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卓璇 許偉 佘丹堉
[摘要] 目的 探討頸部血管超聲及DSA對頸動脈狹窄病變檢測的準確性對比。 方法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廣東省潮州市中心醫(yī)院收治的疑似頸動脈狹窄病變患者134例,所有患者均進行頸部血管超聲及DSA檢測。分析頸部血管超聲檢查診斷價值性、比較兩種診斷方式在狹窄程度中診斷正確率、兩種診斷方案在狹窄分級中診斷正確率。 結(jié)果 頸部血管超聲檢查診斷概率為81.3%;DSA:134例患者中確診107例,其中斑塊39例(97.5%),輕度34例(97.1%),中度17例(94.4%),重度10例(100.0%),閉塞4例(100.0%),兩種診斷方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確診患者107例,其中1級39例(36.45%),2級26例(24.30%),3級24例(22.43%),4級18例(16.82%),診斷正確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jié)論 對頸動脈狹窄病變檢測過程當中,頸部血管超聲雖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不能完全代替DSA,臨床上應當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guān)鍵詞] 頸部血管超聲;DSA;頸動脈狹窄病變;準確性
[中圖分類號] R445.1? ? ? ? ? [文獻標識碼] B?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22)17-0147-04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ccuracy of cervical vascular ultrasound and DSA in detection of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QIU Zhuoxuan1 XU Wei2 SHE Danyu1
1. Department of Medical Technology,Chaozhou Central Hospital in Guangdong Province,Chaozhou 521000,China;2.Department of Neurology, Chaozhou Central Hospital in Guangdong Province,Chaozhou 521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mparison of accuracy of cervical vascular ultrasound and DSA in detection of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Methods A total of 134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who were admitted to Chaozhou Central Hospital in Guangdong Province from January 2019 to December 2020 were selected.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the cervical vascular ultrasound and DSA detection.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cervical vascular ultrasonography was analyzed, and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the two diagnostic methods in the stenosis degree and the two diagnostic methods in the stenosis grade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diagnostic probability of cervical vascular ultrasonography was 81.3%.Among 134 DSA patients, 107 were confirmed, including 39 patients of plaque(97.5%),34 patients of mild (97.1%),17 patients of moderate(94.4%),10 patients of severe (100.0%),and 4 patients of occlusion (100.0%).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diagnostic methods (P>0.05). A total of 107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including 39 patients (36.45%) in grade 1, 26 patients(24.30%) in grade 2,24 patients(22.43%) in grade 3 and 18 patients(16.82%) in grade 4, an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diagnostic accuracy(P>0.05). Conclusion Although the cervical vascular ultrasound has a certain effect in the detection of carotid artery stenosis,it cannot completely replace DSA,and should be further popularized and applied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Cervical vascular ultrasound; DSA;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Accuracy
