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唐君毅《母喪雜記》

      2022-07-20 09:16:28秦燕春
      書屋 2022年7期
      關鍵詞:圣賢

      秦燕春

      唐君毅先生的母親陳卓仙老人1964年2月26日(正月十四)在蘇州去世的時候,唐君毅仍在香港,考慮到當時情況,老人特別遺命:唐先生不必遠途奔喪。

      母子自從1951年羅湖一別,至此,已經十多年不見。唐先生又素來宅心仁厚,極其孝順,乍然聽聞噩耗,悲痛可想。他當時的哀痛欲絕,在家人與朋友的追憶文章中都有相當體現。唐先生自己哀思難忘,則于香港沙田慈航凈苑守靈九日之后寫下第一篇《母喪雜記》。

      這篇記文中反復出現的,首先就是滿心滿懷的歉然。

      他口口聲聲責備自己,“吾之罪大,不可贖矣”“吾不孝于母,亦負吾妹矣”。十三年前其岳父病逝四川眉山,其時唐君毅羈留香江,貧困交加,因此不得奔喪,這次方才和父親、母親一起,也為岳父、岳母在香港庵堂中設立木主。他再次深感:“吾其時正窮困,未有所以盡其為子婿之道……吾負廷光已多矣。”唐先生身后,師母謝廷光一再感嘆丈夫一生如何“忠厚”“始終沒有說過一句負人的話”、處處“悲天憫人,寬恕對方,尊重對方”,看來確實是真的。

      唐先生是自己一貫謙退。其實,具體到孝養(yǎng)親長這件事,他已經做得太好了。遠在海外,每月薪水奉到,首先即是分出額度,從香港寄回養(yǎng)母。唐先生的女兒安仁曾言父親一生極少過問家務,唯此事,必親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連米面肴食都要一一從香港寄回,猶要擔心道途悠阻,是否霉爛,于親不利。這次母病之后,亦專門寄出藥物。然饒是如此周到,此時仍有痛悔,以為或許可以做到更好。例如當時若遣人攜藥回到廣州,再行寄出,或者速度更快,或者更可施效。這便是至人心性,事事都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唐先生的母親卻不會這樣以為。她的反應往往是每接錢物而落淚,以為兒子養(yǎng)家勞苦,兩鬢斑斑,猶期講習以奉母,自感如在吸兒子的腦汁生活一般。

      其實唐先生何嘗只是孝母呢。彼時身居滬上的熊十力先生,和唐先生并無明確的師承關系,但所需藥物與養(yǎng)品,很多時候也是由唐先生安排寄回。唐先生之篤行孝道,便是如此周到、綿密、懇切。

      不僅如此,即使母親去世之后,唐先生仍然堅持繼續(xù)匯款回家。先生二妹唐至中嘗告兄長,母親已逝,自可不必再寄錢。唐先生則說,只望自己的妹、弟不要生活太苦,仍是繼續(xù)寄款,以踐行其喪親之后對于親情的進一步感領:“憶當吾母尚在之日,吾于吾弟妹,固亦常念之,然于諸弟妹之子女,則罕在念中。自吾母之逝,吾念吾母之愛子孫之心,乃頓念及凡吾弟妹之子女,皆吾母之骨血。而吾于吾之弟妹,亦更增骨肉之情。吾乃自念,若我今能以余生多有所裨益于吾之弟妹及其子女,皆所以補我終身之痛,以安吾母在天之靈者。”

      彼時唐家妹弟實多處難中,五弟與四妹、六妹兩家的男主人,均因歷史問題下獄,導致長期失業(yè)。故唐先生款子寄到,二妹猶要代為分為數份,再行寄給亟待支援的分處天南海北的幾家人。

      這更不禁令人想起1931年,唐先生的父親迪風公突染時疫,英年早逝,幼女方才五齡。時年不足二十三歲即將大學畢業(yè)的唐先生,于父親棺前發(fā)誓,必撫養(yǎng)妹弟皆能成就。唐先生畢業(yè)后,一度在四川成都同時擔任幾份教職,彼時交通不便,時常為了及時趕上下一家學校課時,結束上一家授課后,即急急忙忙跑步趕去。而他的妹妹弟弟們,也終于能在“烽火連三月”的抗戰(zhàn)期間,都完成了高等教育。對于貧寒的唐家,這實屬不易。唐先生的妹妹自己都認為,兄長“對我等之教育與培養(yǎng),比父親更細致、更全面,為時亦更長”。

