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偉,李國利,張素云,劉書成,套格蘇
(赤峰市醫(yī)院肛腸外科,內(nèi)蒙古 赤峰 024000)
直腸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是指距齒狀線5 cm以內(nèi)的直腸惡性腫瘤,手術是目前治療的主要方式之一[1]。既往臨床中,腹、會陰聯(lián)合切除術(Miles術)被認為是標準手術方式。隨著臨床對直腸癌病灶研究的深入,手術器械尤其是吻合器的升級,使諸多原來需要結腸造口的直腸癌患者,避免了人造肛門的痛苦[2]。隨著近年來腹腔鏡技術不斷發(fā)展,保肛手術預后療效明顯提升,不斷有患者選擇保肛手術,其中結腸肛管吻合術(Parks術)已經(jīng)在臨床獲得一定認可[3-4]。本研究通過觀察腹腔鏡下改良Parks術治療超低位直腸癌的臨床療效,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赤峰市醫(yī)院收治的80例超低位直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jù)不同術式分為Parks術組(36例)、Dixon術組(23例)和Miles術組(21例)。Parks術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齡45~68歲,平均年齡(56.87±5.05)歲;腫瘤距離肛門1.8~3.8 cm,平均距離(2.67±0.21)cm。Dixon術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齡45~69歲,平均年齡(56.23±5.01)歲;腫瘤距離肛門1.8~3.8 cm,平均距離(2.62±0.24)cm。Miles術組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齡45~67歲,平均年齡(56.65±5.43)歲;腫瘤距離肛門1.8~3.8 cm,平均距離(2.67±0.22)cm。3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赤峰市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均符合《外科學》[5]中超低位直腸癌的診斷標準;②CT或MRI檢查直腸腫瘤與周圍組織無廣泛浸潤且未侵犯漿膜;③未出現(xiàn)遠處轉移。排除標準:①中轉開腹手術;②存在既往腹部手術史,腸粘連嚴重;③合并腸梗阻。
1.2 手術方法 Parks術組行Parks術: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取改良截石位,右側截石位近乎放平,對患者進行頭墊保護。完成氣腹后,確定一次性無菌腹腔鏡穿刺器(Trocar)位置,與右髂前上棘內(nèi)兩橫指稍偏下及臍上,各置入1枚12 mm的Trocar(江蘇弘愛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92021591,型號:A-5),在左髂前上棘內(nèi)兩橫指稍偏上臍平左右腹直肌外緣位置,置入5 mm Trocar 3枚。探查結束進行手術,找到腸系膜下動脈,在腸系膜下神經(jīng)叢平面結扎切斷,高位結扎切斷腸系膜下靜脈。順骶前間隙行隧道式分離,直腸骶骨韌帶切斷,側方、前壁均分離到直腸系膜末端,完成直腸癌全系膜切除,做弧形切開肛提肌,進入括約肌間溝。改良肛門拉鉤拉開肛門,會陰組在直視下,距離齒狀線上方1 cm,需要環(huán)形切開直腸黏膜,向上呈圓筒狀剝離肛管直腸環(huán),再環(huán)形切斷直腸壁或肛管全周至內(nèi)外括約肌間間溝,與腹腔鏡組會合。切除標本后結腸經(jīng)鋼管括約肌環(huán),拉出肛門,使用3-0可吸收線(山東博達醫(yī)療用品股份有限公司)間斷縫合結腸肛管,盆腔置引流管1根,術后留置尿管1周,臥床1周,術后1~2 d開始進食流質(zhì)飲食。
Dixon術組行直腸低位前切術(Dixon術):常規(guī)麻醉置入腹腔鏡,術后遵循無菌原則,乙狀結腸系膜根部解剖腸系膜下血管,合成夾夾閉根部離斷,清掃腸系膜下血管周圍脂肪與淋巴結,布帶結扎腫瘤近端腸管,保護輸尿管,銳性分離疏松結締組織間隔,避免損傷。分離直腸下段,盆側壁僅留壁層盆筋膜覆蓋達到“裸化”,遠端肛尾附著處離斷直腸系膜以保證完全切除,保留肛內(nèi)外肛提肌。擴大恥骨聯(lián)合上穿刺孔切口至4~5 cm,使用切口保護膜,腫瘤上緣10~15 cm切斷腸管,近端結腸置入吻合器釘座后還納腹腔,遠端結腸斷端封閉后從肛門拖出,直視下距腫瘤下緣2 cm離斷直腸,縫合腹壁切口,重建氣腹。在腹腔鏡直視下,肛門內(nèi)放入29~33 mm圓形吻合器[普瑞斯星(常州)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PYGX-17],對合釘座完成結腸-直腸或肛管吻合。不關閉盆底腹膜,腹腔用蒸餾水或5-FU溶液沖洗,經(jīng)右麥氏點穿刺孔置入引流管,位于盆腔吻合口側后方。
