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力波
(哈電發(fā)電設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隨著國內制造能力不斷提升,管殼式換熱器在工業(yè)設備中的使用數(shù)量逐年提升,且呈現(xiàn)高參數(shù)、大型化的發(fā)展趨勢。管板是管殼式換熱器的主要受壓部件之一,管板的合理設計,對合理選擇和節(jié)省材料,降低加工制造工藝的難度具有重要意義。由于管板結構的復雜性,影響管板強度的因素較多很多,所以現(xiàn)行各國規(guī)范的管板厚度計算公式,都是對實際管板作一定的簡化假定而得到的近似公式,由于所采用的簡化假定各不相同,與管板實際受力狀況必然有不同程度的差別,造成在同樣條件下用采用現(xiàn)行的各國規(guī)范計算公式得到的計算厚度也有差別,同時對于近似公式的計算,往往有其限制條件或適用范圍,對于超標準設計管殼式換熱器管板時,往往采用應力分析法。
應力分析法計算管板時,常采用三維實體模型,模型包含管板、換熱管、法蘭、螺栓螺母、墊片等,模型網(wǎng)格節(jié)點多達幾百萬個,同時,當墊片密封處設置了接觸,計算過程往往需要2~3天,大部分時間花費在求解節(jié)點的剛度矩陣和載荷矩陣上,計算分析效率極低。
從管板分析數(shù)學模型上考慮,假設管板作為承受規(guī)則排列的管孔削弱、同時又被管子加強的等效彈性基礎上的均質等效圓平板來計算,結合管板實際結構及工況,還應考慮以下因素:
a.管板周邊部分較窄的不布管區(qū)按其面積簡化為圓環(huán)形實心板;
b.管板邊緣可以有各種不同型式的連接結構,各種型式可能包含有殼程圓筒、管箱圓筒、法蘭、螺栓、墊片等多種元件,并按各元件對于管板邊緣的實際彈性約束條件進行考慮;
c.考慮法蘭力矩對于管板的作用;
d.考慮換熱管與殼程圓筒間的熱膨脹差所引起的溫差應力,還應考慮管板上各點溫度差所引起的溫度應力。
e.計算換熱管的多孔板折算為等效實心板的各種等效彈性常數(shù)與強度參數(shù)。
基于上述幾點,綜合考慮管板的結構和受力特點,可以將管板簡化為一個載荷對稱、結構對稱、材料屬性對稱的軸對稱問題,據(jù)此管板可以簡化為當量實心板分析計算。
管束主要由管板和換熱管組成,管板為大平板上開同規(guī)格管孔,既有管孔的消弱也有換熱管的加強,如果不考慮換熱管的加強,可以將管板簡化為多孔平板,在受到同等載荷下,多孔板中的應力大于實心板,如果假設多孔板與實心板中的應力相等,反求實心板的本構關系,得到的實常數(shù),即為需要修正的常數(shù)值。
基于上述概念,根據(jù)參考文獻[4],采用多孔板的有效彈性模量(E*)和有效泊松比(μ*)代替板的彈性模量(E)和泊松比(μ),就可用普通板的常規(guī)公式來確定當量實心板的名義應力。E*和μ*是孔帶系數(shù)(η)的函數(shù),對于0.05≤η≤1.0范圍內的E*在圖1(孔帶系數(shù)與有效彈性常數(shù)關系圖)中μ*對η和E*/E對η的形式給出,計算或分析是只要用孔帶系數(shù)(η)將板的彈性模量(E)和泊松比(μ)折算成用多孔板的有效彈性模量(E*)和有效泊松比(μ*),就可以計算出當量實心板名義應力,再按圖2(計算雙軸比與應力修正系數(shù)(K)的關系圖)查的修正系數(shù)(K),乘以實心板名義應力,即可確定多孔板應力強度的實際值。計算雙軸比為管板徑(周)向與周(徑)向應力比值(β)。
圖1 孔帶系數(shù)與有效彈性常數(shù)關系圖[4]
圖2 計算雙軸比與應力修正系數(shù)(K)的關系圖[4]
根據(jù)參考文獻[3],管板當量圓平板后,受力以圓形薄板在橫向均布壓力作用下為數(shù)學模型,應力不僅和位置有關,也與周邊支承方式有關,以管板兩側簡支,正三角布管為例介紹多孔管板應力計算方法,布管圖見圖3.根據(jù)管板兩側受均布壓力載荷,管板的數(shù)學模型計算見圖4.
