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曉明
因為疫情再次居家學習時,我聽說了一個噩耗:一個小學生因為學習與父母發(fā)生爭執(zhí),當他意識到自己無法對抗父母的權威時,一氣之下從十幾層的高樓一躍而下,釀成慘劇。
作為父母,我們擔心孩子犯錯、走彎路,總是告訴孩子怎樣做才是對的,但是,有的父母過分介入,不知不覺剝奪了孩子經(jīng)歷自己人生的可能,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反叛心理,導致親子矛盾。
我最近閱讀了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博士的著作《P.E.T.父母效能訓練》,書中提到,每當父母用權威去逼迫孩子做事的時候,他們就是剝奪了孩子學會自律、為自己負責的機會。也就是說,家長所認為的“為了孩子好”并不一定有利于孩子的長遠發(fā)展。那么,怎樣才能做書中所說的有效能的家長呢?這本書介紹了“界定問題、積極傾聽、完整表達、沒有輸方”4步化解矛盾的方法,讓遇到親子矛盾的家長知道如何實操,同時培養(yǎng)孩子自覺成長的能力。與此同時,父母也會獲得自我的心靈成長,從而實現(xiàn)家庭和睦。
積極傾聽使孩子能完全表達自己
親子矛盾是當下很多家庭都存在的現(xiàn)象?!癙.E.T.父母效能訓練”是托馬斯·戈登博士在1962年創(chuàng)建,并推出了一套簡單、實用的父母訓練課程。訓練的第一步是父母要明確積極傾聽的重要性,并學習如何積極傾聽。
父母積極傾聽能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這聽起來好像并不難,可事實上很少有家長做到。在家庭中,總有一方不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大部分家庭里不能表達感受的是孩子,因為家長總認為自己是對的,所以不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并強制孩子走上自己預期的道路。
上網(wǎng)課期間,女兒需要用電腦和手機,電腦屏幕大,用于上課,手機用于拍照上傳作業(yè)。我總是擔心女兒偷偷玩手機,耽誤上課。一次課間,我悄悄推開女兒的房門,看到她正在對著手機屏幕笑,當我們四目相對時,她趕緊解釋:“我沒玩,是同學在問我作業(yè)?!闭媸谴说責o銀三百兩。我冷冷地說:“玩沒玩你自己清楚。傳完作業(yè)把手機放到客廳的茶幾上?!睕]想到,女兒跟我杠上了,拒給手機,理由是我不信任她。因此,我和女兒冷戰(zhàn)了兩天。
現(xiàn)在想想,我和女兒之間冷戰(zhàn)的原因是我沒有給女兒充分表達自己感受的機會,我的武斷傷害了她的自尊,無論她當初是否在玩手機,我都應該給她表達的機會,她需要這份尊重。
女兒常說:“你能不能聽我把話說完?”因為我總愛打斷她。她其實什么都懂,只是需要一個忠實的聽眾。書中說父母應該學會說“接納性語言”,即當一個人能發(fā)自內心地接納他人,同時又能表達自己的接納時,他便擁有了強有力的助人能力??墒?,我們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不接納語言”,因為不接納,所以不給孩子充分表達的時間和機會,久而久之,孩子把心事埋在心底,不愿意和父母交流,親子之間溝通的橋梁就出現(xiàn)了裂痕,矛盾就會接踵而至。
所以,父母和孩子多說“接納性語言”,與孩子交流時做到積極傾聽是提高父母效能的基礎。
正確發(fā)送“我-信息”使孩子改變不正確的行為
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的感受的意愿。“我-信息”的本質是讓父母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很多時候,父母覺得自己跟孩子起沖突,是暴露了自己的無能,所以,父母常會選擇壓抑自我,避免沖突??墒?,長此以往,父母犧牲了自己的需求和生活,換來的卻不一定是孩子的理解和遵從。
正確發(fā)送“我-信息”的目的在于對孩子施加影響,使其改變當前的行為。完整的“我-信息”包含三部分:不可接納的行為、感受和確切而具體的影響。也就是說,父母不僅需要描述自己認為不可接受的行為,并告訴孩子這種行為帶給自己的不良感受,還要讓孩子知道為什么會這樣。
按照這樣的交流方式,我嘗試和女兒溝通。
“孩子,每當你拿起手機的時候,我就替你擔心。”
“為什么擔心,是不信任我嗎?”