      唐先生繼續(xù)寄款的行為一直堅持到他去世的1978年。

      唐先生去世后,唐師母將按月匯款之舉繼續(xù)下去。乃至日后內地唐家后人赴海外留學,旅費與起首一年的所有費用,甚至兒女結婚、購置居室,也是唐師母提供了相當的支持。而這也正是唐師母當初面對唐先生臨終不久對于“手足之情,世間少有”的至心懇念之下,“靈前火化,聊當寄書”時所毅然立下的愿力:“毅兄:你放心吧!我有生之日,我必盡我應盡之責。”(謝廷光《憶先夫唐君毅先生》)

      已故的一代武俠小說宗師金庸嘗在唐先生逝后感嘆,中國文化中最優(yōu)秀的部分都體現在了唐先生的為人和為學。原是因為同在香港,有機會看得透徹,他才有此感。

      世間的人倫親故的確不見得都是善緣,不是冤家不聚頭的惡緣很常見。這種故事原型之漫長,我們是從禮樂文明的定鼎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就已經開始的:前者有大舜為親父繼母虐待、異母兄弟相殘;后者不僅有“周公恐懼流言日”,一朝執(zhí)政而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更有《鴟鸮》之詩以言管、蔡之痛??梢姽湃擞诖颂幖壹皣钠D難,其實滿滿的心得體會,雖圣賢亦不讓。

      然不正是唯其如此,德行的自覺與分寸,“制禮作樂”之發(fā)動,才變得富有意義?冤冤相報何時了。倘若都是親親愛愛你儂我儂,大概也不要如此費事了?!白由?,然后免于父母之懷”,人一來到世上,首先就是虧欠的狀態(tài)。人一生行走世上,一直都是虧欠的狀態(tài)。我們反哺首先不是責任與義務,而是償還與報恩。此所以唐先生會說,“我吃宇宙的飯我便做點工作來報答宇宙。我有取于宇宙,我也把自己貢獻給宇宙”(《致廷光書》,1941年12月5日)。我們的天賦的虧欠,是指向整個世界與一切眾生的。

      作為孤立“原子”的個人觀,是何其近代又何其荒謬的知見呢。包括我們得以出現于世,又何嘗是小孩子不懂事哭鬧的“為什么生我”。這個輪回路,原是我們自己要來的啊。

      如此說,并不是要否認處親情的依然需要智慧與善巧。冤家路窄之時,如何仍能色笑承歡,這是連孔夫子都要承認“色難”的。

      尤其如果是處在難免的青春叛逆期,經歷些筋結原也無傷大雅。誰還不曾是個擰巴少年呢?唐先生少時,同樣曾為中西哲學的問題跟父親倔強,“恒無人子狀”。傳統中國的父親,實有相當通達的智慧。唐先生的父親先說,“冤枉路,亦不能不自己經過”,才能真正明白;又說,他死之后,唐先生自然曉悟中國文化的精魂所在——這后一句,一語成讖。

      于是,《母喪雜記》中最感人的,實還不是唐先生對親情的追憶與銘記,而是他的“志養(yǎng)”——體先人之志向而繼承之,發(fā)揚光大。

      香港慈航凈苑是一處尼庵,距離老沙田火車站不遠,位于小山之巔,是唐先生平時經常游歷的地方。庵中有祖堂,堂中所列皆為亡人木位,有庵堂尼眾代為供奉。唐先生赤子心性,往日過此,即每每為之惻然。這次母親的靈位安放之后,即有庵尼供奉花果,為誦《金剛》《地藏》《法華》等經。庵主智林法師雖在病中,亦下樓吊唁,并為誦經。尤其那些入庵禮佛的民眾,雖然素不相識,也均到唐母靈前作禮。唐先生于是由衷感慨:“古人言凡民有喪,匍匐救之,今乃親受之也。”

      盡管慈航凈苑距離九龍市區(qū)較遠,但朋友相識來吊唁者仍然絡繹不絕,多行跪拜古禮。學生弟子輩更是三跪九叩,來往數次,有終日相守不去的。唐先生不禁感嘆,“今世人情淡薄,而吾得有此,尤心感刻難忘”。他一定憶起了,自己少年也曾受時風感召,一度以為拜叩之禮為惡薄舊俗,一度也是拒絕于祖先墳塋前拜叩的:

