清晰的理論系統(tǒng)、全面的技法講解,克服古代讀書作文法大多留于印象式點評、語錄式傳授的缺點。王葆心文章學中的閱讀法也是如此。
分文體閱讀法有助于使學習者明確每一種文體的寫作要求,確定自己的習作目標,因為,在其有意識地選擇開始閱讀一種文體時,必然已經(jīng)明確“文各有體”之事實,在這一認識基礎之上,學習者更容易在閱讀過程中有意識地關注每一種文體的用途、結(jié)構、語言風格等。王葆心將古代文章學的文體理論進行繼承、整合,讓原本紛繁復雜的文體之學變得有章可循,通過井然有序、系統(tǒng)簡明的分文體閱讀法,揭示了有益于寫作的閱讀入門途徑。
分文體閱讀為“讀什么”提供了入門參考,在確定閱讀內(nèi)容、明確寫作目標后,就需要在具體閱讀過程中學習寫作技法。觀諸古代文章學論著,當中有不少都傳授了如何在閱讀中學習寫作的方法:如呂祖謙《古文關鍵》“四看”法、謝枋得《文章軌范》“四段”法、陳骙《文則》“儲材”法、陳繹曾《文說》“四步驟”法、唐彪《讀書作文譜》“看圣人語氣”法、王元啟《惺齋論文》“抽添倒換”法,此外還有趙吉士《萬青閣文訓》、姚鼐《惜抱軒語》、姚澍《文法直指》、方宗誠《論文章本原》、林紓《文微》、陳衍《石遺室論文》、陳澹然《晦堂文鑰》、姚永樸《文學研究法》等,都提出了以寫好古文或科舉文章為旨歸的讀書方法。傳統(tǒng)書院歷史上,以朱熹“讀書六條目”、程端禮《讀書分年日程》為突出代表的讀書法更是書院學規(guī)的重要組成部分③鄒桂香、高俊寬:《我國傳統(tǒng)書院讀書法的傳承與衍變——以歷代書院學規(guī)為中心的考察》,《圖書館》2020年第8期。。可見,“會讀才會寫”是古代文人學子的共識;為寫作者提供系統(tǒng)、具體、行之有效、對寫作有益的讀書方法,也是王葆心編撰《古文辭通義》《經(jīng)義策論要法》的用意之一。
“涵養(yǎng)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王葆心的文章學理論試圖通過具體明晰的閱讀技巧指導,使學文者從學會讀書開始學習寫作?!豆盼霓o通義·識途篇》舉黃宗羲“五段之學”法云:“黃氏之所謂五段者,一道、二學、三法、四情、五神。以道與學濬其源,又于其流中分為形下之法與形上之情與神,必備五者,而文之體用始稱完備?!雹芡踺嵝木幾骸豆盼霓o通義》,熊禮匯標點,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359、222頁。在王葆心的闡釋中,形下之“法”是銜接文章之“源”與“流”的中樞,即通過一定的寫作技法,將“道”與“學”轉(zhuǎn)化為文章的“情”與“神”。這是寫作有“法”之重要性。讀書可以致知、可以怡情,同時也是寫作的重要先導,以提升寫作水平為目標的讀書,就應于怡情、致知之余探究作者“如何寫”。曾國藩將讀書分作兩種,一曰“看”,二曰“讀”——看書如“在外貿(mào)易”,側(cè)重于瀏覽和積累學識;讀書則如“在家慎守”,側(cè)重于通過朗讀、吟哦、默讀、揣摩將所閱文字內(nèi)化于心。王葆心認為,曾國藩對“看”和“讀”的辨析其實也就是對“為閱讀而閱讀”和“為作文而閱讀”的辨析①王葆心編撰:《古文辭通義》,熊禮匯標點,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43、144、136、135頁。。有了這樣的認識,習文者才能帶著寫作的意識去讀書,既領會其“主意”(即文章思想和內(nèi)容要略),又洞悉其“倫次”(即文章如何謀篇布局、連綴文字)②王葆心編撰:《古文辭通義》,熊禮匯標點,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43、144、136、135頁。。
如何洞悉文章“倫次”?王葆心比較推崇分步閱讀法。他在《古文辭通義》中詳細介紹了程端禮的分步閱讀法。程端禮謂熟讀詳看之法當如:
每篇先看主意,以識一篇之綱領,次看其敘述抑揚、輕重,運意轉(zhuǎn)換、演證,開合關鍵,首腹、結(jié)末,詳略、淺深、次序。既于大段中看篇法,又于大段中分小段看章法,又于章法看句法,句法中看字法,則作者之心不能逃矣。③王葆心編撰:《古文辭通義》,熊禮匯標點,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43、144、136、135頁。
