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建德市明珠小學(311600) 沈曉華
在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中,寫景類的習作主要集中在第二學段。三年級上冊安排了兩次,分別為:“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寫最近觀察時印象深刻的一種事物或一處場景);“這兒真美”(把身邊的美景介紹給別人)。四年級上冊安排了一次:“推薦一個好地方”(寫出推薦的理由,吸引大家去看看)。四年級下冊安排了兩次:“我喜愛的一個地方”(把自己喜愛的一個地方介紹清楚,寫清楚為什么喜愛);“游_______”(按照游覽的順序?qū)懸粋€地方,把游覽的過程寫清楚)。第二學段的學生處于習作的起步階段,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周圍的景物,把所觀察到的內(nèi)容寫清楚,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與認知規(guī)律。
要想寫好景物,就要進行立體的觀察,這樣才能豐富習作的內(nèi)容。
利用時間與空間的轉換,變單一的短時的觀察為不同地點多個時間段的連續(xù)觀察,有利于全面準確地把握景物的特點。
1.置身景點觀察
學生生活的校園就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是指導他們進行寫景習作訓練的好去處。在指導學生進行“這兒真美”習作的時候,筆者就把課堂搬到了學??萍紙@,并以導游的身份帶領著學生觀察科技園。先從高處俯瞰科技園,讓學生說說看到了什么;再走近科技園,說說放眼看到的整個科技園是怎樣的;然后,領著學生移步換景,邊游覽邊觀察;最后讓學生在自己最喜歡的景物前停留,仔細觀察。
整個游覽的過程,就將觀察順序無痕地滲透在其間。在習作的時候,學生只要將整個游覽的過程有序地寫下來,就能比較好地解決習作無序的問題。
2.借助視頻觀察
學生對觀察過的事物,記憶保持是有限的。在習作的時候,難免會忽略景物的主要特點,寥寥幾句就寫完。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把重要的景物采用微電影的鏡頭拍攝下來,在習作指導課上進行回放,讓學生再觀察后進行寫作。例如,在帶領學生觀察校園里的茶花時,教師用攝像機拍下幾只蜜蜂在花朵上飛舞的情景,然后在課堂上利用微視頻的回放、暫停、特寫等優(yōu)勢,還原當時的情景,讓學生對瞬息變幻的景物進行仔細觀察,最終寫出細膩生動的語句。
3.多種感官觀察
學生的好奇心是與生俱來的,一片枯葉、一朵落花都能引起他們的興趣。順應學生的這一天性,讓他們對收集的落花落葉,近距離地親密接觸。用眼睛看一看,發(fā)現(xiàn)葉子形狀、顏色甚至葉脈紋理上的特點與變化;用手摸一摸,感知物體的溫度、硬度;用鼻子聞一聞,感受氣味上的特點。通過這樣多角度的感受體驗,就能從多角度豐富學生對事物的印象,從不同的角度細致地了解景物的特征,為多角度細膩化地描寫打下基礎,避免了學生習作時無話可寫、寥寥收場的尷尬局面。
學生觀察景物,往往止于單一的線性的觀察。其實世間萬物都是一個復雜的矛盾綜合體。有些看起來靜止不動的事物,其實無時無刻不在運動著,而運動著的物體也有其安靜的時刻。教師要指導學生從動靜兩個維度去觀察思考,讓觀察從線性走向立體。
1.靜中有動
靜止的景物,方便我們觀察、描述,可以精細刻畫,詳細介紹,但是也有缺點,即缺乏生氣。例如,科技園里的鐵樹,它永遠那么安靜地立著,展示著自己英姿。我們?nèi)鐚嵉貙懰耐庑?、顏色、姿態(tài),總覺得不夠味兒;如果在靜中挖掘它的“動”,動靜結合,就顯得生機勃勃了。如:“在我們不曾留意時,它也在變幻著面目;在微風吹拂時,它搖曳著綠葉,風姿翩翩。”
2.動中有靜
世界萬物都在運動著,但也有相對靜止的時刻。因此,我們在寫動態(tài)的景物時,往往需要在運動中選一個瞬間或一個鏡頭,類似于電影鏡頭中的定格,寫出它的靜態(tài)。例如,寫新安江的水,除了寫它流動的動態(tài)、聲音,還可以寫它在某一個特定場景下的靜態(tài),如早晨太陽升起的那一刻,江水的靜態(tài)描寫十分傳神:“早晨,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千萬縷像利劍一樣的金光穿過樹梢,好像在和人們玩捉迷藏的游戲呢!江面上好像鑲嵌了鉆石,又好像鋪上了黃金,從遠處看就像鋪上了一層金色的地毯?!?/p>