      我十六歲才回鄉(xiāng),以前從未上墳,亦無祖宗之觀念。記得祖母在時,他從故鄉(xiāng)到成都,總是帶一本家譜。每見我無聊,便說你何不看看家譜。我覺非常好笑,家譜有什么好看呢?而且我在十三四歲時,便看了新文化運動時反對跪拜的文章,故以后回鄉(xiāng),亦不再去上墳,祭祀時亦不跪拜,若以此為奇恥大辱。到我父親逝世,才知祭祀跪拜,乃情不容己。后來回鄉(xiāng),便總要去上墳,晨昏亦親在天地君親師之神位及祖宗神位前敬香。我同時了解了人類之無盡的仁厚惻怛之情,皆可由此慎終追遠之一念而出。(《懷鄉(xiāng)記》)

      父親的突然亡故,令他陡然發(fā)現,至誠所感、情不自禁之際,拜叩之敬愿,原是由衷而自然的。因為:“吾嘗深信幽明之際,自有通途,一念相悼,即成相感,存者心念于亡者,亡者即存于存者。故凡相吊唁者,其一念之誠,冥冥之中,對亡者之靈,皆自有扶持翼翼之功德。謝啟中常用之歿存均感之言,應非虛文,而為實事?!?/p>

      日后在港,教育女兒應當如何跪拜“天地祖宗圣賢”牌位,唐先生所強調的也是:“叩首是尊重并恩感天地祖宗育孕身體,圣賢啟發(fā)思想心性,反思自身的生長進展?!碧葡壬灾t地希望自己“他日德業(yè)有進,天啟吾衷以大弘斯義”,以此來報答“今日吊唁者之隆情,與吾親罔極之深思〔恩〕”。

      所謂“大弘斯義”,包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于生者如是,于死者亦然。所以他說:“此凈苑之祖堂中一一之木主,皆其他之孝子賢孫所供設,其一一在天之靈,今皆與吾父母及岳父母之靈,共聚一堂,念此頓心生感動……乃并為之上香。”

      所謂“大弘斯義”,更包括善待生命、涵納差異、齊物等倫,將儒家生生大義恢宏光大。

      唐先生在庵中守靈九日,每天中夜后即不能再睡,雞未鳴即起,與母親靈位相守,“漸聞佛殿中鼓聲與罄聲,見諸女尼上殿禮佛,歸來相遇,皆合掌為禮,并相問訊,雖一言半語,亦點點滴滴在心頭也”。

      慈航凈苑,實是近代高僧虛云法師曾經駐錫之地。庵中多蚊蟲,唐先生不忍撲殺,但驅之而已。每夜靈堂中有蝙蝠飛旋,日間亦有黃蜂盤旋于祭壇鮮花,唐先生對之皆生異于平日的親切之感。昔賢云,“敬親者不敢慢于人”,唐先生認為于此應該更益一語:“敬親者不敢慢于物。”

      以挽聯致唁的風氣,即使在當時的香港,也已漸次淪廢。唐先生母喪,自是不同,諸多同人親自撰寫挽聯送來,慰勉有加之外,更能“相期以道”。唐先生不僅因此念及“若有微善,得不見棄于賢者,皆吾父母師友及昔先圣賢之教化薰〔熏〕育之所致”,更一時頓悟:

      佛家言回向,凡有絲毫功德,皆當回向于他人。此與基督言光榮歸主,儒家之言讓德于天、善歸父母,同具深旨。吾平日貢高我慢,今日母喪,匍匐靈堂,方悟己身,實亦無所有。

      愿本斯心,與師友相切勵,以共繼斯文,則今后華夏光明,誠當永在,并愿此光明,更回照吾父母及邦人君子之父母在天之靈,與先圣先賢之靈。

      贈挽聯花圈者如錢穆先生,已經年在七旬,也均以“伯母”相稱唐母,這也讓唐先生深感而悟及,此相敬以語并非單純出于習俗,乃是圣賢之教以親戚倫類之比擬通于四海,“天下之人乃屬于一家之親,若非出自至仁之心,安能有此”。

      只是國運如此、教化安托?他仍然在期待,“愿以微軀與邦人君子共興華夏,以此人倫之至之教,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敬懷心愿,以告吾母”。

      遙想昔年唐家母子于南京相別,兒子對母親說的是:“兒未嘗為官吏,亦不隸政黨,唯兒上承父志,必以發(fā)揚中華文教為歸,今世亂方亟,以后行無定所,今有妹等侍養(yǎng),望勿以兒為念?!蹦赣H的回答則是:“汝必欲與中華文教共存亡乎?則亦任汝之所之矣?!庇衅渥颖赜衅淠福衅淠副赜衅渥?。也就難怪,在學問等第方面的預判,仿佛也是母子之間互為知音。母親不僅早早斷定兒子所學“已足繼父志”,更于病中雖然擔心兒子一旦知道自己不測必然悲痛,卻更相信兒子“于學問已有所得,悲痛亦應可已”。這也就是唐先生《母喪雜記》結尾反省的:“日來哀思輾轉,有如循環(huán)。常念古人云:毀不滅性。父母生我,欲我生也。而吾生有事在,哀毀之情,往而不返,是耽于哀以為樂也。耽哀為樂,是亦罪也。”

