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刊
《歌唱藝術》2022年第1、2期“本期話題”欄目以“漫話金鐘”為主題,分別刊登了“金鐘獎”評委劉輝、王宏偉和獲獎選手劉濤、陳泳汐、李佳蔚的文章,引起了很多讀者的關注。本期的“漫話金鐘”,我們采訪了星海音樂學院楊巖教授,請他從評委和多位獲獎選手導師的角度談談對“金鐘獎”的感受。(下文中,楊巖教授簡稱“楊”,訪談者簡稱“本刊”。)
楊老師好!您是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是我們非常尊敬的老師,每次參加聲樂比賽,都能夠看到您青春煥發(fā)的身影,而且您的學生在歷屆“金鐘獎”比賽中屢獲殊榮,大家都想請您聊聊2021“金鐘獎”,首先請您談談對這次“金鐘獎”的整體評價。
“中國音樂金鐘獎”已經走過20多個年頭了,如今已是國內聲樂領域里最具專業(yè)性和權威性的大獎,能夠在此獲得獎項的選手代表著當下年輕的聲樂從業(yè)者的最高水平。我是從2003年開始關注“金鐘獎”的,見證了過往十屆“金鐘獎”的完善、改革、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并在2021年有幸擔任了聲樂比賽的評委,更加深入地經歷了比賽的全過程。大家知道,舉辦一個成功的比賽除了有高質量的選手參與之外,主辦單位對賽程的設計也十分重要。前期,組委會組織的“第十三屆中國音樂金鐘獎”聲樂比賽論證會對比賽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和研究,制定了新的比賽章程,第一次在決賽中采用了現場樂隊伴奏,這也成為2021年比賽最大的一個亮點。這使得比賽更具有專業(yè)性、藝術性和觀賞性,得到了專家和觀眾們的一致好評,大家都直呼過癮。當然,對于觀眾來說,現場樂隊的效果較鋼琴伴奏的確更加精彩、刺激,但對選手們來說卻是把雙刃劍。首先,每個選手只有一次二十分鐘左右的合樂時間,兩首曲目,每首十分鐘。從時間上來說,是極其緊張的。有些曲目鋼琴伴奏和樂隊伴奏的音響效果也大有不同,對選手適應樂隊的能力是個不小的考驗。其次,曲目的選擇也需要重新考量。曲目選得合適,在龐大的樂隊的加持下演唱就會如虎添翼;反之,樂隊就會成為演唱者的“負擔”,可謂是對選手的綜合實力的全面考量。我覺得這個創(chuàng)新是非常好的,因為“金鐘獎”要選拔的就是能夠成為中國頂尖藝術人才的苗子,他們將來一定會在各種交響音樂會及歌劇演出中需要與樂隊合作,所以他們需要具備能夠與樂隊匹配的演唱能力,這就對參賽選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金鐘獎”具有很大的社會影響力和專業(yè)影響力,請問“金鐘獎”對中國聲樂的推動作用是什么?
“金鐘獎”是目前國內聲樂領域的最高獎,具有一定的社會導向性,為國內聲樂演唱者立下了標桿,無論在教學上還是舞臺實踐上,從業(yè)者們都會以如此的藝術標準去要求自己。多年來如此往復,使中國的聲樂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huán),優(yōu)秀的選手不斷涌現,水平也不斷提高,中國的聲樂有了長足進步。歷屆“金鐘獎”為社會輸送了大量的優(yōu)秀聲樂人才,有的獲獎者走向了舞臺,成為國內外舞臺上的中堅力量;有的進入了學校,為社會培養(yǎng)著下一代的聲樂人才。他們經過了比賽的歷練后,自身的專業(yè)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也獲得了行業(yè)的認可、提升了自身的知名度,隨之而來的就是獲得更多的演出機會。當中國的舞臺上有這么多優(yōu)秀的“金鐘獎”獲獎者之后,不僅提高了中國整體的聲樂水平,培養(yǎng)了一撥又一撥專業(yè)聲樂人才和觀眾,更是催生了很多優(yōu)秀的中國聲樂作品,包括中國歌劇。這一批又一批好的演員和作品,對繁榮中國音樂文化建設、增強民族文化自信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
對于大部分歌者來說,能夠參加“金鐘獎”就是夢中奢望的事了,而獲獎簡直是天方夜譚。但是我們知道,近些年來,幾乎每屆“金鐘獎”都有您的學生獲獎,被贊為“常常敲響金鐘的人”,我們都覺得很神奇,您是怎么做到的呢?