圖3 管板布管圖
圖4 當量管板計算(周邊簡支)
根據(jù)參考文獻[1]:
徑向彎曲應力:
(1)
周向彎曲應力:
(2)
在平板中心處:r=0,可得:徑向彎曲和周向彎曲相等且有最大值
(3)
其中;R:為圓板外半徑;μ:泊松比;P:橫向均布壓力;δ::圓板厚度。
管板當量實心板后的受力圖見圖5當量管板受力圖,化簡公式(1)和(2)得管板表面上任意r處的應力為:注意公式(6)的彈性模量E采用當量前的實際值。
徑向彎曲應力:
(4)
周向彎曲應力:
(5)
中面邊緣撓度:
(6)
(7)
其中:
μ*:當量后泊松比,無量綱,根據(jù)孔帶系數(shù)η查圖1得出
E*:當量后彈性模量,MPa,根據(jù)孔帶系數(shù)η查圖1得到E*/E比值,計算出E*
r:從管板中心沿徑向的任意取值,mm
ΔP:管殼側壓力差,MPa
t: 管板厚度,與圖4中h相等,mm
r0:從管板中心到最外孔中心的徑向距離,見圖3,mm
p:管心距,見圖3,mm
h:孔帶寬度,h=p-?,見圖3,mm
?:換熱管直徑等于2ρ,見圖3,mm
K:根據(jù)計算雙軸比,按圖2查系數(shù)乘數(shù),無量綱
圖5 當量管板受力圖
根據(jù)參考文獻[2,5],采用應力分析法計算管板應力,根據(jù)多孔板當量實心板理論,簡化換熱管實體,采用正交各項同性定義材料屬性,用孔帶系數(shù)折算布管區(qū)彈性模量和泊松比,折算方法采用圖1。模型其余部分按真實結構創(chuàng)建,通過示例說明其方法。
有限元幾何模型見圖6。
圖6 有限元幾何模型
實常數(shù)定義數(shù)值及單位實常數(shù)定義數(shù)值及單位管程外徑Rg0=190 mm殼程外徑Rk0=190 mm最外孔中心徑向距離r0=137.8 mm殼程內徑rki=180 mm管程內徑rgi=160 mm殼程壓力Ps=4 MPa管程壓力Pt=25 MPa管板彈性模量E=183 000 MPa管板厚度tg=80 mm泊松比u=0.3管節(jié)距P=22 mm管徑Φ=16 mm管厚tt=2 mm孔帶寬度h=P-Φ=6 mm多孔板有效半徑R=r0+P-Δ4=141.8 mm孔帶系數(shù)η=ΔP=0.273查圖1當量后的彈性模量比值η1=0.21查圖1當量后的泊松比ud=0.41當量后的彈性模量Ed=E×η1=38 430 MPa
有限元模型見圖7。
圖7 有限元模型
有限元邊界條件及結果路徑設置,見圖8和圖9。
圖8 邊界、結果與路徑設置圖
圖9 未簡化帶換熱管分析結果
不管采用公式法計算還是采用應力分析法計算,對于薄膜應力(總體和局部)的限值按5.1確定,對于薄膜+彎曲應力限制按5.2計算。
對于沿最小孔帶寬度和沿板厚上取應力的平均值的應力強度,即薄膜應力,取下列S1和S2的較大值,求解示例見表1和表2。
式中其它符號意義參看第3節(jié)定義;
σr:沿當量實心板厚度取平均應力,MPa
沿最小孔帶寬度取平均應力值(而非沿板厚的平均值),按薄膜+彎曲應力限值。求解示例見表1和表2。
其中;K:按圖2雙軸比查取
σave:?、苁胶廷菔降淖畲蠼^對值。
表1 應力分析法求解結果表
表2 公式法求解結果表
采用當量實心板計算多孔板中的應力,可以大大簡化模型,提高運算效率。本文介紹了兩種方法供讀者使用,經(jīng)對比兩種方法,可得出以下結論。
1)當量實心板公式法計算比當量實心板應力分析法計算值保守,原因是公式法計算中考慮較為保守的計算策略,忽略對管板有益的條件;
2)兩種方法計算結果一致,管板中心應力大于邊緣應力,且中心應力徑向和周向相等,任意半徑處的周向應力大于徑向應力,這兩種應力隨半徑的增大而減小,符合管板理論分析;
3)對于管板計算分析時,優(yōu)先選用當量實心板公式法計算,計算評定不合格時,采用當量實心板應力分析計算,若評定結果再不合格時,采用三維實體帶換熱管模型計算,如圖9所示;
4)管板采用當量實心板計算,即為孔帶減弱系數(shù)當量彈性模量和泊松比,是否可以采用孔帶減弱系數(shù)進一步當量正交各項異性材料屬性分析計算,此時模型可完全采用二維軸對稱模型分析計算,屆時可大大簡化模型,提高運算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