剖章析句的特征是章句之學發(fā)展出文章之學的基礎,從這一源頭出發(fā),文章學自《文心雕龍》以降就特別重視文章結(jié)構理論④吳承學、何詩海:《從章句之學到文章之學》,《文學評論》2008年第5期。。像呂祖謙《古文關鍵》,即主張從整體到細節(jié)、從大意到技法來閱讀文章,以期把握文意、熟悉文法⑤呂祖謙:《古文關鍵》,王水照主編:《歷代文話》第1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34頁。,對謝枋得《文章軌范》中的“以四段讀四家文之法”⑥王葆心編撰:《古文辭通義》,熊禮匯標點,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43、144、136、135頁。也頗有影響。這種讀法以寫作意識和文章結(jié)構意識貫穿始終,不徒記憶字句,而以領會行文策略為目標,讓閱讀真正起到為寫作服務的作用。王葆心認為,程端禮的分步閱讀法頗具條理,能為學習寫文章者提供有跡可循的方法論指導。
而王葆心自己在教導舉子如何作科舉文章時,也傳授了分步閱讀之法。光緒二十七年(1901)科舉變革調(diào)整了命題內(nèi)容和答題要求,會試考察中國政治史事論五篇、各國政治藝學策五道及四書義兩篇、五經(jīng)義一篇。在這一改革背景下,江夏陳氏書坊特延請王葆心撰《科舉新章繹語》(后更名《經(jīng)義策論要法》),專門解讀新科舉命題和應試作文方法。在卷二《策論》部分,王葆心傳授策與論之寫作要求、練習方法時,為塾師、子弟提供了一種讀書策略:
先逐段看某段某意,標明之,認明一篇主意在某句見得;次一氣看其層次先后;次一氣看其每段相銜處,相生處,斷續(xù)處;次看某段為長,某段為短,某段為疏,某段為密,某段為正干,某段為旁枝,某段為前面,某段為后面,某段為反面,某段為提起,某段為平鋪,皆在起處用筆;次合通篇潛玩,察其局勢之善否,察其為常局,為變局??偛炱淦鹛?、中間、結(jié)處,認線索;次看議論通達處,縱橫處,無中生有處,余好處;次看用筆排偶處,錘煉處,縱筆,斂筆,曲筆,轉(zhuǎn)筆;次看行氣停峙處,流走處,騰擲處,轉(zhuǎn)折處,緊處,緩處;終看一篇之菁華在某處,而自得之;又看閑句、閑字;又看某處我愜意,某處我不愜意,標明何以愜意,何以不愜意之故,以觀得失。⑦王葆心:《經(jīng)義策論要法》,余祖坤編:《歷代文話續(xù)編》中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版,第1148頁。
此說參考了童樹棠《童氏學記》,在篇、段、句、字的步驟大綱之中,詳細指導了如何讀段落句子,特別是要關注句段的布局、銜接、詳略,并以批評的眼光來讀文章,以此精進自身文章寫作能力。像這樣帶著寫作的意識去讀書,“功雖緩而實速,力雖簡而實深”①姚澍:《文法直指》,余祖坤編:《歷代文話續(xù)編》上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版,第557頁。,王葆心稱之為“讀之即知作之”②王葆心編撰:《古文辭通義》,熊禮匯標點,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44、337頁。,亦即唐彪所謂“不但易解,而且易做矣”③唐彪:《讀書作文譜》,王水照主編:《歷代文話》第4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394頁。。
《經(jīng)義策論要法》中所述的讀書方法雖是就經(jīng)義、策、論三種時文文體而論,然對于讀古文、作古文乃至今日讀書學文仍不無啟發(fā)。從王葆心提供的閱讀策略來看,諸步驟中貫徹了寫作意識、結(jié)構意識、積累意識、反思意識,大致可以歸結(jié)為四個環(huán)節(jié):(一)通讀全文,明確主旨;(二)關注細節(jié),學習作者如何處理文章句段的分布和銜接;(三)提取文章中精華的觀點、字句,以備為我所用;(四)反思本文的優(yōu)劣得失。這種讀法上承古代文章學及章句之學剖章析句的傳統(tǒng),使讀者“入乎古人”之后“出乎古人”④陳善《捫虱新語》云:“讀書須知出入法?!姷糜H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入、知出,則盡讀書之法也?!