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兆軍
清代“揚(yáng)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有句名言:“難得糊涂”。這句話至今仍受一些人推崇,常見有人將其作為座右銘,或掛于壁上或壓于案頭。平時(shí)聽到人們之間相互勸慰也會說:“不要看得太透,要難得糊涂”。好像一句“難得糊涂”就讓自己變得世事通達(dá),不同流俗了。
《辭海》上對“糊涂”的解釋是:人頭腦不清楚或不明事理,也指事物混亂不清。因此,當(dāng)某件事辦得糟糕,混亂到不可收拾時(shí),便有人稱之為“一塌糊涂”;當(dāng)某個(gè)人渾渾噩噩、世事不明,便有人斥之為“糊涂蟲兒”。由此可見,糊涂并不是個(gè)好詞。
殊不知,鄭板橋之所以感嘆“難得糊涂”,并非自己想“糊涂”。他一向正直、為官清廉,很想為百姓多辦些實(shí)事,但遭到不少排擠和打壓。目睹吏治腐敗、司法黑暗,不愿同流合污,卻又無力改變……面對種種苦悶壓抑,遂寫了這四個(gè)大字,不久便辭官歸隱。正如季羨林說,“至于假糊涂或裝糊涂,則以鄭板橋的難得糊涂最為典型?!濒斞敢舱f,鄭板橋“難得糊涂”只不過“表現(xiàn)了一點(diǎn)名士的牢騷”而已。
當(dāng)今社會,有些人喜歡將“難得糊涂”掛在嘴上,不分青紅皂白地加以效仿,已與鄭板橋之本意大相徑庭了。比如有的人,圓滑世故,凡事不明確表態(tài),能回避就回避,自詡“難得糊涂”;身在其位,不謀其政,凡事追求差不多,該較真的不較真,卻說“難得糊涂”;面對身邊的不正之風(fēng),視而不見、裝聾作啞,也講“難得糊涂”……“難得糊涂”已經(jīng)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口頭禪,成為一些人明哲保身的擋箭牌和遮羞布。
鄭板橋身處封建社會,“糊涂”自有其苦衷和時(shí)代局限,然而,我們生逢國泰民安、政通人和,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本該時(shí)刻保持清醒頭腦,積極主動地去奮斗,豈能“揣著明白裝糊涂”?或在稀里糊涂中虛度時(shí)光。
“難得糊涂”,不是要人越活越糊涂,更不是鼓勵人不講原則,或明哲保身。它是一種內(nèi)心的自我暗示,要看得開,放得下,不為外物所役,活個(gè)云淡風(fēng)輕。所以說,做人做事還是要清醒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