動脈粥樣硬化導致頸部血管狹窄為腦組織供血減少的主要因素,在臨床中具有死亡率高、預后效果差等特點,如果患者沒有及時實施干預,會導致頸部發(fā)生病變,還會損傷患者的腦部,顱內(nèi)血液循環(huán)也會發(fā)生障礙[1]。隨著時間的推移,病情不斷惡化,患者可能還會出現(xiàn)口眼歪斜、偏癱、神志不清、語言障礙等,加強臨床的診斷和治療,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惡化[2]。早期制定對應的治療方案為治療提供更多的依據(jù),臨床中會使用X線、MRI、DSA、CT、磁共振血管成像等檢查,每一種均具有優(yōu)勢和劣勢點[3]。超聲檢查具有無創(chuàng)傷、價格低,可重復操作等,目前在高危人群普查中使用不僅有效并且簡便,但是超聲對狹窄率的敏感性比較低,對于頸內(nèi)動脈完全閉塞的診斷也有困難性,同時操作人員自身的技術(shù)水平也會影響診斷結(jié)果[4]。本研究主要選擇頸部血管超聲及DSA,了解其準確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廣東省潮州市中心醫(yī)院收治的疑似頸動脈狹窄病變患者134例,所有患者均進行頸部血管超聲及DSA檢測。納入標準[5]:①患者均有認知功能;②無語言交流障礙、聽力障礙,可以完整的表達自我內(nèi)心感受。排除標準[6]:①患有較為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者;②有惡性腫瘤者;③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男71例,女63例,年齡31~82歲,平均(56.3±2.7)歲。病程0.5~4.0年,平均(2.3±0.4)年。合并喝酒、吸煙42例,血脂異常38例,糖尿病13例,高血壓病41例;眩暈21例,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40例,腦梗死73例。
1.2 方法
DSA:血管造影采用飛利浦血管造影機。患者取平臥位,充分暴露雙側(cè)腹股溝區(qū),檢查前需使用2%利多卡因局麻,常規(guī)消毒鋪巾,同時對股動脈穿刺,放置5F導管鞘,之后在導管鞘引導下送入導絲,并對主動脈弓造影,使用頭頸動脈、頸總動脈、主動脈弓造影圖像,更換5F椎動脈管造影左右鎖骨下椎動脈和動脈,計算狹窄程度,并觀察管腔中是否有狹窄、斑塊、閉塞等現(xiàn)象。
頸部血管超聲:采用PHILIPS彩色多普勒診斷儀,檢測頻率9~14 MHz。檢查過程中,患者保持平臥位,充分暴露頸部,從下到上測量、觀察頸動脈分叉部、頸總動脈、血流充盈情況、頸內(nèi)動脈顱外段的血管走行、管腔內(nèi)有無斑塊(若出現(xiàn)斑塊,記錄斑塊數(shù)目、部位、形態(tài)、大小及回聲特征)、著重觀察頸動脈內(nèi)徑和內(nèi)-中膜厚度,搏動指數(shù)、阻力指數(shù)、舒張末期流速、收縮期最大流速等。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①分析頸部血管超聲檢查診斷價值性。②比較兩種診斷方式在狹窄程度中診斷正確率。金標準為DSA,對狹窄程度、狹窄分級的診斷準確率實施分析。其中對于評估頸動脈狹窄程度需要參考2003年北美放射年會超聲會議通過的北美癥狀性頸動脈狹窄內(nèi)膜剝脫術(shù)統(tǒng)一檢測標準(NASCET),方法為:狹窄血管長度、狹窄近端、狹窄段直徑、遠端正常動脈測量。狹窄程度(%)=(1-狹窄處直徑狹窄/遠端正常直徑)×100%。③比較兩種診斷方案在狹窄分級中診斷正確率[5]。其中0級代表正常;1級代表狹窄率低于51%;2級代表狹窄概率為51~70%;3級代表的是狹窄率71%~99%;4級代表的是狹窄率為100%,血管閉塞。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頸部血管超聲檢查診斷價值性分析
頸部血管超聲檢查診斷概率為81.3%。見表1。
2.2 兩種診斷方式在狹窄程度中診斷正確率對比
134 例患者中,確診107例,其中斑塊39例,輕度34例,中度17例,重度10例,閉塞有4例,兩種診斷方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種診斷方案在狹窄分級中診斷正確率比較
確診患者為107例,其中1級39例,2級26例,3級24例,4級18例,診斷正確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腦缺血性疾病的產(chǎn)生和頸動脈粥樣硬化之間有一定的聯(lián)系。身體中對腦部供血主要是經(jīng)過頸動脈進行血流維持,在大腦中有2/3的區(qū)域是通過頸動脈供血位置營養(yǎng)供給。所以患者出現(xiàn)頸動脈病變后會轉(zhuǎn)變成為腦缺血性梗死概率增大,任何頸動脈病變都會導致身體腦部血流動力學出現(xiàn)改變,進一步導致腦部缺血性病變。
患者發(fā)生頸動脈粥樣硬化會導致狹窄、頸動脈閉塞、大面積腦梗死,為了更好的降低死亡率,需要對頸動脈內(nèi)膜剝脫術(shù)、腔內(nèi)球囊擴張術(shù)實施加強治療,但是因為每一位患者的既往史、臨床癥狀、導致原因、年齡都會不同,制定的治療方案都有所不同,為了有效的制定科學性的治療方案,需要影像學檢查[7]。近幾年來,隨著器械發(fā)展的先進性和準確性,臨床中廣泛使用DSA,作為頸動脈狹窄病變患者金標準,價值比較高,所以需要選擇更加安全、方便方法。