蓖踺嵝木幾骸豆盼霓o通義》,熊禮匯標點,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41頁。,同時也同當今語文教育、閱讀教學中所提倡的讀書方法相契合。孫玉文曾在討論王力先生治《老子研究》之“整理”“批評”二步驟時,提出了理解性閱讀和批判性閱讀:“正確的理解性閱讀,是閱讀者通過閱讀活動,把握作品的內(nèi)容實質(zhì),作品的內(nèi)容是可以被閱讀者正確領會的。正確的批判性閱讀,是閱讀者結(jié)合相關知識對作品內(nèi)容的真假、優(yōu)劣等進行評判?!雹輰O玉文:《理解性閱讀和批判性閱讀——由王力先生談閱讀說開去》,《文史春秋》2020年第7期。理解、批判兩步走,正與“入乎古人”“出乎古人”有異曲同工之妙,既可以“知古人用心處”,又免于“死在言下”。
“會讀”是“會寫”的必要條件,但僅僅“會讀”還無法直接實現(xiàn)“會寫”。作任何文體、語體的文章,非博看、多練而不能。因此,在明確“讀什么”“怎么讀”后,還需要通過有意識、有組織的讀寫實踐,來練就提筆寫作的表達能力。
姚澍談讀書及作文法嘗云,讀寫的工夫應當“逐日不間斷”,方能“悟得到,記得牢,說得出”⑥姚澍:《文法直指》,余祖坤編:《歷代文話續(xù)編》上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版,第557頁。?!安婚g斷”的目的是為了能夠綜合,將閱讀所得的繁星之輝,匯集成筆下文章的明月之光⑦王葆心引梁章鉅《退庵隨筆》讀書之論:“吾鄉(xiāng)李文貞光地曰:天下繁星,萬有一千五百二十,若湊起來,比月還大。只因月是團圞一物,所以月光比星大別?!x書之法,亦是如此。能將所讀之書湊成一堆,自能得力?!蓖踺嵝木幾骸豆盼霓o通義》,熊禮匯標點,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496頁。。如何將所讀之書進行綜合,以備寫作時為我所用,實現(xiàn)“考文式、儲文材、練習文字”⑧王葆心編撰:《古文辭通義》,熊禮匯標點,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44、337頁。各程序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王葆心提出了如下建議。
一是做好讀書與習作的時間管理。程端禮的《讀書分年日程》對學子從童蒙到成人的課程規(guī)劃、讀書順序、具體方法、時間分配等都做出了明確具體的規(guī)定,從元順帝初年刊行至明初有很廣的傳播和極大的影響,在清代書院和學校也受到重視,被多種讀書分年日程直接采納或稍作修訂后頒行①周春?。骸稄摹粗熳幼x書法〉到〈讀書分年日程〉——試論宋元間朱子學之流變》,《朱子學研究》2021年第1期。?!豆盼霓o通義》亦采納了《讀書分年日程》中的“相間作法”:
一、讀、看近經(jīng)問文字九日,作一日。……二、讀、看近經(jīng)義文字九日,作一日。三、讀、看古賦九日,作一日。四、讀、看制、誥、表、章九日,作一日。五、讀、看策九日,作一日。……文體既熟,旋增作文日數(shù)。……如此,則筆力不餒。②王葆心編撰:《古文辭通義》,熊禮匯標點,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338-339、338-339、324-325、324、497、562頁。
此安排以十日為一輪,每一輪練習一種或一類文體,先熟讀,后動筆,連日不斷。這種策略將分文體閱讀通過時間管理落實下來,逐體閱讀、逐體練習,循環(huán)往復,不斷加深理解,同時靈活調(diào)整寫作數(shù)量,將閱讀的收獲第一時間落實到寫作上。王葆心在兩湖書院學習時,兩湖書院的課試也基本沿襲了這種方法,他回憶道:“余在兩湖書院,張文襄公課試,亦分朔、望課。朔課官課,望課師課,每課一兩題,五日交卷。也是沿明人閣試之法矣。”③王葆心編撰:《古文辭通義》,熊禮匯標點,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338-339、338-339、324-325、324、497、562頁。這種日程安排使得讀與寫緊密銜接,意在熟讀即練、多練則會寫。