任務型驅(qū)動作文最符合語文課標對寫作提出的要求——引導學生熱愛生活、親近自然、關注社會。學生在觀察時帶著具體的任務,便于其自覺調(diào)動思維,提高觀察的效率。
1.指導學生觀察有順序
學生的起步觀察作文,言之無序、條理不清的不在少數(shù)。問題在于學生觀察的時候沒有目標,只是走馬觀花,看看完事。為此,在觀察之前教師要設計好觀察記錄單,讓學生帶著觀察記錄單的任務進行觀察,從“無的”走向“有的”。例如,筆者在指導學生寫校園一景的時候設計了如下觀察科技園的記錄單。
科技園觀察記錄單科技園的景色整體 部分整體樣子描述池塘花朵竹園樹木其他景物樣子顏色氣味
《科技園觀察記錄單》體現(xiàn)了讓學生從整體到局部的觀察順序。在細節(jié)觀察時,又從植物的樣子、顏色、氣味等多個角度展開。有了這張記錄單的指引,學生的觀察自然變得有序。
2.指導學生觀察多角度
觀察習作,要引導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觀察物體,如果信息單一,習作必然單薄。例如,對科技園內(nèi)池塘的觀察,既要有對整個池塘的觀察,又要有對池塘里的水、魚兒的細致觀察。水的觀察,要細化到水的顏色、清澈度、水面與水底等多個不同的角度;對魚的觀察,要細化到魚的樣子、吃食、活動等多種形態(tài)。為了調(diào)動學生多感官參與,或引領學生由局部到整體組合觀察;或全方位觀察物體的形狀、顏色、變化等;或重復觀察事物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并努力形成整體;或比較鑒別幾次觀察的異同;或把握重點、抓中心環(huán)節(jié)等,讓學生充分收獲信息。
3.指導學生觀察重細節(jié)
寫好觀察作文,要指導學生用放大鏡看世界,要學會分層觀察,學會用慢鏡頭抓拍事物,描繪瞬間的事物。這些觀察方法,可以巧妙地滲透在觀察記錄單當中。例如,為了讓學生學會對瞬間動作展開觀察的方法,筆者在《池塘的觀察記錄單》中巧妙地運用提示語“比比誰觀察得細,發(fā)現(xiàn)得多”來提示學生要掌握瞬間觀察法,將瞬間的動作變化觀察到位,并記錄下來。有了細致的觀察,才會有細致生動的描寫。
小學生正處于最富有想象力的年齡。但是,他們的想象往往天馬行空,不著邊際,這樣的想象非但不能有助于把景物寫清楚,反而會出現(xiàn)弱化、偏離景物特點的問題。為此,在充分發(fā)揮學生天性的基礎上,教師要合理引導,讓學生學會想象。
選入教材的課文是編者精心選擇的例子,是學生學習寫作的范本。習作教學時,要充分利用例文這一支架,讓學生習得方法。例如,利用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觀潮》中的這一段話,引導學生學會在觀察基礎上,學會從形態(tài)、聲音等多角度展開想象的方法。
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堵兩丈多高的水墻。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教學時,抓住以下主問題展開討論:“1.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為什么說是‘千萬匹白色的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而來’?3.作者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通過這樣教學,學生明白了想象是建立在觀察基礎之上的,而不是離開現(xiàn)實的胡思亂想。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學生頭腦中建立起合理想象的意識。習作時,教師再指導學生具體運用。學生在寫作《介紹一個地方》時,就能將這樣的方法很好地運用了。
要想拓寬想象的路徑,打開學生想象的閘門,學生豐富的生活是一把最好的鑰匙。鏈接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激活他們的生活體驗,就能展開合理有效的想象。
