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川
隱匿性陰莖是一種陰莖體發(fā)育尚正常,但陰莖埋藏于恥骨上脂肪墊處的泌尿外科疾病,由于陰莖體未有效顯露,因此易對男性的排尿造成一定影響,致其尿線亂撒,影響龜頭處清潔,會增加尿路感染、包皮龜頭炎等病癥的發(fā)病率,會對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影響,因此隱匿性陰莖需采取積極治療措施,以改善陰莖體顯露情況[1,2]。臨床治療中,小兒隱匿性陰莖多以手術治療為主,通過擴大包皮口,達到改善陰莖體顯露狀態(tài)的治療目的。手術治療中,Brisson術最為常見,為進一步提升其臨床療效,本研究主要針對Brisson術、倒“V”形切口改良Brisson術進行對比研究,探討倒“V”形切口改良Brisson術在小兒隱匿性陰莖中的臨床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160例小兒隱匿性陰莖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分組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80例。觀察組年齡2~12歲,平均年齡(7.03±1.72)歲;對照組年齡2~12歲,平均年齡(7.07±1.73)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參考《現代實用兒科診療指南》[3],患兒均符合小兒隱匿性陰莖診療標準;②患兒年齡均為2~12歲;③患兒均符合下述診斷標準,陰莖外觀短小、陰莖體正常且隱匿在皮下、用手推擠陰莖根部皮膚能觸及正常陰莖體但松手后陰莖體迅速回縮;④患兒均在家屬陪同及簽字同意下參與。排除標準:①患兒有手術禁忌證;②患兒陰莖體表外長度>1.5 cm;③患兒存在睪丸發(fā)育異常、排尿異常疾病。
1.2 方法 兩組患兒均接受氣管全身麻醉。
觀察組行倒“V”形切口改良Brisson手術治療:患兒術中取仰臥位,包皮外口腹側剪開狹窄環(huán)顯露陰莖頭,剝離包皮與陰莖頭粘連部分,牽引龜頭,環(huán)切包皮內板距冠狀溝5~8 mm處,將包皮脫套至陰莖根部,充分游離陰莖背側達恥骨下陰莖懸韌帶淺層,腹側達尿道球部,徹底切除陰莖Bucks筋膜表面發(fā)育異常的纖維肉膜組織,用4-0可吸收線縫合陰莖背側10點和2點的陰莖根部白膜和恥骨前筋膜,4-0可吸收線在背側10點、2點和腹側4點、8點處縫合陰莖根部皮膚與陰莖白膜,注意避免損傷Bucks筋膜內1點和11點的血管神經束以及陰莖兩側的精索。將包皮還納至陰莖體,修剪包皮內板多余部分,包皮系帶處一般較肥厚,剪除肥厚的系帶,重新成形系帶,環(huán)形吻合內外板包皮,在陰莖腹側行類似蹼狀陰莖的倒“V”形切口,修剪陰囊角的皮膚及內膜,將陰莖皮膚平整的覆蓋陰莖體延長原陰莖長度,于陰莖根部腹側沿陰莖皮膚與陰囊皮膚交界處根據實際情況,行直接縫合或倒“Y”形或“Z”形縫合,陰莖根部兩側切開的長度以陰莖根部包皮的剩余寬度稍大于陰莖根部的周徑為宜,以利于最終陰莖皮膚覆蓋。術后陰莖加壓包扎,給予抗感染治療。對于部分陰莖脫套不滿意的患兒,可在縫合前在陰莖腹側先行倒“V”形切口,從該切口將陰莖拖出,充分游離陰莖背側及腹側,更好顯露陰莖體。
對照組行常規(guī)Brisson手術治療?;純喝⊙雠P體位,擴張包皮口,同樣于陰莖腹側正中線剪開包皮至陰莖根部,牽引龜頭,使陰莖頭處于完全暴露狀態(tài)。距離冠狀溝5~8 mm環(huán)切包皮內板,沿Bucks筋膜表面脫套至陰莖根部,對陰莖根部兩側包皮進行固定,修剪皮瓣,縫合創(chuàng)面,加壓包扎,術后適當給予抗感染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兒手術治療情況(手術時間、包皮水腫消退時間、術后創(chuàng)傷愈合時間、陰莖外觀評分)以及術后不同時間的隨訪情況。陰莖外觀評分共計10分,分數與陰莖外觀良好程度呈正相關。對比兩組患兒的術后術后1周、2周、1個月、3個月、6個月、1年、2年隨訪情況,統(tǒng)計不同時間預后良好的患兒人數,預后良好指包皮水腫完全消退,創(chuàng)傷恢復良好,無感染等問題,陰莖外觀恢復良好,包皮覆蓋情況、陰莖暴露情況等均有顯著改善,且在跟蹤隨訪中,未出現陰莖回縮等問題。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手術治療情況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50.03±9.87)min與對照組的(47.84±8.99)min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包皮水腫消退時間(11.09±2.74)d、術后創(chuàng)傷愈合時間(4.02±0.94)d均短于對照組的(27.74±3.88)、(7.18±1.03)d,陰莖外觀評分(7.39±1.04)分高于對照組的(4.58±1.01)分,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手術治療情況比較()