二是做好閱讀所得的材料管理。所謂材料管理,是指妥善整理每日閱讀所得,落實積累工夫,以便動筆時調(diào)用。王葆心提倡“編書”法,即對于讀書時學習到的內(nèi)容和方法,應當及時動筆記錄、分類整理,構建自己的素材庫,將閱讀—積累—習作環(huán)節(jié)緊密聯(lián)系起來,日積月累,熟能生巧。他舉出白居易按主題“編書”、李燾按年“編書”以及章學誠按人名、地名、書名等關鍵詞“編書”三種方法,這三種“編書”法的分類標準雖然不同,但他們的目標都是便于記憶和檢索,通過這種方法構建自己的“知識樹”,以備寫作之需④王葆心編撰:《古文辭通義》,熊禮匯標點,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338-339、338-339、324-325、324、497、562頁。。這種方法曾讓王葆心在求學過程中受益匪淺,他說:“壬辰、癸巳間,葆心與家兄葆周文伯在兩湖書院課試,每一巨題,兩人分任搜考書籍,綴輯成文,兄葆龢廉叔繕為定稿,凡五日成卷盈寸矣?!雹萃踺嵝木幾骸豆盼霓o通義》,熊禮匯標點,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338-339、338-339、324-325、324、497、562頁。該流程其實大類今日之文獻搜集。如此一來,寫作者即可沿著“知識樹”的脈絡漸漸找到行文的突破口。
上述日程安排和“編書”之法是科舉環(huán)境下誕生的應試指南,帶有明顯的程式化、功利性特點。在開科取士的背景之下,舉子們往往以功名為第一目標,為應試而寫作、為寫作而讀書,片面追求讀書速度,希望能將讀書所得快速“變現(xiàn)”為筆下文章,故常常只以寫好經(jīng)義策論為目的去讀書⑥王葆心編撰:《古文辭通義》,熊禮匯標點,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338-339、338-339、324-325、324、497、562頁。,搜章擿句,一葉障目,殊不知“看書本不專為作文計也”⑦高步瀛:《文章源流》,余祖坤編:《歷代文話續(xù)編》下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版,第1306頁。,這是科舉環(huán)境下舉子們認識讀書、寫作時常有的局限。王葆心早年接受的教育也以參加科舉、取得功名為直接目標,但后來他在張之洞創(chuàng)辦的兩湖書院等接受視野更為開闊、思想更加先進的近代教育,并終身致力學術,這讓后來的王葆心對后輩中有志于大學問者寄予了更高的希望。他希望他們在遵守“學而優(yōu)則仕”的選拔規(guī)則的同時,亦注重養(yǎng)本充學,不自蔽于為功名的讀書寫作之中,而要將“考文式、儲文材、練習文字”放到涵養(yǎng)道德、積淀學問、開闊視野的格局中去。
王葆心特別強調(diào),文章的取材視野應當隨著時世的變遷而擴大?!豆盼霓o通義》引語日本《文學總論》,并觀乎平安、貞享、元祿、鐮倉時代文學,稱“不分中外,皆注重以時世觀文”⑧王葆心編撰:《古文辭通義》,熊禮匯標點,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338-339、338-339、324-325、324、497、562頁。。當下的讀書和寫作如何在觀照時世中保持進步性和生命力呢?王葆心引入了“熟察政治”之法:
日本人福澤諭吉《語錄》曰:“察社會之形勢,助其不及,制其過分,文弱則以尚武精神振作之;尚武太過,則以文調(diào)和之。爭利太甚,則倡仁義;空談仁義,衣食俱忘,則倡謀利之說?!苯曛f,通百代而言情勢循環(huán)之理,福翁就一時而言情勢循環(huán)之理,此熟察政治之一法也。①王葆心編撰:《古文辭通義》,熊禮匯標點,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716、718頁。
王葆心之所以要求作文者“熟察政治”,一是“文以載道”的文章傳統(tǒng)使然,二則又有新近傳入的西方社會學學說佐證之?!蛾P系篇》引喀謨德(即孔德)“人群、國家皆為有機體”觀點,并輔以德國佛朗都“國家生理學”、法國李般“國民心理學”之說,強調(diào)為文者應當對國家時運及世界時事加以關注,將文章寫作也納入到國家有機體之中②王葆心編撰:《古文辭通義》,熊禮匯標點,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716、718頁。。這是王葆心以文章聯(lián)系時世的理論自覺,也是近代文章學擴展閱讀和寫作視野的重要方法。