當前臨床檢查頸動脈狹窄病變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①超聲檢查:頸動脈超聲檢查是當前臨床比較可靠且無創(chuàng)的手段,其不僅可以顯示血管狹窄程度、局部血流動力學改變,而且可以對斑塊的形態(tài)、斑塊內(nèi)出血、有無潰瘍性斑塊、鈣化等情況進行顯示,為臨床介入治療奠定基礎(chǔ)。隨著超聲技術(shù)的發(fā)展與進步,其在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診斷中,與血管造影檢查有較高的一致性,且敏感度、特異性較高。超聲診斷敏感度可以達到94.0%,特異性可以達到83.0%,準確性可以達到86.0%,同時還是介入治療后較好的無創(chuàng)性隨訪方式,顯示可以比較清楚的支架形態(tài)、內(nèi)膜增生情況。②經(jīng)顱多普勒:經(jīng)顱多普勒只能對血流速度與方向進行檢查,其中2 MHz探頭適合在顱內(nèi)血管中使用,4 MHz探頭適合在頸部大血管中使用。經(jīng)顱多普勒同樣在血管狹窄診斷中有較高的準確性,尤其對顱內(nèi)血管狹窄診斷效果較好。雙功經(jīng)顱彩色多普勒中包含兩維B超功能,還能對頸動脈斑塊、性質(zhì)、狹窄程度進行檢查。③磁共振血管成像:其是一種無創(chuàng)性血管成像技術(shù),可以對顱底Willis環(huán)、頸部動脈、大動脈及其主干分支清晰顯示,在顱內(nèi)、顱外動脈狹窄與閉塞檢查中有較好的效果。④CT血管成像:該方法的原理為CT連續(xù)快速容積掃描、造影劑增強加上計算機三維影像重建技術(shù),可以清晰的顯示血管結(jié)構(gòu)。⑤血管造影:該方法是一種有創(chuàng)檢查方法,可以清晰的對頸動脈、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的頸部、顱內(nèi)血管,準確檢出動脈狹窄程度與范圍,為臨床判斷側(cè)支循環(huán)狀況提供依據(jù),是臨床診斷血管病變的金標準。在檢測頸動脈狹窄的高危人群時,頸部血管彩超可有較高的敏感度。但對普通人群的頸動脈狹窄檢出的特異性較差,可以廣泛的使用在頸動脈狹窄的高危人群的早期篩查。
頸部血管超聲屬于沒有風險、創(chuàng)傷、簡單方便的檢查方式,具有一定的重復性和敏感度,對于發(fā)展情況實施動態(tài)觀察[8,9]。超聲可以觀察血管腔和血管壁形態(tài)學產(chǎn)生的變化,定量和定性分析動脈粥樣斑塊的大小、位置,對于嚴重范圍和程度都可以估計,所以在臨床中被更多醫(yī)師關(guān)注[10,11]。
使用頸部血管超聲進行檢查,是利用流動血液MR信號、周圍靜止組織信號建立圖像的對比度,為制定治療方案提供更多的參考[12,13]。觀察頭頸部血管影像,及時發(fā)現(xiàn)狹窄程度和分級,之后再使用圖像后處理軟件可以充分的表現(xiàn)斑塊構(gòu)成成分、分布情況,可以預測腦血管事件,發(fā)揮出自身無創(chuàng)、簡便、重復性高等特點,在使用過程中,不會受到顱底骨質(zhì)、海綿竇干擾,提高診斷率[14,15]。結(jié)果顯示,確診患者107例,其中1級39例,2級26例,3級24例,4級18例,診斷正確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認為兩種方式均屬于重要的檢測方法。
頸部血管超聲及DSA實施對比,結(jié)果顯示,134例患者中確診有107例,其中斑塊39例,輕度34例,中度17例,重度10例,閉塞4例,兩種診斷方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種診斷方法診斷率均比較高。嚴重頸動脈狹窄的診斷可以使用DSA檢查,在國外,有學者認為使用頸部血管超聲診斷,可能會增加誤診概率,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要提高準確率。
以上結(jié)果顯示,頸動脈狹窄病變檢測中,頸部血管超聲的檢測效果較好,但是,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處,如選擇的患者較少,受到時間限制等,這些均對研究結(jié)果會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在頸動脈狹窄病變檢測中,依然需要進一步進行研究,故今后筆者會不斷收集患者資料,延長研究時間,對本次研究得到的結(jié)果與結(jié)論進行論證,對沒有研究到的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對頸部血管超聲診斷頸動脈狹窄病變效果、可行性進行評估,以便為臨床提供更加科學、嚴謹?shù)膮⒖家罁?jù)。
綜上所述,對頸動脈狹窄病變檢測過程當中,頸部血管超聲雖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不能完全代替DSA,臨床上應當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潘源,上官秀,楊帆,等.彩色多普勒超聲在頸動脈狹窄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華神經(jīng)醫(yī)學雜志,2020,19(11):1149-1152.
[2]? ?Leonardi M,Lu C,Reid S,et al. OC20.06:Comparison of diagnostic accuracy of transvaginal ultrasound for deep endometriosis and pouch of Douglas obliteration in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ovarian endometriomas[J].Ultrasound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2019,54(S1):52-57.
[3]? ?汪振佳,樊昭陽,劉文,等.頸部黑血管壁成像技術(shù)對頸動脈狹窄血運重建術(shù)前的評估價值[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9,53(8):691-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