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瑜
(黑龍江省第三醫(yī)院精神科,黑河,164000)
精神疾病是一種因生物學、心理學、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影響下而引發(fā)患者認知、行為、情感出現(xiàn)障礙的疾病[1]。由于精神疾病患者腦功能發(fā)生障礙,自身行為多不受控制,嚴重可出現(xiàn)自殺、攻擊他人等行為,不僅嚴重影響患者自身健康,也給家庭及社會造成嚴重的負擔。精神疾病治療過程漫長,復發(fā)率極高,所以輔以護理干預是非常必要且關鍵的,常規(guī)護理措施比較泛泛,缺乏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護理內容,而基于個案管理模式的延續(xù)性護理模式是以患者的實際需求為中心,院內護理和院外護理相結合的有針對性的連續(xù)性護理模式,可以最大限度滿足患者的身心需求,改善其睡眠質量和生命質量[2-3]。基于此,本研究分析基于個案管理模式的延續(xù)性護理在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生命質量和睡眠質量上的護理效果,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黑龍江省第三醫(yī)院收治的精神病患者54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住院順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7例。對照組中男16例,女11例,年齡22~55歲,平均年齡(40.32±8.59)歲;其中抑郁癥15例、精神分裂6例、焦慮癥6例。觀察組中男12例,女15例,年齡21~58歲,平均年齡(39.75±7.12)歲;其中抑郁癥12例、精神分裂6例、焦慮癥9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符合我國《中國精神障礙分類及診斷標準》第三版中有關精神疾病的診斷標準;2)本研究均獲得患者本人及其家屬同意,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3 排除標準 1)藥物不可控的嚴重精神疾病患者;2)依從性較差,或因其他原因中斷研究的患者。
1.4 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包括指導患者合理用藥、加強健康宣傳教育、定期隨訪或提醒復查等。觀察組患者接受個案管理模式下延續(xù)性護理,具體護理措施如下:1)成立個案管理護理小組,詳細記錄每個患者的家庭住址、聯(lián)系電話、病程進展,治療方案等。2)實行個案管理,個案護理小組定期對患者進行隨訪并記錄,針對護理對象現(xiàn)狀給予有針對性護理措施,例如,隨訪發(fā)現(xiàn)患者病情加重,及時反饋醫(yī)師,指導患者調整用藥,控制病情進展。3)實行延續(xù)性護理,個案護理人員要對患者進行院內與院外相結合持續(xù)性護理干預,在心理上,耐心傾聽護理對象及其家屬訴求,給予心理干預和人文關懷,引導患者感受社會美好,提升回歸社會自信心,在生活上,多渠道指導患者正確用藥,積極配合醫(yī)生完成治療過程,積極應對疾病,樂觀對待生活。
1.5 觀察指標
1.5.1 生命質量 所有患者進行為期1年的護理干預后,采用生命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74)[4]評估2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生命質量,該評價表共包含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功能、物質生活4個維度,共74個條目,每條目按照5級評分標準,即1~5分,總分范圍74~370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生命質量越好。
1.5.2 睡眠質量 采取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5]評估2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睡眠情況,該問卷包含18個條目,共組成7個成分,每個成分0~3分,總分范圍0~21分,分數(shù)7分以上表示睡眠差。
1.5.3 護理滿意度 由患者本人或其家屬對為期1年的護理模式進行量化評定,滿分100分,其中高于90分表示非常滿意,高于80分且小于90分表示滿意,低于80分表示不滿意,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100%/總人數(shù)。
2.1 護理干預前后2組患者GQOL-74評分比較 護理干預前,2組患者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功能、物質生活4個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2組患者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功能、物質生活4個維度評分均顯著提高,且觀察組各維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護理干預前后2組患者的GQOL-74評分比較分)
2.2 護理干預前后2組患者PSQI評分比較 護理干預前,2組患者睡眠質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2組患者PSQI評分均有所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護理干預前后2組患者的PSQI評分比較分)
2.3 護理干預后護理滿意度比較 隨訪調查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6.30%,顯著高于對照組74.0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護理干預后2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精神疾病是一類心理障礙性疾病,病因較為復雜,發(fā)病機制也尚不明確,在各種生物學因素、心理因素及社會因素的影響下,人體大腦功能失調,丘腦神經功能紊亂,導致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精神活動出現(xiàn)不同程度障礙,該疾病還容易反復發(fā)作,臨床治療藥物多以緩解癥狀為主,病情治療效果受到用藥依從性、患者自身意志及社會環(huán)境多方面影響[6-7]。然而,精神疾病患者通常不被社會所接納,治療過程中很可能因為被排斥、被孤立、被拒絕而喪失治愈信心或更加多疑多慮,睡眠質量下降的同時,病情逐漸加重,嚴重影響患者自身健康和社會生活[8]。而基于個案管理模式的延續(xù)性護理模式是一種新型的院內護理與院外相結合的持續(xù)性護理模式,該過程是以個性化護理為出發(fā)點,通過個案建立、個案管理及延續(xù)性護理策略確?;颊哂盟幰?guī)律性和連續(xù)性,滿足患者個性化、差異化的需求,并在護理過程中深入了解和把握患者病情變化和心理狀況,緩解患者心理負面情緒,改善其生命質量和睡眠質量[9]。本研究結合個案管理模式的延續(xù)性護理在多種疾病的應用效果,歸納和分析該護理模式服務亮點[10-11],在此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完善,并對我院精神病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分析基于個案管理模式的延續(xù)性護理在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生命質量和睡眠質量上的護理效果。結果顯示,護理干預前,2組患者生命質量和睡眠質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2組患者生命質量和睡眠質量均有所改善,但觀察組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功能、物質生活4個維度及睡眠質量評分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可見,基于個案管理模式的延續(xù)性護理可以進一步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生命質量和睡眠質量。從隨訪調查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6.30%,顯著高于對照組74.0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此種護理模式能獲得患者及其家屬較高的認同度。
綜上所述,基于個案管理模式下延續(xù)性護理模式在改善患者生命質量和睡眠質量上效果顯著,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