劉濤
我從2003年開始指導學生參加“金鐘獎”比賽,經歷了差不多20年的時間,從第三屆到第十三屆,幾乎每一屆都有獲獎的,也有幾屆同時有兩位學生獲獎,從成績來看還是比較好的,包括:羅嫻(第三屆銀獎)、吳哲銘(第三屆銅獎)、劉穎(第四屆銅獎、第七屆銅獎、第九屆銀獎)、張文?。ǖ谖鍖勉y獎)、張學樑(第九屆銅獎、第十屆金獎)、張文沁(第十一屆金鐘獎)、王傳亮(第十一屆金鐘獎)、蔡靜雯(第十二屆金鐘獎)、劉濤(第十三屆金鐘獎)。這其中的辛苦和努力不是幾句話就能夠說明白的。每屆的“金鐘獎”都要準備兩年,比完了又開始準備下一個兩年。兩年時間內要選出當時適合比賽的選手,給他們制定教學計劃,選擇適合他們自身特點的曲目等,有時候甚至直到決賽的前一天我們還有臨時更換曲目的決定,然后在臺下捏著拳頭、擦著汗陪他們比完全程。
蔡靜雯
作為一個教師,我覺得教聲樂并沒有什么訣竅,聲樂學習也沒有什么捷徑可以走。首先得端正自己的教學態(tài)度、嚴于律己,然后全情投入,持之以恒地去熱愛、尊重這個職業(yè),要愛學生,嚴格和寬容、批評與鼓勵。聲樂教師不是萬能的,課堂上的45分鐘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聲樂教師不僅自己要善于學習、善于教學,也要善于讓學生拓寬視野。我經常讓我的學生們參加各種大師班、藝術實踐,也會請一些國內外知名的歌唱家、教育家、藝術指導和指揮家來到我的琴房給學生上課。同時,這些年我自己也在一直學習,查漏補缺,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學習更先進的教學理念等。而且,現在不像我們學聲樂的那個時候,現在網上各種國外的大師課、語音課、藝術指導、表演課等資料太多了,有時候看到好的,我都會群發(fā)給學生們,讓他們多方面的學習,拓寬自己的視野。但是在比賽中,一個選手最后能取得好的成績,并不是光靠著一腔熱血,而是要經過好幾年甚至十幾年的磨煉的。我的好幾個學生都是這樣,比如劉穎,經歷過三屆“金鐘獎”,時間跨度長達十五年,其間獲得了一銀兩銅;張學樑,也是經歷了三屆“金鐘獎”,獲得了一金一銅;2021年第十三屆比賽的獲獎者劉濤,更是參加了五屆“金鐘獎”,才最終拔得頭籌。也有參加一兩屆就獲得名次的,但更多的是經過多年的磨煉,在比賽中成長、成才。
是不是根據每個選手的特點,發(fā)現他最擅長的方面,量身制定精確的教學計劃,并在教學過程中還要修正?
王傳亮
當然。在比賽中,最重要的還是要選擇適合的曲目,不光要根據選手的聲音條件、特點、優(yōu)點去選擇,也要考慮到肢體語言、形象、氣質等,這樣才能量體裁衣,才能讓大家覺得你就是你演唱的這個人物。比賽中往往有的選手為了“掄”大歌,選擇了不適合自己的曲目,結果出現了唱不下來、聲嘶力竭的情況。還有的選手選擇的曲目過于冗長且又缺少亮點,這類的曲目其實并不適合比賽。還有因為曲目時長超時而在演唱中途被叫停等情況,都或多或少地會影響選手的最終成績。所以,選手們一定要選擇自己有把握的、能夠完整演唱的作品,揚長避短,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給大家,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還有一點,很多美聲唱法選手的外國歌劇詠嘆調和藝術歌曲都唱得很好,但在演唱中國歌劇和藝術歌曲的時候反而有很多語言和風格上的不足。可能大家覺得美聲唱法中,外國曲目的分量似乎更重一些,對中國曲目的重視程度不夠。我希望大家能把中國作品唱得更精細一些,畢竟是唱自己的母語,我們更希望為國家培養(yǎng)更多能唱好中國作品的歌唱家。
楊老師,我們知道您也當過國際聲樂比賽的評委,您覺得“金鐘獎”和那些國際聲樂比賽的區(qū)別在哪里?