Miles術組行Miles術:取截石位,臍孔穿刺建立CO2氣腹,右下腹麥氏點插入10 mm Trocar并置入超聲刀,鈍性分離覆膜間歇,并游離系膜血管,注意保護生殖血管與腰背交感神經(jīng)末端,行全直腸系膜切除聯(lián)合盆腔清掃。顯露雙側輸尿管,自主神經(jīng)干內(nèi)側分離,清除直腸遠端的全部系膜組織,腫瘤下端3~4 cm處離斷腸管,左下腹壁Trocar為中心作直徑3 cm圓形造口,結腸拉出體外距腫瘤上端10~15 cm以強生直線切割閉合器切斷結腸,遠端結腸回納腹腔自會陰部切口拖出,近端結腸左下腹造瘺,腹部無開放切口。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3組患者手術情況。包括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淋巴結活檢數(shù)、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②比較3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肛門糞污、排尿困難、吻合口狹窄、排便次數(shù)增多。③比較3組患者排便功能。采用排便功能評價標準(Williams)[6]評估排便功能。優(yōu):能自主控制排便,且夜間無失禁,能區(qū)別排便或排氣,排便控制在2 min以上,排便1~2次/d;良:能自主控制干便,稀便不能自控,伴有少量夜間失禁,區(qū)別排便、排氣能力差,排便3~4次/d;差:無法自控排便,無法區(qū)分排氣、排便,排便前無便意。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x)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F分析,其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Bonferroni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3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所有患者均手術成功,直腸系膜切除完整,無直腸破裂,腫瘤上切緣于腫瘤距離(12.01±2.21)cm。3組患者淋巴結活檢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Dixon術組患者手術時間短于Parks術組、Miles術組,Parks術組短于Miles術組;Dixon術組患者手術出血量少于Parks術組、Miles術組,Parks術組少于Miles術組;Miles術組患者術后排氣時間短于Parks術組、Dixon術組,Parks術組短于Dixon術組;Parks術組患者住院時間短于Dixon術組、Miles術組,Dixon術組短于Miles術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3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x)
2.2 3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Parks術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Dixon術組、Miles術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2.3 3組患者排便功能比較 Parks術組患者排便功能優(yōu)良率高于Dixon術組、Miles術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3組患者排便功能比較[例(%)]
低位直腸癌手術治療原則在于徹底切除腫瘤病灶,并盡量保留患者肛門功能[7]。臨床對直腸癌患者進行Miles術,術后需要永久性造口,對泌尿、性功能造成一定影響,造口長期護理也對患者術后生活造成影響[8]。目前臨床中微創(chuàng)外科手術應用良好,腹腔鏡下手術具有恢復快且創(chuàng)傷小的優(yōu)勢,術后住院時間短,與開腹手術比較,腹腔鏡手術切口小,術后感染率較低[9]。
低位直腸癌淋巴回流方向,主要為側方與上方,遠端浸潤距離不超過2 cm,國內(nèi)標準是遠端直腸切除3 cm[10]。在腹腔鏡下進行直腸癌根治手術,可保證近端直腸與直腸兩側系膜切出范圍準確,達到良好的根治要求。改良Parks手術的優(yōu)勢在于保留了肛門括約肌,但對兩側淋巴結清掃無影響,腫瘤下緣距離肛門少于2 cm,導致可能出現(xiàn)淋巴結沿遠端轉移情況[11]。而腫瘤距肛緣4~7 cm,保留肛門括約肌對手術根治性不會產(chǎn)生影響。該手術在保留了3 cm直腸肛門肌管后,會出現(xiàn)直腸反射,手術原則也是根治性治療直腸腫瘤,徹底清掃腹盆腔淋巴結,保留肛門控制功能,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12]。
本研究結果顯示,Parks術手術時間短于Miles術,手術出血量少于Miles術,術后排氣時間短于Dixon術,住院時間短于Dixon術、Miles術,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Dixon術組、Miles術組,排便功能優(yōu)良率高于Dixon術、Miles術。證實在改良Parks術下,患者手術情況較好,且排便優(yōu)良率較高,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降低。與Dixon術組相比,Parks手術患者結腸游離長度更多,最終手工吻合腸管,增加Parks操作難度,導致手術時間較長。且有學者指出,術后半年兩者排便功能有望相當,且術后恢復快,術后積極進行肛門鍛煉,能夠有效提高術后肛門功能[13]。與Miles手術相比,術后排氣時間時間相似,證實兩者手術后腸道功能恢復均較快,可達到與Miles術造口相當?shù)乃健?/p>
綜上所述,超低位直腸癌患者通過腹腔鏡下改良Parks手術,有效改善患者排便功能,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手術期間出血量少,且手術時間短,術后恢復較快,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