表1 兩組患兒手術治療情況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兒術后不同時間隨訪情況比較 兩組術后隨訪1、2周各80例,術后1個月各76例,術后3個月各72例,術后6個月各68例,術后1年各58例,術后2年各47例。觀察組術后1周、2周、1個月、3個月、6個月預后良好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2年,兩組預后良好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術后不同時間預后良好情況比較[n(%)]
隱匿性陰莖是一種較常見的先天發(fā)育異常,是指因先天發(fā)育因素引起的陰莖顯露不佳,由于肉膜直接附著于陰莖體的遠端而且發(fā)育不良,形成了纖維索帶從而限制了陰莖外露。雖然陰莖體發(fā)育正常,但陰莖的顯露不良,會增加尿路感染、包皮龜頭炎等病癥的發(fā)生幾率,影響患兒的身心健康,因此若小兒存在陰莖顯露不佳等問題,家屬需及時將其送至醫(yī)院就醫(yī),一旦確診為隱匿性陰莖,需采取積極治療措施,以改善陰莖顯露問題[4,5]。
臨床治療中,隱匿性陰莖多以手術治療為主,如較常見的常規(guī)Brisson手術治療方式,此手術治療方式可通過擴大包皮口,切開包皮,切除肉膜組織,達到改善陰莖顯露問題的治療目的[6,7]。但就實際治療情況而言,此手術治療方式仍有諸多問題,如包皮水腫消退時間較長,所需創(chuàng)傷愈合時間較長,腹側包皮覆蓋問題等。因此為進一步提升隱匿性陰莖患兒的臨床療效,本研究擬將倒“V”形切口改良Brisson手術治療方式應用到此類病癥的臨床治療中。在本研究中,觀察組手術時間(50.03±9.87)min與對照組的(47.84±8.99)min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包皮水腫消退時間(11.09±2.74)d、術后創(chuàng)傷愈合時 間(4.02±0.94)d均短于對照組的(27.74±3.88)、(7.18±1.03)d,陰莖外觀評分(7.39±1.04)分高于對照組的(4.58±1.01)分,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倒“V”型切口改良Brisson手術治療方式能達到更好的手術治療效果。這主要是由于:①倒“V”形切口改良Brisson手術更容易進行術中縫合。與常規(guī)Brisson術中轉移皮瓣的縫合相比,先縫合包皮環(huán)切口,再行倒“V”形切口,更利于陰莖腹側包皮覆蓋和縫合。②倒“V”形切口改良Brisson術更利于包皮水腫的消退。由于改良Brisson術對包皮沒有較大的轉移,外形類似包皮環(huán)切術,包皮無頑固性水腫,水腫消退快。③對于脫套不充分的,可從倒“V”形切口處,牽拉并切除筋膜、肉膜組織,術后更利于淺筋膜組織、包皮在陰莖體處的附著,能幫助患兒達到更好的陰莖顯露效果。同時倒“V”形切口可以讓淺筋膜組織、包皮良好的附著,對陰莖外觀改善效果的正面影響也更大,能有效提升患兒陰莖的外觀評分,對患兒術后生活質量、生活狀態(tài)的恢復有積極影響。④在預后方面,觀察組在術后1周、2周、1個月、3個月、6個月預后良好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倒“V”形切口改良Brisson術能達到更好的預后效果。這主要是由于改良Brisson術能有效縮短患兒的包皮水腫消退時間、術后創(chuàng)傷愈合時間,使患兒在更短時間內達到更好的預后效果。且改良術中兩側恥骨前筋膜、白膜的有效縫合固定,能降低陰莖回縮等問題的發(fā)生幾率,避免患兒術后存在陰莖再次隱匿于皮下等問題,對提升患兒整體的手術療效、預后效果有重要意義。⑤在患兒的護理過程中,發(fā)現術后傷口及龜頭分離創(chuàng)面可見較多的分泌物,可增加感染幾率及包皮壞死的發(fā)生,單純碘伏清洗改善不佳,本院使用了胰蛋白酶外敷傷口及龜頭創(chuàng)面,可大大減少分泌物的產生,使創(chuàng)面干爽,降低了感染的幾率。
綜上所述,將倒“V”形切口改良Brisson手術治療方式應用到小兒隱匿性陰莖的臨床治療中,能提升患兒的手術療效,使患兒在更短時間內達到更好的預后效果,值得推廣應用。