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和鮑叔牙都是春秋時齊國人,兩人少年時就是好朋友。
鮑叔牙很賞識管仲的才學,也很了解他的所作所為。兩人曾經(jīng)一同做買賣,他們在分利的時候,管仲總要多得一些,鮑叔牙知道管仲家里貧困,從來不因他多得了錢而說他貪心。管仲曾替鮑叔牙辦過幾件事,可是事情沒辦好,反而弄得更糟糕,鮑叔牙也并不認為管仲無能,因為他覺得事情總有不順利的時候。管仲曾三次當官,三次都被罷了官,鮑叔牙并不認為管仲沒有才干,因為他覺得管仲是沒遇到賞識他的人,沒有得到發(fā)揮才干的機會。管仲曾經(jīng)三次參加作戰(zhàn),每次都逃跑了,鮑叔牙也不認為他膽小怕死,因為鮑叔牙知道他家有老人要奉養(yǎng)。鮑叔牙對管仲了解得如此深透,所以管仲感慨地說:“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鮑叔牙啊?!?/p>
管仲和鮑叔牙后來分開了,管仲做了齊襄公的弟弟公子糾的老師,鮑叔牙做了齊襄公另一個弟弟公子小白的老師。齊襄公荒淫無道,把自己的兄弟都趕到了國外。
不久,齊國發(fā)生內(nèi)亂,齊襄公被殺。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得知消息后,都急忙往國內(nèi)趕,想搶先得到君位。管仲一面派人護送公子糾回國,一面親自帶人去攔截公子小白。他們在半路上遇到了公子小白的車隊,管仲勸公子小白和鮑叔牙退回去,他倆不肯,管仲就取出箭向小白射去,公子小白大叫一聲,向后倒去。管仲以為公子小白已被射死,就返回去,不慌不忙地護送著公子糾向齊國進發(fā)。
誰知公子小白并沒有死,管仲那一箭正巧射中了他的衣帶鉤,他怕再挨一箭,急中生智,假裝被射中倒下。看見管仲走了,他才命令抄小路加速前進,公子小白最終搶先趕回國都,當上了國君,就是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后,立即派兵討伐公子糾,公子糾被殺死,管仲也被捉住。齊桓公恨管仲差點兒殺了自己,要把管仲處以極刑。
鮑叔牙卻對桓公說:“管仲各方面才能都比我強,應該請他來當宰相才是!”桓公驚訝地說:“管仲曾經(jīng)想要殺我,你居然叫我請他來當宰相?”鮑叔牙卻說:“這不能怪他,他是為了幫他的主人才這么做的呀!我是您的輔臣,國君要加惠于我,使我免于饑寒,就算您的恩賜了。至于治理國家,則非我所能勝任的,那只有管夷吾才行。”
桓公聽了鮑叔牙的話,便請管仲回來當宰相。在管仲的輔佐下,齊國迅速強大起來。在長期交往中,管仲和鮑叔牙結下了深厚情誼。
(根據(jù)司馬遷《史記·管仲傳》相關內(nèi)容改寫)
巧學一技
詳略得當,突出寫作重點。管鮑之交歷來被人們所傳頌,選段在描寫管仲和鮑叔牙的深厚友誼時,選取了五個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但作者并沒有一一贅述,而是有詳有略,合理安排。其中,詳細描寫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爭君位過程中,管仲和鮑叔牙產(chǎn)生沖突,但是后來,鮑叔牙依然信任理解管仲,并極力向齊桓公舉薦管仲,讓他們之間的深厚情誼再次得到有力的印證。詳略得當,不僅可以使文章更有條理性和豐富性,而且有助于讀者迅速把握作者的寫作重點,理解作者的情感趨向,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