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良清
華中師大郭元祥教授認為,深度學習是一種主動的、探究式的、理解性的學習,關注學習者高階思維的發(fā)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我們要探究的就是深度學習表現(xiàn)在哪里,學生是否做到深度學習,我們要如何評價,有什么具體的實施方法?下面,筆者以實際教學中的一些做法與探索,來談談對這些問題的思考。
一、對深度學習的認識及其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中的內(nèi)涵
深度學習,與淺層學習相對應。從內(nèi)涵上說,深度學習就是觸及事物本質(zhì)的學習,是深入知識內(nèi)核的學習,是展開問題并解決問題的學習。簡單地來理解,如統(tǒng)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課中,只是知道南昌起義這一事件是淺層學習,而理解南昌起義標志著中國共產(chǎn)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chuàng)建革命軍隊的開始,就是深度學習。
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來說,深度學習的內(nèi)涵就是要探尋學科的本質(zhì)。
其一,道德與法治課程所涉及的領域極為寬廣,包含法律、歷史、地理等,它是一門綜合課,所要挖掘、探究的是知識表面底下更深層次的意義,這就需要深度學習。綜合性,是道德與法治學科深度學習的第一內(nèi)涵。
其二,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生活性學科,它為解決現(xiàn)實生活問題而存在,而問題的提出與解決,就是高階思維發(fā)展的必然過程。體現(xiàn)問題性,才能讓深度學習真正發(fā)生,這是道德與法治學科深度學習的第二內(nèi)涵。
其三,道德、法治兩者是相吸又相斥的概念,因而在學科的學習過程中,思辨就顯得極其重要了,同時,足夠的思辨空間也能讓學生更加投入思考與學習,從而達到深度學習的效果。所以,思辨性是道德與法治學科深度學習的第三內(nèi)涵。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深度學習評價目標及內(nèi)容
課堂學習評價的目標是觀測、檢查學生課堂學習效果,從而促進學生落實教學目標,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從道德與法治學科深度學習的內(nèi)涵上看,評價的內(nèi)容也應針對綜合性、問題性和思辨性三個方面。
1. 綜合性:評價其維度。
學生懂得新舊知識關聯(lián)、課堂學科學習與生活實踐關聯(lián)、多重故事前因后果關聯(lián)等多維度的學習,才是我們教學的目標,也是評價的內(nèi)容。以統(tǒng)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7課中的“虎門銷煙”為例,“虎門銷煙”這一歷史事件學生知道后還要把虎門銷煙與鴉片戰(zhàn)爭、《南京條約》及香港回歸這一系列事件進行多維度鏈接,更要在側(cè)面理解林則徐,了解正是因為林則徐能開眼看世界,才會有虎門銷煙的壯舉;正是因為有許許多多像林則徐這樣的愛國人士,中國才能最終迎來新的崛起,才會有香港回歸。這就是學生多重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這樣的綜合性評價。
2. 問題性:評價其深度。
帶著問題去學習,這是現(xiàn)代學生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之一,道德與法治學科亦是如此。讓學生提出問題,梳理問題,再用學生的問題來組織課堂教學,展現(xiàn)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愿意去深入思考,挖掘事物的本質(zhì),再從本質(zhì)的點上推出問題,這就是深度學習,就是高階思維。如教學統(tǒng)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7課中的“甲午風云”,教師可設置英雄人物對應英雄事跡的課堂連線檢測題,就是檢測學生能否把課前搜集的資料進行梳理,整理成相關問題,并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學習,以問題推進學習的步步深入,最終學生也就能順利完成這道題。
3. 思辨性:評價其韌度。
道德與法治學科可以說是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典型的教育土壤。如“虎門銷煙”中《南京條約》里“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與我們現(xiàn)在的“改革開放”有什么區(qū)別?統(tǒng)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0課“中流砥柱”中“西安事變”中中國共產(chǎn)黨為何要從中周旋,讓事件和平解決?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設置辯論環(huán)節(jié)、組織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等,讓學生能夠有充分的思辨與表達的空間,從而呈現(xiàn)出評價的韌度。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深度學習的評價工具開發(fā)實踐探究
評價工具是落實評價目標和內(nèi)容的載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課,學生學習的目標就是了解開辟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的意義,學習井岡山精神,又可細致地分為“收集歷史史料、學習歷史分析方法,介紹開辟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的意義,結(jié)合具體情況提煉學習井岡山精神”三個目標。為保證目標的落實,檢測學生深度學習的情況,筆者制訂了“課前導學卡——問題梳理單”“合作學習能力觀察記錄表”“深度學習評價表”三個評價工具。
1. 課前導學,自學檢測。
課前導學是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要求學生課前搜集資料的一項常態(tài)化方法?!罢n前導學卡”則是更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搜集資料,幫助學生在課前就能對整節(jié)課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而“問題梳理單”,就是要讓學生提前梳理所搜集的資料,為課堂的深入探究做好準備。在導學單中,筆者設置了“對教材中哪些內(nèi)容比較熟悉”“你還想知道一些什么(提出5個問題)”“我最大的疑問”三個問題。這些問題成為檢測學生深度學習的工具,因為我們能看到學生對課程、對知識的全面理解和自主探究情況。
2. 隨堂觀察,合作提升。
合作學習,創(chuàng)建學習共同體,引導學生用小組合作法來進行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方法。筆者在分小組學習的同時,設置了一張學生課堂小組“合作學習能力觀察記錄表”,表格從“耐心傾聽、參與交流、鼓勵他人、組織任務、辯證理解和梳理總結(jié)”六個維度進行觀察,力求使每一個學生都在觀察范圍內(nèi)。在驗證課堂上,筆者還給每個小組找了一位觀察員(教師、聽課人員都可以,如果有簡易錄播室也可以用錄播的系統(tǒng)來觀察)深入學習小組的隨堂觀察。如此,便可以較有效地對學生進行課堂教學評價。
3. 反思評價,學習自檢。
培養(yǎng)學生反思能力對于其終身學習、深度學習都有重要的意義。在這節(jié)課中,筆者設置了“深度學習評價表”,其中有“歷史知識、合作能力、歷史素養(yǎng)、解決問題能力”四個評價指標,包含了本課的學習目標和隱性教育目標,每個目標都有3個等級。它能夠讓學生在提高反思能力的同時不斷提升課堂學習品質(zhì),從而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
深度學習是導向,學科本質(zhì)內(nèi)涵是目標,而評價工具就是方法。在明確導向和目標的同時,提升工具的實用性就是我們研究的重點,“課前導學卡——問題梳理單”“合作學習能力觀察記錄表”“深度學習評價表”……這一系列工具的不斷優(yōu)化和有效運用,必能更好地推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毓英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