      作為兒子,則同樣深知“吾母生前原已有見于道,嘗信人生有死而不亡者存”。且母子二人于此意皆是彼此早已心領神會:“吾亦嘗與吾母言及此義。吾母謂吾學問有所得亦指此?!闭蛴写?,母親生前才會對兒子言及形容西方極樂世界的“林池樹鳥,皆衍法音”,認為“此二語,使人難以忘懷”,兒子則在《母喪雜記續(xù)記》中心心相印般發(fā)出感慨:“則吾母果得升此世界,長聞林池樹鳥之法音,使吾母德慧日深,則吾又復何求?”

      如此匍匐靈前之際,唐先生竟是于禮教深意,一一有了深入的領會。這在寫成于1964年4月6日至8日的《母喪雜記續(xù)記》中體現最多。

      例如佛教追薦,何以相繼至于七七,原也是“以暢生者對死者之情,其意亦至深而至厚”。祠堂或祖堂中陳設木主,乃為“人心必有所注念,乃能上通于神明。則木主之設,正所以使人永志不忘,其義大矣”。既然“祭祀之儀,實足以通幽明之際”,乃為打開時間與生命的門戶,使得他界與我界感通暢達,則如果“彼有喪禮而無祭禮之教”,其惡果“必率人情日歸于漓薄”。

      究其根本,禮教仍然和必然只能是“性情之教”,無性情之誠,則禮數必淪于偽。

      唐先生進而又思,何以圣賢之教特重“養(yǎng)生不足以當大事,唯送死足以當大事”?蓋因大孝終身慕父母,祭祖之外,尤重“以繼志述事盡孝”。此語初見于《中庸》,乃指武王、周公承繼文王之志業(yè)。而無論后此孔子的夢魂常繞周公之側,還是孟子言孝以養(yǎng)志為先,乃至最終《孝經》的得以張大于世,皆體現了圣賢之教的宗旨血脈之所貫:“要在使孝子慈孫,于悲痛之余,更有所事,以成先人之志,而于祭祀之際,告諸先人,以安先人之心?!?/p>

      唐先生認為,這正是先圣先賢于死生之際,依據我們人人皆有的至情至性,所立之高明廣大之教,從而使得“情—教”互張,彼此成全。情不立教不成,教不由情必偽。

      可惜的是,即使在唐先生身處的時代,此義之所在也難免“為今之不肖子孫所忽”,而由此直接反映出的“吾華之文教日已衰亡”的表象,根本原因即為:今人既然已不知教之深義所存,自然不能“極其性情之所往,以生誠信”。如此日久,不僅喪禮漸成虛文,所謂“繼志述事”,因為缺乏了思接幽明的真實的忘我與真誠的投入,也就淪為了“無可奈何中自慰其心之語”。長此以往,更有“為文以敘先人之德,鋪張喪葬,非在顯親,而在自顯以揚己名者”的自我張揚之舉了。

      此弊,至清末民初已發(fā)展為極,至于新文化運動興起,則更棄喪祭之禮如敝屣。即使偶有言及繼志述之事者,不僅不能如實寄情于生死幽明之際,甚或還沉溺于自家“暫得之生事”中,結果導致“養(yǎng)志”之樞要居然也能成為人自身“茍安自逸,錮蔽自封于塵俗”的媒介與理由了。禮制之教一旦與性情之教割裂為兩截,其弊竟而如是。

      如今是貌似文明日進的時代,世人之心志反而日益馳散于外物,孟子反復申言的“收放心”,對于我輩卻變得越來越艱于實踐。世俗學人智者,亦無非奔逐名想,封限于曲知小見之中。我們的見地越來越難以超逾世俗的感官理智,如佛家所言“六識(眼耳鼻舌身意)”之內行事,于官能所不能及之地,混沌茫然。不僅如此,因為自家無能為力于打碎乾坤,凡事只能從軀殼起見,更進一步,反而因此厚誣古人,以其相關境界為虛妄不實。唐先生認為,這類問題的關鍵,仍在我們自己首先喪失了性情之正,“皆原于人情淡薄,失其純樸與敦厚”,這就導致了習氣沉淪、固膠心底,進而喪失了直下自覺、深觀實義的能力。顛倒見生,魔智已成,體現在性情上,自然難免進一步顛之倒之。這是足稱為“天地易位”的駭人變故:“世俗之見之通患,在凡事皆由軀殼起見,不知凡發(fā)自人之性情之正者,無不有超軀殼起見者存焉。匪特人之安邦定國移風易俗之圣賢豪杰,忠于真理之學者,沉酣于藝事之詩人、畫家如是,而家家戶戶父子夫婦兄弟,與一切人與人間之疾病相扶持,有喪相吊唁,與片言只字之相存問,一念之相關切,皆莫不見人之原自能自拔于其一身之軀殼之外,以昭露其性情?!?/p>