“因為手機的誘惑力太大了,連媽媽有時候都控制不住自己,刷完一個視頻還想刷另一個,不知不覺間,大把的時間就溜走了?!?/p>
“我只是在休息的時候看一看,不會長時間玩。”
“你的視力本來是很不錯的,可自從上網(wǎng)課后,你的視力就已經(jīng)下降了。上課用電腦,休息的時候如果還不讓眼睛放松一下,真擔心你的視力還會下降。”
“好,知道了。我把手機放遠點,不傳作業(yè)的時候盡量不動它。”
“我-信息”不太容易激起孩子的叛逆之心,如果父母坦誠地告訴孩子,他的行為會對自己造成影響,孩子更容易接受,并嘗試對自己的行為做出改變。我這樣與女兒交談一番后,女兒也的確如自己所說,離手機遠一些,不用的時候很少觸碰。
正確傳達“我-信息”能夠幫助孩子成長,幫助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父母的“我-信息”能告訴孩子,你把責任留給了她,信任她能夠用建設性的方法處理當前的情況,相信她會尊重你的需求。
選用第三方法解決親子雙方需求沖突
高效能的父母能用恰當?shù)姆椒ㄓ行Ы鉀Q親子矛盾,這本書意在指導我們如何成為高效能的父母。權威代表的第一法和退讓代表的第二法都無法真正解決沖突。第三法就是對“積極傾聽”和“我-信息”兩種工具的綜合運用。第三法的運用共有6個步驟,是一個完整的問題導向下群策群力解決問題的過程,包括界定問題、找出備選方案、評估方案、選定方案、執(zhí)行方案和追蹤并調整方案。
第三法即“沒有輸家”法,要求父母和孩子共同參與問題的解決過程,有效溝通就成了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家長必須進行大量的積極傾聽,并能夠發(fā)出正確的“我-信息”。其實,高效能父母營造的家庭氛圍是民主的,承認父母同樣有需求需要被滿足,即使會發(fā)生親子沖突,也會在彼此的坦誠中架起連心橋,讓父母和孩子實現(xiàn)“雙贏”。
針對女兒合理使用手機的問題,我們召開了家庭會議。第一步,確定并界定沖突。女兒表示,大多數(shù)同學都有手機,適當?shù)亓奶?、看抖音、玩游戲,可以放松減壓,不會影響學習。而我和孩子爸爸都認為拿捏好玩的程度很困難,大多數(shù)孩子都高估了自己的自控力。雖然觀點不同,但我們都耐心地傾聽了彼此的真實想法,最終確定了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孩子是否能自主管控好手機。第二步,找出備選解決方案。女兒先談了自己的計劃,說每次玩手機的時間不超過半小時,用計時器來控制,到時間了立即放下手機。我提出了次數(shù)的問題,最終決定每天玩手機不超過兩次。第三步,評估備選解決方案。經(jīng)過深入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平時上網(wǎng)課孩子是沒有大塊時間玩手機的,所以,只能在周末玩手機,雖然女兒有點不情愿,但是還是同意了,同時我也做出了讓步:如果女兒有需求,可以臨時申請使用手機。確定最合適的解決方案后,全家一起執(zhí)行,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我們共同研究的方案比我之前強制性的決定效果更好,孩子基本能夠按照方案去執(zhí)行。
“養(yǎng)育一個富有責任感的孩子”是《P.E.T.父母效能訓練》這本書封面上很醒目的一句話,相信這句話也道出了所有父母的心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教育孩子時間最長的老師,只有與孩子積極溝通,才能更好育人。運用P.E.T.溝通方式,相信親子關系會變得更加和諧,有助于父母和孩子滿足各自的需求,實現(xiàn)“雙贏”。
(作者單位:山東省榮成市第二十七中學)
責任編輯?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