在“桐城謬種”“選學妖孽”的輿論壓力之下,林紓曾于離開北京大學前夕寫下一篇《送大學文科畢業(yè)生諸學士序》,感嘆古文之危勢:“嗚呼!古文之敝久矣?!雷兎阶蹋淖止虩o濟于實用,茍?zhí)煨膮拋y,終有清平之一日,則諸君力延古文之一線,使不至于顛墜,未始非吾華之幸也。”③璩鑫圭、童富勇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教育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900-901頁。王葆心生逢“世變?nèi)肇剑筛隄M地,國學頹亡,來者紛歧”④王葆龢:《后序》,王葆心編撰:《古文辭通義》,熊禮匯標點,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891頁。的時代,與林紓乃同道中人。傳統(tǒng)文章學在此時遭遇白話文遮蔽文言文、純文學遮蔽雜文學、文學理論遮蔽古代文話三大危機⑤王水照、朱剛:《三個遮蔽:中國古代文章學遭遇“五四”》,《文學評論》2010年第4期。,勢必要改良編著形式、更新編著內(nèi)容、走進新式學堂方能活下去⑥毛慶其:《民國初年的文章學和文范》,《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0年第2期。。這一背景決定了王葆心文章學理論中的閱讀法必然不會、也不能與呂祖謙等同日而語,其閱讀與寫作不僅以“文以載道”“得體為佳”等傳統(tǒng)文章價值觀為目標,更需要在科舉新章的制度要求、“國學頹亡,來者紛歧”的時代要求下將尊古與經(jīng)世并重,為“力延古文之一線”作出努力。1920年2月7日,陳獨秀在國立武昌高師發(fā)表了一篇題為《新教育的精神》的演講,他說:“讀經(jīng)史、讀四書、讀古文、學美術,要算是舊教育,我說并不是這個樣?!褪茄芯看蠹椰F(xiàn)在所公認的舊教育,只要他方法新,精神新,還是有用的。”⑦璩鑫圭、童富勇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教育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897頁。王葆心的文章學綜合舊說又發(fā)揮新意,在古今更替、中外交流的時局之下積極探尋轉(zhuǎn)型之道,并以一種開放的眼光積極吸收中外新學術的養(yǎng)分,開拓著閱讀和寫作的邊界。
世殊事異,古文語體與科舉文體都已變遷,但讀書以及讀書方法的重要性依舊為我們所重視。20世紀40年代,美國人莫提默·J.艾德勒(Mortimer J.Adler)和查爾斯·范多倫(Charles VanDoren)在他們風靡全球的“閱讀圣經(jīng)”《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中這樣寫道:“教導年輕人閱讀,以最基本的閱讀概念來閱讀,成了最重要的教育問題?!雹啵勖溃菽崮.艾德勒、[美]查爾斯·范多倫:《如何閱讀一本書》序言,郝明義、朱衣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年版,第1頁。誠然,在“會讀才會寫”共識之上,我們還需要找到“如何讀書”的抓手,走出“天下非無書,乃有書而不會讀”⑨王又樸:《史記七篇讀法》,余祖坤編:《歷代文話續(xù)編》上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版,第85頁。的尷尬境地,讓讀書真正發(fā)揮其為寫作服務的價值。王葆心于百余年前就針對讀書寫作提供了豐富而具體的文體指導、步驟指導、程序指導,在當時已經(jīng)顯露出近代轉(zhuǎn)向和世界眼光;百年過去,這些接通讀寫二端的閱讀方法也仍有其啟示價值。畢竟,無論是以“載道”、功名為目的而寫作,還是以學問、個性為目的而寫作,在下筆之前,讀寫并進、積學儲寶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段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