首先肯定是曲目要求上有很大的不同。目前,“金鐘獎”的賽制規(guī)定是有選拔賽、復賽、半決賽和決賽四輪比賽,選手們要準備多達7到9首的參賽曲目,而且對這些曲目的類型、語言及時長都有明確要求。國外的聲樂比賽中對曲目數量、類型等要求各不相同。我曾做過意大利“威爾第國際聲樂比賽”等國際比賽的評委,比賽曲目數量的要求也就是3到5首左右。有些國外的聲樂比賽是針對某個作曲家或者某種曲目類型來舉辦的專項比賽,比如“威爾第國際聲樂比賽”“多明戈世界歌劇聲樂大賽”等,很少會有像“中國音樂金鐘獎”這樣要求選手中外歌劇詠嘆調、中外藝術歌曲都要準備和展示的。但也有些比賽對曲目的要求很高,比如“靜岡國際歌劇比賽”需要準備8首詠嘆調和20分鐘的人物作品演唱,“荷蘭國際聲樂比賽”要從早期音樂到現代不同時期、風格的大約20來首作品。
從參加比賽的人數來看,“中國音樂金鐘獎”是全國性的比賽,參賽選手們首先要在各省市單位的選拔中脫穎而出,獲得全國比賽的資格,然后再經過全國選拔賽才到復賽、半決賽、決賽。這個淘汰的概率相較于國外的比賽是非常大的,而且隨著賽制的改變,最終能獲得名次的名額變少了??赡茏畛跤袔装偕锨藚⒓恿烁魇∈械倪x拔賽,但到最后只有5個人能夠把獎杯捧回家。作為全國最頂尖的聲樂比賽,對聲樂從業(yè)者和學生來講,還是非常有吸引力和挑戰(zhàn)性的。
您覺得有沒有可能“金鐘獎”今后成為國際聲樂比賽呢?有外國選手來參加?
劉穎
目前“金鐘獎”的全稱還是“中國音樂金鐘獎”,從定義上來講,還不太可能邀請外國選手來參加。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日益提升,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已經有很多外國的聲樂演員在演唱我們中國的聲樂作品,這對我們宣揚民族文化是非常好的事情。而且現在的“金鐘獎”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聲樂留學生和在國外的歌劇院工作的中國演員回來參加,也在某些方面達成了“金鐘獎”的國際化交流,提升了含金量。
您能否談談對“金鐘獎”今后發(fā)展的展望。
:“金鐘獎”經歷了十三屆的發(fā)展,時至今日,已經是一個賽制非常成熟、選手儲備非常充足的比賽了。如果能夠定期組織一些獲獎選手進行一系列的全國巡演,以及參與到一些中國原創(chuàng)歌劇的排演中,發(fā)揮示范性的作用,把他們充分地“利用”起來,發(fā)揮他們的長處和作用,講好中國故事,去推動中國民族歌劇和原創(chuàng)歌劇的發(fā)展和普及,這是獲獎選手們應該肩負的責任和“金鐘獎”應該起到的作用。希望“金鐘獎”能夠在現在的大好基礎上更上一層樓,也希望獲獎的選手們明白,比賽獲獎只是聲樂道路上的一個站點,并不是終點,是一個更高的起點。別讓自己的聲樂之路的高光僅停留在“金鐘獎”的賽場上,也不要使其變成一個包袱,更別把比賽獲得的榮譽當成獲取名利的工具。我們應該利用這一平臺更好地去創(chuàng)造音樂、享受音樂,為推動中國音樂事業(yè)的繁榮發(fā)展盡自己的一分力量。
謝謝楊老師給我們,也給全國的聲樂愛好者暢談了您的“金鐘”感受。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您對“金鐘”的熱愛和深情,也期待您培養(yǎng)出更多優(yōu)秀的聲樂人才,繼續(xù)常常把“金鐘”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