例如,在教學習作“這兒真美”時,筆者帶領學生觀察學??萍紙@。為了描述科技園的大小,筆者引導學生將科技園和生活中的事物進行對比,想一想:科技園的大小和你平時見到的哪個場地的大小差不多?學生自然就聯(lián)想到了學?;@球場、足球場,小區(qū)里的小廣場等。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寫出了生動的文字。
把自己想象成景物中的一部分,利用擬人化的手法,寫出“景物”眼中的所見所聞,開辟了一條新的路徑,讓人耳目一新。課文中的典型例子是葉圣陶《荷花》中寫的這一段:“我忽然覺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著雪白的衣裳,站在陽光里。一陣微風吹來,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隨風飄動。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風過了,我停止舞蹈,靜靜地站在那兒。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小魚在腳下游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
從課文中學習了這一寫法之后,在指導學生寫《我最喜歡的一種花》時,引導學生把自己想象成就是其中的某一朵花,會看到什么,聽到什么,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學生充分地想象,先說后寫,習作精彩紛呈。
下過幾陣細雨,花兒喝足了水,晶瑩的露珠把花兒變得更加嬌嫩。這些鮮艷的花兒既像仙女從九重天上撒下來的,又像心靈手巧的繡女繡出來的。
我忽然覺得我是一朵迎春花,在陽光下微笑,在微風中舞蹈,在風雨中歌唱。一群小朋友走過來說:“看,迎春花開了,春天來了?!甭牭竭@里,我開心極了。小螞蟻從我身邊經(jīng)過,告訴我昨晚落水的經(jīng)歷;小鳥飛過來,告訴我昨天捉到了許多蟲子,她可開心啦。
過了一會兒,我才記起我不是迎春花,我是在看迎春花呢!我愛美麗的迎春花,我愛美麗的春天。
教材安排的幾次寫景習作,都提到了“寫出自己的喜愛之情”。那么,怎樣在寫景的時候自然地融入情感呢?剛處于習作起步階段的學生,需要教師教給他們具體的方法,在一招一式的練習中,在不斷的實踐中學會運用這些方法。
這是寫景時最常用的方法??吹搅嗣利惖木吧芍缘貜男牡桌锇l(fā)出贊嘆,將景物描寫與自己對景物的情感體驗結合在一起,就能使文章有滋有味,使讀者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
在指導學生觀察描寫家鄉(xiāng)的母親河——美麗的新安江時,筆者先指導學生進行景物白描,再見縫插針地引導學生對景物贊一贊,這樣學生習作的字里行間就流露出了對景物的喜愛之情。
學生是獨立的生命個體,面對同樣的景物每個人會有自己的獨特感受。習作教學時,要指導學生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
例如,寫桂花,有的學生感受到的是它香飄十里的芬芳,有的學生感受到的卻是它的“可愛、懂事”?!肮鸹?,它不在春天與百花爭艷,它不在夏天與蜜蜂做伴,它不在冬天與蠟梅同立。它選擇了在秋天的豐收里與農(nóng)民共樂!這么可愛、懂事的桂花,怎么不惹人喜愛呢?”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鼓勵指導學生將自己的獨特體驗寫下來。
在景物描寫的過程中,巧妙穿插進人的活動,能襯托出景物的生機與美好。例如,介紹美麗的新安江,筆者引導學生鏈接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在新安江里所做的趣事。有的學生就寫了夏天腳踩在新安江水中的獨特體驗,襯托出新安江水清涼刺骨的特點。
我走到江邊把雙腳伸進水里,不一會兒我身上的汗奇跡般地消失了,一陣風吹過,頓時覺得神清氣爽??墒俏也荒茉谒镎咎茫阒绬??我們的新安江是恒溫17 度的,水溫太低,炎炎夏日,卻凍得人刺骨,在水里站久了根本受不了……
觀察中帶著想象,寫景中帶著獨特的情感體驗,能夠充分打開學生的習作視野,豐富學生的習作體驗,讓學生在努力追求把景物寫清楚的同時,寫出自己的獨特發(fā)現(xiàn),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