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信喜
“親生命性(Biophilia)”一詞,直譯為“熱愛生命的天性”,最初由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埃里希·弗洛姆于1964年提出,后由進化生物學家和思想家愛德華·威爾森擴展——“人類與生俱來對其他生命形式有親切感,比如熱愛大自然、熱愛綠色生態(tài)等”——逐漸由生物學、心理學延伸至神經學、內分泌學、建筑學等領域。
作為人的固有屬性,有許多科學研究結果證明人內在的“親生命性”對于人的身體、精神健康及體能表現(xiàn)有著重要影響。這一跨學科、跨領域的認知,在建筑設計、景觀設計界已引起廣泛重視和較多的實踐,親生命設計作為一類設計理念,可視為綠色建筑學的一種補充,但也絕非只是在空間中增添一些蔥綠可人的植物而已,而是對人所居住、學習、工作、休閑、娛樂處所的創(chuàng)新設計方法,是對于自然建筑學的探索,為創(chuàng)造健康和提升人的潛質、發(fā)揮人的潛能的環(huán)境及空間指明方向。
我自己租住在上海歌劇院的老家屬樓,上海市中心較老舊的一個小區(qū),平時偶爾能聽到歌劇院的排練。上周末,樓下傳來了圓號的演奏聲,我好奇地探出頭,小區(qū)樓下的草坪上坐滿了難得一見的鄰居們,原來正在舉行一場小型音樂會。這些平時隱匿于一扇扇門后、鮮有往來的音樂家鄰居們,拿出專業(yè)的功夫,吹著圓號,拉著大提琴,彈著吉他,男高音引吭高歌,這個看似普通的周末下午,就這樣認識了一群有才華的伙伴。當晚,還受邀到其中一位鄰居家的屋頂露臺,就著簡單的家常小菜,觥籌交錯話家常,沒有家人在身邊的日子,突然多了幾個志趣相投的新朋友,在家的隔壁喝得酩酊很是酣暢淋漓。這讓我不禁想到:“親生命性”除了源于人對大自然、生態(tài)界的回歸和內在聯(lián)系的渴望之外,也有人和人生命之間連接的渴望,于是,就有了本期《ELLE DECORATION家居廊》18周年刊的主題“新鄰里”。
當然,有這種思考的遠不止我一個人。我們邀請了幾位設計師一起來分享一下他們心目中的理想社區(qū):《營造,社區(qū)精神的回歸》介紹“未來以北”攜手旅宿品牌“三好三好”,在青磚灰瓦與檐垛相接的院落中,轉譯傳統(tǒng)建筑肌理,構建出一幅旅人們的胡同生活場景,新的商業(yè)元素有序、有度地介入既有街區(qū),未來的生活圖景與老房子和舊鄰里產生奇妙的碰撞,更多的親密關系建立在過去與未來的城市生活關聯(lián)之間,社區(qū)精神也將在此回歸于“人”的本身,在這個更開放、友好、更有聚合力的理想空間構建中,城市個體走出居住場所,重新建立與他人的情感關聯(lián);《Moshe Safdie:一人一花園》在疫情期間,走進在油管上引發(fā)了一大波點贊和討論的Pearl兄弟所居住的Habitat’67——在市中心的集合住宅,同樣可以享有充足的戶外花園、陽光與空氣,通透的室內外關系帶來獨特的居住體驗;“不做靜態(tài)形式的潤色者,而做城市空間的自主體”是社會設計師周子書的重要宣言之一,也是他近年歷經社區(qū)實地調研,從一名“追求美學的設計師”到今天“知道自己真正要做什么”的轉變縮影,《周子書:社區(qū)作為方法》記錄周子書設計社區(qū)的切入點不再局限于空間和視覺,社區(qū)不是他要解決的“問題對象”或者呈現(xiàn)的“設計結果”,而是一種從國家、社會到個人層面的管理和關懷方法;社區(qū)是生活與精神交流溝通,支撐起居民共生、共存的核心存在,通過與OFFHANDPRACTICE、NONG STUDIO、SO STUDIO等機構的室內和建筑設計師們對談,設計師們在特殊的“社區(qū)”中觀察,思考,重新定義《未來社區(qū)暢想》,希望通過創(chuàng)意力量給未來社區(qū)一些建議……
對于未來社區(qū),我的暢想里既希望有汪昶行教授所向往的“可以借用米芾所暢享的‘城市山林’般中國傳統(tǒng)民居與自然的媾和關系,去掉社區(qū)多余的圍墻與那些丑陋的人工痕跡,把更多自然針灸式地植入到城市與社區(qū)的每一個細微的角落,讓每一個城市人都能夠轉角遇到美,將江南園林中‘可居、可望、可行、可游’的意象融入到整個社區(qū),乃至整個城市中去”,也希望像建筑師鐘凌所描繪的“人們的居住單元不再局限于塔樓的形式,而是能夠以更自由和有機的方式‘生長’,以‘家’為單位,隨著需求而不斷的變化,生長,分裂,衍生,搬家也不再只是人的移動,而是整個‘家’的遷徙,最后,這也是可實現(xiàn)最短配套服務半徑的‘立體社區(qū)’。社區(qū)形態(tài)由扁平式轉為真正的立體形態(tài),社區(qū)配套層成為了‘空中大堂’,這里可以有很多的想象空間,商場,運動空間,社交空間,養(yǎng)老配套。這些都可以通過最短的服務半徑服務居民,有效激活社區(qū)鄰里之間的互動”。
于我而言,真正的“親生命性”設計,自然與人,缺一不可。特殊時期,先跟著團長買菜,從“親鄰”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