      唐先生因此再三強調,“吾華圣教,鄭重于喪祭之事,而喪祭之事亦初不限于所親”,凡圣賢、忠烈、鄉(xiāng)賢、貞節(jié),“皆有其廟宇,而祭祀以時,以通幽明之際,以安鬼神之心,而厚民德……唯中華先圣之教,既言事天如事親,而又言事親如事天。極其事親如事天之心,而父母之恩乃與天共無極,更不于此分別大小。故王船山先生謂乾坤大,而父母亦不小,而孝子之親其親,亦無不德與天齊……孝子之事親如事天,視親恩如昊天之罔極,以祭祀致其誠敬,亦非謂徒終身匍匐靈前,即足以澈幽明之際也。蓋人之所以報罔極之親恩之道,唯賴于養(yǎng)志?!?/p>

      二十世紀以來,由于過于知識化的傾向,以及實踐意義上的傳統之學包括儒學,其根本要義皆被粗暴否定,流弊所在,導致此后我們對于禮學包括祭祀之禮的領會往往流于皮相論說,禮制的內在精義則無能深究。這就是唐先生在兩篇《母喪雜記》中再三致意的核心關懷。

      禮學原本脫胎于上古巫術?!墩f文》中釋“禮”曰:“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禮最初本是人類與超越性神靈之間溝通的活動,人通過與神靈的有效溝通而獲得福佑、免除恐懼、趨于安穩(wěn),知曉我人自身的處境與分位。盡管隨著人類生活的發(fā)展,社會生活、族群建制與國家事務日趨復雜,禮樂也漸次由崇神而拓展為“天之經,地之義”,政治功能越來越被強調,宗教意味越來越被弱化。但儒學傳統仍然堅持了祭祀傳統中將祭祀物的品類豐備轉換為祭祀者的德行完備,這也是“孔門新禮”或“孔門經學”的劃時代創(chuàng)進。

      曾經“行以《采齊》,趨以《肆夏》”的對禮節(jié)的盡善盡美的追求,體現的乃是人之精神與天道流行的無間和諧。對于早期制禮作樂的圣賢,外在充量善美的儀節(jié)不僅是自身充滿誠意的主動追求,更是對于以身體知的天德內涵的步趨奉行。而對于末法后世、障深業(yè)重的我輩凡夫俗子,不明其義、不盡其心而徒存樣式的禮制,則非常容易淪為外在的乏味的強制與約束。

      正因為此,對于誠意已失的禮樂實踐必須返本——返回心靈的根本、返回性情之正、返回禮樂的本源所在。這一點,也是唐先生在他生平最后一書《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中極力陳言的?!拔耐踔酪玻滤勒呷缡律?,在諸種古禮中,最重要的首先便是作為吉禮的祭祀之禮,能與超越性的神靈有效、真實地感通,乃是一切生命得以返正的根源。

      猜你喜歡
      圣賢
      葉伯金
      圣賢(短篇小說)
      作品(2024年1期)2024-01-25 08:41:02
      讀《寂寞圣哲》有感
      讀《寂寞圣哲》有感
      漢字故事之圣賢的寂寞
      境隨心轉是圣賢
      修身
      喝茶聊天聊“圣賢”
      詭異的仕女圖
      小氣鬼喝酒
      小品文選刊(2013年8期)2013-04-29 14:51:20
      建阳市| 梁山县| 佳木斯市| 陈巴尔虎旗| 西峡县| 贵港市| 开原市| 乃东县| 北安市| 株洲市| 凉山| 綦江县| 汾阳市| 建瓯市| 辰溪县| 武功县| 长海县| 青浦区| 昌乐县| 镇江市| 洞口县| 萨嘎县| 南开区| 如皋市| 云和县| 龙南县| 乳山市| 邵阳市| 特克斯县| 兴海县| 洪雅县| 简阳市| 安化县| 繁昌县| 东乌珠穆沁旗| 长乐市| 隆化县| 陇川县| 湛江市| 山西省| 天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